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瓶颈与改革
2020-12-18王兴龙杨增岐党如意
王兴龙,杨增岐,党如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医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动物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应当是动物医学专业核心内容之一,实践动手能力应当是考核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基本内容。但近年来,诸多原因导致动物医学专业偏离了专业教育的核心需求,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不会看病[2],成为多家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痛点。本文通过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为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1 重理论轻实践,SCI压倒一切
近年来,大学教师考评唯SCI论文现象严重[3],从部级院校到省属院校,甚至一些职业院校,都十分注重SCI论文的发表,对SCI发表多的老师给予重奖励,政策优待,而一般性教学活动很难得到经费支持,且奖励力度小,劳动强度大,难以出成绩。这一现象导致很多教师将多数精力集中在SCI发表上,少有老师注重实践教学活动。
1.2 基地少,实习机会少
城镇化及养殖集约化发展,导致畜牧养殖场远离城镇,农村散养数量减少,原有校办兽医院病例量不足,部分学校撤销了兽医院设置,部分院校虽保留了动物医院,但病例数量极少或转变为宠物医院,失去了原有动物医学实践基地的作用和价值。
城市的扩展使得原来处于城市郊区的农业大学陷入了城市内部,而对环境要求的提升使得校内畜牧实习基地没有了生存空间,而校外实习基地因为偏远,维护费用高,实际使用效果较差,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校办实习基地的设置。
实习基地的减少[4],直接导致了学生实习机会少。虽然一些学校联合企业建立了一些校企联合实习基地,但实际运营情况差,大规模养殖场不愿因学生实习而影响生产,而小规模养殖场效益差,难以提供充足的实习条件。
1.3 教师实践技能急剧下降,新进教师基本缺乏实践技能
近年来,大学教师更新速度加快,新引进教师大多具有较好的科研素质,基本上都具有博士学历和国外留学经历,但新选留教师多数无生产实践经历,只是科研经历相对丰富,外加考核要求的影响,新选留教师不会放太多精力进行实践技能训练,而是一参加工作就投入新一轮的科研活动中,实践技能基本无法提高,导致这些教师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很难给予足够的思想上的重视,而教师实践技能的欠缺,自然很难培养出实践技能好的学生[5]。
1.4 学生第一志愿率低
动物医学专业由原来兽医专业改名而来,改名后专业第一志愿率有所提升,但整体第一志愿率仍然偏低(30%~70%),多数学生为调剂进入动物医学专业,调剂进来的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6]。特别是有些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动物,胆怯或不情愿思想严重影响学生动手实践的效果。
1.5 倾向于宠物方向学生数量增加,但相关专业方向配套不够
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宠物产业的繁荣,大城市宠物养殖数量增加,而当代大学生凭感性选择专业现象也很普遍,很多学生凭借一时的热情选择动物医学专业,实际上奔宠物方向而去[7]。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仍然采用的是以大动物为基础的专业教育,这一错位也严重影响了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只有少数地方或高职院校开设了宠物专业方向,但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动物医学专业第一志愿学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是奔着宠物医生的目标,这提示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2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社会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源动力,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保证动物医学教育质量,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是当前动物医学教育改革应当关注的重点。笔者根据多年教育经历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改革经验,对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2.1 树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重科研轻教学”的大学教育评价体系严重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为提高动物医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效果,改变动物医学教学实践现状,应当从制度上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制定一系列制度与措施,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8],将本科教学工作作为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各种评优的必要条件,实行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
将带学生临床生产实习作为青年教师考核的必须内容之一,并要求青年教师要驻点带学生实习,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原来难以安排的临床实习课成为教师争相要带的热门课程。严格的考核制度,也促使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也明显提升,同时教师通过带实习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今后科研成果的推广、联合课题的申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分类培养,针对性提升专业技能
因为实践资源的短缺,学生实践时间有限,针对性提高学生毕业后需求的专业技能比多方面的培养更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9]。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了三类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复合应用型、技术研发型与管理型动物医学人才。
对不同方向培养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实践基地选择上进行针对性设置安排,从而显著提升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快速适应能力。例如复合应用型的学生课程设置会更加注重动物医学技能的训练,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猪病学、牛羊病学、禽病学等专题课程,实践基地则会选择动物医学业务部门、畜牧生产部门、公共卫生部门以及大型养殖企业与兽药企业;技术研发型则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等,实践基地则选择具有研发实力的科研单位或大型企业实验室;管理型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上增加兽医管理专题、兽医法规等课程,实践基地则选择地方动物疫病控制部门、兽医管理部门。这样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和临床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兴趣,促进学生快速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在实践资源和时间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分类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改革方案。
2.3 改革动物医学临床实习模式,强化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往本科生动物医学临床实习分上、下半年两批进行,实习基地以兽医院和宠物医院为主。临床实习存在的缺点明显,比如实习基地单一;实习安排在学期内进行,指导教师多还带有其它课程不能驻点;实习内容和学生专业兴趣脱节;实习与就业无关;实习和学生考研、求职时间冲突,学生无法安心实习等问题。通过大量调研,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将动物医学临床实习安排在暑假内,实习地点尽量安排在大型畜牧企业、兽药企业、疫苗企业、政府兽医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兽医实验室、北上广深圳等大城市的宠物医院等单位;尽量将动物医学临床实习与学生就业选择结合起来,这样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解决了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实践与理论课堂教学实践冲突问题,调动了学生与老师参与实习的积极性。
制度上要求学生与指导老师按天填写实习日志;实习单位与老师考核学生,学生与实习单位考核老师;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或病例报告;学生以PPT形式大会汇报实习结果;用人单位书面评价学生实习情况;对各种原因缺勤的学生实行强制补实习制度。实习模式的调整,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要求,可快速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4 引进国外教育理念,快速推进动物医学教育的国际化
我国动物医学的发展,也会经历国外动物医学专业一样的不同发展阶段。借鉴国外教学经验,可以少走弯路[10]。动物医学专业改革以“中美联合培养执业兽医计划”为契机,已与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联合开展动物医学教育远程课程;与台湾屏东科技大学联合开展宠物兽医与马兽医临床实习,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为国家培养国际认证的执业兽医师。
国际化的办学可以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接触国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机会,对学生正确认识动物医学专业及动物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1]。
我国动物医学教育正面临新的分水岭,如何在社会快速发展动力的推动下,准确把握办学方向,努力使动物医学专业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动物医学人才,是当前每一位动物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动物医学专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为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