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地小麦新品种太714

2020-12-18牛瑜琦唐朝晖逯成芳任永康

中国种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冬麦区成穗率旱地

牛瑜琦 刘 江 唐朝晖 逯成芳 任永康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太原 030031;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太原 030031)

小麦是山西省第二大粮食作物,2018年小麦种植面积56.03万hm2,平均产量4.08t/hm2,低于全国小麦的平均产量5.42t/hm2[1-2]。近年来,小麦种植成本高、效益低,导致山西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减小,总产量徘徊不前[3]。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源泉,关键是通过改良小麦亲本性状,丰富品种遗传基础,创造具有高产广适的突破性品种,实现小麦增产[4]。

国内外小麦育种实践证明,必须在现有种质资源基础上不断挖掘新资源丰富育种材料,才能育成突破性品种。首先,要广泛收集北部冬麦区具有抗旱、高产的种质材料,通过对关键性状的标记鉴定,筛选优异性状的亲本资源;其次,从国外引进种质资源,通过杂交组合培育一系列优异种质材料[5];第三,通过单交、杂交、远缘杂交等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创制具有抗旱、抗病、高产等特异性状的种质材料[6]。因此根据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以丰产、耐旱为出发点,选育抗逆性好、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的小麦新品种为育种目标[7],选育出旱地小麦新品种太714,2019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七届四次品种审定会议审定。

1 选育过程

太714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采用系谱法进行选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2000年以远929为母本、外81为父本进行杂交,2001年以太851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远929和外81是从外单位引进的优异种质资源,远929为中间偃麦草的后代,具有发达的根系和良好的抗旱性,同时对锈病、蚜虫有良好的抗性;太851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丰产性状好的稳定高代品系,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在后代选育中,F2~F4早代针对植株高度,同时兼顾抗病性(条锈病、秆锈病、白粉病、矮化黄叶病毒)等质量性状进行选择;在F5以后的高代则针对穗部性状以及抗寒性、分蘖成穗率、落黄特性、品质性状和丰产性等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所选品系分蘖成穗率高、落黄好、粒型好、产量高,2012年稳定出圃,参加品比鉴定试验;2016-2018年参加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2017-2018年参加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生产试验。太714延续了亲本抗旱性、抗病性及高产稳产的特性;2019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七届四次品种审定会议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90014),可在山西中部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太714属强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抗寒性强,叶片长宽中等,叶鞘白色,叶耳绿色,花药黄色,茎叶和穗蜡质较少,旗叶长度、宽度和角度中等,叶片无茸毛,护颖卵形,颖肩方肩,颖嘴中弯,茎秆黄色,成穗率高,每667m2成穗40万以上。株高95cm,穗长8.5cm。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粒琥珀色、硬质。该品种分蘖力强,茎秆弹性较好,中后期长相清秀,成穗率适中,灌浆快、落黄好,子粒饱满,千粒重40g,稳产高产,增产潜力大。在太原地区正常播种情况下,生育期260d,较对照长6878早熟2d,适宜在山西省中部地区旱地种植。

2.2 品质2017年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容重782g/L,粗蛋白15.95%,湿面筋32.5%,吸水量52.1mL/100g,面团形成时间5.2min,稳定时间9.5min,弱化度72 F.U.,粉质质量指数105mm,评价值为61。

2018年度品质测试结果:容重792g/L,粗蛋白15.79%,湿面筋32.0%,吸水量54.6mL/100g,面团形成时间4.5min,稳定时间4.7min,弱化度135F.U.,粉质质量指数68mm,评价值为51。

2.3 抗病性2016-2017年、2017-2018年2个年度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菌鉴定: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多年的田间试验中总体抗性表现优异。

2.4 DUS检测2018-2019年连续2年经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进行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检测,太714具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3 产量表现

2016-2017年参加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5983.5kg,比对照长6878增产10.3%,6点试验,增产点率100%;2017-2018年参加同组续试,平均产量4866.0kg,比对照增产7.8%,6点试验,增产点率100%;2年平均产量5425.5kg,比对照增产9.1%,增产点率100%。2017-2018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4623.0kg,比对照长6878增产7.3%,6点试验,增产点率100%,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太714适宜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种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适宜播种量225kg/hm2,播种深度2~5cm,可适当早播。适墒播种,若因墒情等原因导致播期推后,应适当增加播量。播种前利用包衣剂对种子包衣,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提升种子吸水力,增强根系活力。

4.2 田间管理播种前施足底肥,根据土壤缺肥情况,按测土配方施肥,每hm2施农家肥(羊粪)90m3或复合肥225kg。播后注意镇压保墒。越冬前(一般在11月底,日均气温0℃)浇好越冬水。拔节期追施尿素300kg。后期注意防治病虫草害,做好化除,可使用苯磺隆(除草剂)、氧化乐果(防治蚜虫)、粉锈宁(防治白粉病)等药剂对麦田进行喷洒。

4.3 适时收获蜡熟期应及时收获。收获前注意去除杂麦,以保证种子纯度。

5 制种技术要点

在小麦整个生育的关键时期进行田间检查,严格去杂去劣,以保证种子纯度。苗期拔除表现杂种优势的杂种苗;抽穗期根据株高、抽穗迟早、颖壳颜色、芒的有无及长短,进行去杂去劣;成熟时及时收获,避免发生落粒、倒伏或遇雨穗发芽;收获时收割机械要清扫干净,仓库要消毒,并采取单收、单运、单打、单晒、单贮等一系列防杂保纯措施,防止机械混杂和虫蛀、霉烂。

猜你喜欢

冬麦区成穗率旱地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 及其聚类分析*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国内外301份小麦品种(系)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评价
水稻应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
小麦栽培的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
分蘖期控制灌溉对土温及水稻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不同追氮时期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