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2020-12-18刘鹏照

中小学校长 2020年10期
关键词:办学育人课程

□刘鹏照

党的十九大将 “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项重要经验,并将其写入党章。[1]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通过教育主体之间或与教育相关主体之间有机结合,共同实现优化组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实现教育的通与合,这是系统、整体、协同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

一、一体化发展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教育改革进入 “深水区”,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不仅涉及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考试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而且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多个教育学段,还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多重教育任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一体化发展是破解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

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当前,教育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仍存在差距;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倾向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教育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这些问题,倒逼教育改革发展模式的创新。教育一体化发展,能够有效均衡区域、城乡、校际的教育差距,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特色的教育。

(二)一体化发展是优化教育治理的必由之路

优化教育治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优化教育治理就是要推动教育治理逐渐向合作共进而实现善治的现代化形态转变,实现多元共建、模式共融、协同共治。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干部、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整体协调性状况如何,直接涉及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多元治理主体整体协调、相互融合以及集体行动的重要路径。

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推动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充分用好一体化发展理念,统筹好“大中小幼老” 各个阶段,整合好“师生家校社” 各方力量以及 “人财物时空” 各类资源,协同发展,一体发展,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协同效应。从形式上看,教育一体化主要包含以下发展路径:

(一)办学体制一体化

实行办学体制一体化改革,可以打破不同办学主体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化解教育投入不足与资源相对浪费之间的矛盾,促进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办学体制机制一体化,包括区域之间的联通、校际的融通、学段之间的贯通和公办民办教育的互通等。

(二)教育内容一体化

“培养什么人”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我们统筹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快实现教育内容的一体化。既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有机统一,包括人文教育、科技教育、法治教育、生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同领域的相互融合,也包括了同一学科不同学段间教学内容的上下衔接、科学统一。

(三)育人体系一体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我们坚决贯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理念,构建纵向衔接和横向融合相统一、校内教育和校外培养相协同的一体化育人体系;要树立系统思维,科学把握各个阶段学生成长的认知规律,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体系;要构建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等为依托的立德树人系统化机制;要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教育、体育、文化、科技等部门的资源,相互协同,形成合力。

(四)成长路径一体化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克服传统的路径依赖,充分激发人的潜能,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长路径一体化,纵向上强调上下贯通,既包括基础教育类型不同学段间的上下贯通培养,也包括职业教育从中高职到应用技术型本科、硕士研究生的贯通培养;横向上强调左右融通,如普通中小学可以通过职业启蒙、职业体验等方式实现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之间采取学籍互转、学分互认等方式实现普职之间的融通;不同路径之间强调相互联通,如采取综合高中试点的方式,学生可参加全国夏季、春季高考,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实现多元发展、多样成才。

(五)治理方式一体化

秉持协同性的思维方法,加快推进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与治理机制创新,广泛调动多元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发挥协同优势。加快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一体化、协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实现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 的目标。

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青岛实践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方向,在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通过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事项的融通、贯通、联通,努力实现不同力量、不同资源的整合、聚合、融合,全面提升城市教育品质。

(一)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动各类教育资源的通与合

1.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当前,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仍然是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统筹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振兴乡村的基础,可以有效消除地域、经济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不均衡问题。[2]要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将全域均衡、优质均衡作为新时代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通过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对财力困难县(市)、欠发达镇和薄弱学校教育实施精准帮扶,全面落实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学校建设标准、教师队伍配置标准、教育装备配备标准、教师收入标准,做到“五统一”,推动城乡学校全方位一体化建设。同时,继续通过名校帮扶带动、信息化推动、城乡教师交流等方式,切实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间的课程、师资、管理资源 “三优共享”,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全市城乡学生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

2.推动教育集团化办学

实施集团化办学,可以充分发挥核心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更多学生能够平等地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实现自身能力的充分发展。近年来,青岛市通过 “名校+弱校” “名校+新校”、名校跨区域合作办学、结对高校联合育人等方式,在集团化办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模式多样化、内容特色化、管理现代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采取 “1+N+X” 的基本模式,全面推行集团化办学。其中,“1” 是指教育集团核心校;“N” 是指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X” 是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实践基地、社会场馆等,通过集团化办学,打破壁垒和界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3.推动教育联盟一体化发展

教育联盟一般是指不同区域、学校、行业、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不受地区、部门和所有制限制的,相对松散的、开放的联盟群体。目前青岛市共成立了15 个市级、区级职业教育联盟,联系50 所职业院校、20 个行业协会、512 家企业,涵盖了92%的专业和90%的学生,覆盖青岛市主要产业、重点企业的专业群,推动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实现有机融合。《学前教育联盟发展意见》和《实验学校联盟发展意见》已经出台,将探索实践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改革经验,带动提升教育质量。随着更大范围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跨区域教育联盟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广泛设立。青岛市也抓住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有利契机,发起成立了胶东五市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强化共商共治、共建共享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加快实现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互联互享,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

4.推动家、校、社一体化育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青少年问题多发端于家庭,显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中分别具备的特殊功能,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 “独位”、家庭 “缺位”、社会 “错位” 的现象仍随处可见。要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机制,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会同家长一起建好家庭这一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推进文教结合、体教结合机制的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文化、体育资源,促进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素质提升;推进学校与社区合作机制探索,在有条件的区域探讨学校与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构建 “校内外育人共同体”,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全面育人目标的通与合

1.坚持一体化培养的育人方向

当前,唯分数、唯升学的导向在基础教育阶段仍然比较突出,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操练,忽视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我们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青岛市新一轮中考改革政策采用 “分数+等级”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招生录取方面,实行统一招生、自主招生、指标生分配等多元录取方式,突出了综合评价,突破了唯分数论,有力地撬动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2.坚持 “五育” 并举的教育方针

2019 年6 月2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 “五育” 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应有地位,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2018 年以来,青岛市将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 行动计划作为重要抓手,把 “五育” 有机融入活动中。通过培养兴趣、发展技能、开发潜能,让学生会讲、会写、会唱、会劳动,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能拥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审美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立足青岛区位特征和文化传统,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构建科技教育、人文教育、红色教育、生存教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各类教育融会贯通机制,为学生全面成长搭建良好平台。

3.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和载体,如何优化课程是当今课程改革要着力突破的重大问题。课程一体化建设强调学校课程的连续性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既包括不同学段间同一学科课程的融合,如大中小学思政德育一体化课程,也包括同一学段内学科课程的融合,如STEAM 教学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等内容;再如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课程,职业学校普遍采取的项目式一体化教学等。这些一体化课程,将分散、孤立的课程要素,整合为关系密切、结构协调的有机体,这既是确保学科课程建设有序开展的正确思路,也是一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4.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中小学推行 “三全育人”同样重要。在全市中小学推行 “三全育人” 改革,全面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着力破解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下一步,青岛市将结合阳光校园的创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将“三全育人” 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一体化育人载体、一体化育人保障。

(三)创新协同发展路径,推动各类人才培养的通与合

1.推动普职融通协同发展

普职融通是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路径,有利于满足人才多样化发展需要。要通过普职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更多职业教育资源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开放,加强中小学生职业启蒙和体验教育,强化生涯规划指导,分类施策,分层教学,分流发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深化高中改革,扩大普职融通试点,建立健全普职融通的课程体系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制度,推动中考招生由 “一考定终身” 向多次选择转变,由学生被动选择向自主需要转变,由按分数“线” 录取向按分数 “带” 录取转变,由普职泾渭分明向普职融通转变,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和更高质量的教育。

2.推动中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发展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青岛市坚持建改并重,全面构建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链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推动校企联通、产教融合机制建设

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协同创新,构建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青岛市抓住深化国家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的契机,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 “双重主体”,学生学徒 “双重身份”,实现 “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构建起校企从招生、培养到就业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多元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动员一切力量,朝着一个理念、一个方向合力前行,共寻发展,努力在一体化中实现教育的通与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猜你喜欢

办学育人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