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市吴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分析

2020-12-18沈耀明沈生元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215200

上海农业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吴江农业农村

沈耀明 沈生元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 215200)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也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吴江区在推进“三农”工作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据统计,2016—2018年,农村集体总资产从76.89亿元增长到93.58亿元,村均稳定性收入从383万元增长到41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7 448元增长到32 19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达1.97∶1。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吴江区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更好的权利保障,农村面貌得到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显著提速,全区“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吴江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以深化乡村改革为动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为保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背景下,笔者拟对吴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及成效进行总结,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推进吴江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思路。

1 吴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吴江区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聚焦富民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以聚力创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了吴江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1.1 坚持协调发展,乡村功能布局不断优化

按照“一张蓝图管发展”的要求,吴江区率先编制“多规融合”空间统筹规划,并形成报批成果,编制并上报了“三优三保”规划方案以及279个重点村和32个特色村的规划方案。同时,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布局,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目前,沪苏湖城际高铁已获批,通苏嘉甬城际高铁的前期工作正稳步推进,连接同城苏州、接轨上海的效果明显。

大力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例如,震泽镇众安桥谢家路、同里镇北联洋溢港2个村庄已列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中国·江村”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建设正在扎实推进;黎里古镇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吴江区成功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193个、二星级康居乡村364个、一星级康居乡村476个、康居特色村3个。

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工程,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镇村公交通达率保持100%,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连续4年保持5A级水平。同时,全区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光纤宽带、4G网络全覆盖。此外,吴江区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深入落实乡村教育支持计划,大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吴江区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8所,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村卫生室”,农村居民目标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为85.12%。

1.2 坚持产业融合,现代农业体系不断完善

具体为:(1)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出台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农业园区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态等的政策扶持,近3年落实相关区级财政扶持资金5.59亿元。(2)按照“一镇一园”“一核七片”的现代农业集群发展思路,加快推动“一镇一园区工程”提档升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在全国281个示范区中位列第二,申航生态(流水养鱼)、步步高集团(黄酒)等高质量农业科技项目落地入园。(3)加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发展的深度融合,“经纬线”等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发展。目前,吴江区已成为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现场考察点。(4)率先建成通过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县(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区域范围内的农产品例行监测和蔬菜快速检测水平大幅提升。(5)2018年被列为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县)建设试点。

1.3 坚持富村惠民,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吴江区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机制创新两大重点,实现了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资产股份化,扩大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具体为:(1)完成了170个应确权村、2.72×104hm2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累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65家,全区入股土地总面积达2.374×104hm2,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76%。257个社区股份合作社实现了全覆盖,并全部实现股权固化管理。(2)大力实施村级经济“五年倍增计划”(2014—2018年),重点聚焦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帮扶转化工作,最终第八轮49个相对薄弱村的村均稳定性收入达270万元。(3)以统筹化为思路实现主体升级,累计建成区级统筹平台(惠村公司)1个和镇级统筹平台8个,2018年区级平台向薄弱村分红超过2 338.6万元(含财政配套)。(4)以多元化为方针实现项目升级,累计建成规模型农贸市场8家、村级污水处理厂17个、大型农民宴会厅12个,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多样化。(5)打造“江村通”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品牌,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线上交易,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阳光”运营。

1.4 坚持绿色发展,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围绕“生态宜居”总体目标,加大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整治提升力度,全力打造江南水乡标杆。具体为:(1)创新开展治违、治污、治隐患“三治”工作,统筹推进“263”“331”等专项行动,完成拆旧面积526.4 hm2,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10 779家,并加大对污染企业、产能落后企业的淘汰力度。(2)深入实施“三水同治”“河湖长制”,创新开展五“长”治河,自2016年以来,疏浚河道595条、471.3 km,整治黑臭河道139条。同时,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完成1 151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村庄污水管道总长达2 826 km,建成独立处理设施2 000余座,累计总投资约10亿元,其中311个重点村、特色村实现全覆盖,840个一般村完成覆盖。(3)推进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处”体系建设,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的模式,全量收集、运输、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同时,大力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全区共建设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36个,覆盖145个行政村,覆盖率达65%。(4)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自2016年以来,全区新(改)建提档升级普及型公厕253座,新建标准型公厕58座,每年区财政补助资金达210万元,完成了每个建制村有1座厕所的配置要求。(5)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2 580家养殖场(户)畜禽养殖污染整治、573.33 hm2池塘标准化改造和1 160 hm2退渔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8%;“十三五”期间全区水环境质量经考核,断面水质、太湖流域断面水质及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优良天数持续增加。

1.5 坚持文化铸魂,乡村精神文明不断进步

具体为:(1)聚焦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提升两大目标,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目前,全区有246个村(社区)完成达标创建,完成率达83%;建成农村书屋284家,实现了农村地区全覆盖。(2)大力开展乡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建成了14个乡风文明馆、50条乡风文明长廊、3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百姓身边人、身边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加强农村地区先进典型选树,发挥“七都孝贤”“汾湖文明之星”“平望好人”等乡村典型的文明风尚引领作用,以评选当代乡贤为核心,建立健全农村道德评议机制,发挥乡规民约作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此外,广泛开展农村地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目前,吴江区已有国家级文明镇1个、省级文明镇6个、省级文明村15个。(3)建立健全农村地区志愿服务体系,全区农村地区注册志愿者总数近8万人;发挥“乡风文明志愿岗”作用,常态化开展社会志愿服务,营造相互关爱、守望互助的良好乡风。(4)推动江南水乡农耕文化的保护和适度开发,实施大运河古村镇保护振兴工程,规划中国江南鱼米之乡生态博物馆。同时,以乡村传统文化为资源载体,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建成了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4家,推动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1.6 坚持共治善治,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具体为:(1)依托全域综合执法、网格化联动治理全省试点,积极探索“网格+警格+安全”联动融合,梳理涵盖“人、地、事、物、情、组织”的34类公安基础工作信息及全市“331”整治火灾隐患专项行动的3类22项火灾隐患信息,嵌入专职网格员信息采集清单,统筹推进“331”整治、安全生产“百千万”工程、“红黄牌”警示管理,深化农村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防控体系建设。(2)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加大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工作力度,深入实施农村技防升级改造工程,如在全区所有自然村(或组)的主要出入口、叉路口和治安复杂地段设立监控探头1万余个,全天候24 h监控。同时,全区建成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2个。此外,全区313个村(社区)均配备了法律顾问,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了以村居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居委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驻村工作站、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以及全体村居民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

2 吴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村级集体经济短板明显

吴江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较单一,村级稳定性收入虽然每年保持增长,但在整个苏州市的排名仍然靠后。另外,发展不均衡性较明显,农民收入水平呈现“东西部差异”,且桃源镇和七都镇的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中连片,给帮扶转化工作带来较大压力。

2.2 “三农”人才缺失严重

吴江区务农群体普遍存在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对新技术新业态掌握滞后等问题。同时,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严重,青年一代包括农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业领域就业,“谁来种田”已成为吴江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巨大挑战。

2.3 乡风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农民精气神的浓厚氛围没有在吴江区全面形成;部分农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对于历史遗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和传承仍不够深入充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吴江特色乡村文化品牌不够多;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庄特色的彰显不够,地方文化民俗特色的体现不充分,特色亮点还不明显。

2.4 农村生态环境较脆弱

工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污水等的治理距离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加之部分村民环保意识不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不文明现象仍存在,长效保洁护水任务较重,农村污染防治难度较大。

2.5 投入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吴江区涉农资金的补助范围和对象还较为分散,部分涉农政策存在交叉现象,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的农业发展特色亮点还需加强。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益较低,投入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导致社会资本较少投入农业,再加上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待观望的多、深度参与的少。

3 吴江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3.1 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具体为:(1)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2)注重依托区镇两级统筹发展平台优势,集中力量在城乡结合、商贸流通、产业集群等优质区位优先发展配套产业和优质物业,实现异地发展、远程发展。(3)创新拓展集体经济与国有、民营经济的联动发展,依托国有、民营经济的产业和市场优势,推动集体经济统筹平台更好地参与社会化分工。(4)大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前后延伸,突出“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大力发展农旅文深度融合产业项目,持续提升创意农业、民宿经济、乡村旅游、农耕文化发展水平,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和农业示范村。

3.2 培育“三农”工作队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加大“三农”人才引进培育力度,落实各项激励扶持政策,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专业人才、科技人才、乡土人才4支队伍。同时,开展人才下乡计划,制定专门人才政策,鼓励经营主体引入海归人才、科研团队、科研工作站等;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宣传力度,吸引农村青年留在家乡参与建设,大力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引导乡土人才建立合作社、建设创业型园区,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创业。此外,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对“三农”人才创办的特色企业、合作社等给予重点扶持,吸引专家、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大学生等返乡下乡开发农业农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3.3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具体为:(1)大力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广泛举办农民文化体育演出赛事及乡村节庆活动等,加强多样化农村文化供给。(2)推进农村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移风易俗活动,努力消除农村的陈规陋习。(3)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加大对遗存古镇、古村的保护开发力度,并依托运河文化、太湖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挖掘镇村资源禀赋,不断赋予时代内涵,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建好吴江水乡文化生态。(4)充分发挥吴江籍精英人士、成功人士的作用,鼓励催生新型乡贤文化,发挥乡贤文化在建设家乡、乡村治理、扶危帮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3.4 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具体为:(1)加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农房组团更新、“空心房”置换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协调推进。(2)重视挖掘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着力彰显乡土田园风貌特色,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强环长漾区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整体统筹规划,打响“中国·江村”品牌。(3)加大水环境系统化治理力度,统筹“三治”“263”专项行动、“三水同治”“河湖长制”等工作,实施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4)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3.5 深化制度政策集成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具体为:(1)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进一步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政策,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在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和农宅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基础上,激活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2)加快推进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和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偿退出改革试点,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管理办法,探索股权的继承、转让、抵押担保等后续制度安排。(3)保持财政支农资金持续稳定增长,加大财政支农统筹力度,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4)引导支持工商资本、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畅通农村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加强涉农重点企业上市培育工作,鼓励涉农企业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

3.6 加快公共服务均衡供给,推动城乡更大程度融合

具体为:(1)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以《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为统领,加快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优化城乡公共交通网络。(3)促进教育、卫生、养老等服务体系加快向乡村延伸。扎实推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教育名区”;大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市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转型;加快城乡养老服务建设,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等。

猜你喜欢

吴江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加州鲈“遇冷”!端午节后市场疲软,吴江大量出鱼冲击多地市场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