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高效化课堂的策略探析
2020-12-17郑艳霞
郑艳霞
摘 要:语文是基础性的教学科目,人们可从语言文字中提炼精华,获取人生智慧,感悟情感。语文课可以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人文修養。因此,以小学语文为载体,结合教师的亲身实践,对关于优质高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构建策略这一论题进行一番详细的观点说明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化;多媒体;趣味性;开放性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多样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打造趣味性游戏,设计开放性活动,调整和改进教学进程,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教学,调动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快捷性、高效性以及生动性,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时与教师的互动性教低,这样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较低,而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更具开放性,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这是一个良好的导入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系统整合思路,通过电影、电视、音乐、动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形成直观、生动的印象,避免晦涩难懂的解释与机械化说教,可以触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让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情感最大限度地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视听结合的教学特点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调动了课堂的整体气氛。
例如,在讲解《夜色》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设计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课堂。笔者利用大屏幕展示了几幅美丽的图片,图片中的夜景非常漂亮,皎洁的月光、耀眼的星星、深蓝色的天空,还有散步的行人、飞翔的小鸟,街道旁边的花草,图片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了《静夜思》一诗的朗诵。多媒体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美的体验,学生也会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对内容记忆的时间更长。运用多媒体的小学语文课堂,以其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趣味性游戏,灵活益智的教学,活跃学生思维
教师设计教学课堂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智,小学生尚处益智启蒙阶段,教师既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要创设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因此,趣味性游戏化的课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课堂,“寓教于乐”的语文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要利用多样的、变换的以及趣味性的手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活跃性,比如猜字谜、成语接龙以及诗歌表演活动,这样的游戏可以缓解学生对知识的畏难情绪,指导学生在简单的游戏中学习造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学会高效写作。总之,趣味性游戏的小学语文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解《金木水火土》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开展了趣味性游戏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形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配合,用动作表演出汉字的意思或字形,引导另一半猜出来,猜得最快、最准的学生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游戏竞赛机制,尤其适用于一些词汇、成语、歇后语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趣味性游戏启发了小学生的益智思维和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活跃性,使课堂整体变得更加生动和多样。
三、开放性活动,丰富多样的教学,扩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设置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开放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进行适时引导,比如合理提问,给予学生思路的引导。教师可以开展校园阅读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国内外名著,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并进行一些名著交流赏析活动,学生在经典的过程中学会了合理阅读,并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之后可以完成短文的写作练习,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表演,再一次熟悉课文。开放性活动的实践性语文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使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性与深刻性。
例如,在讲解《精卫填海》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开展了开放性活动课堂。笔者首先为学生播放相关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然后布置了表演性的作业,我邀请一名学生来表演精卫,另一些学生来表演贝壳、浪花等,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应的服饰与装扮,学生通过表演可以进一步感知内容,体会意志坚决、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开放性活动形式多样,可以设置成“每周一读”、诗歌朗诵大赛等多样的方式,拓宽学生视野。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打造有趣的、高效的教学课堂,通过多媒体设备、趣味性游戏以及开放性活动,优化教学模式,开展多样性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打造高效化、综合化、人文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杨莉.基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东西南北(教育),2018(4).
[2]李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