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架构的新视角
2020-12-17冯晓念王云王汇军卢雁
冯晓念 王云 王汇军 卢雁
摘 要:從把握体育学科的本质特性着手,以动作发展理论为视角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架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学科的本质特性离不开运动的身体练习性;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掌握动作及运动技能体系为内容,以促进健康、建立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为目标的学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借由体育教育,通过身体练习获得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认知概念发展、情感领域增长及指向终身体育的知识能力体系建设的教育过程;动作发展理论视角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认知概念、情感领域和终身运动等5个维度内容。建议从动作发展理论入手深刻理解体育学科特性,加强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和实践验证,以更好地使体育服务于当代素质教育,发挥体育学科应有价值。
关 键 词: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动作能力;运动技能;动作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0)06-0097-06
Movement development: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nt structur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re attainments
FENG Xiao-nian1,WANG Yun2,WANG Hui-jun3,LU Yan1
(1.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1,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Xichang University,Xichang 615000,China;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ili Normal University,Yili 835000,China)
Abstract: To analyze the content structur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re attain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vement development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physical practicability of the motor.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discipline that takes physical exercise as the main means, mastering the system of sports skills and movements as the main content, promoting health and establishing lifelong sports awareness and behavior as the goal.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re attainments may be an educational process that depends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acquires motor skills, physical health, cognitive concept development, emotional field growth and knowledge capacit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sports through physical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vement development theory,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re attainments includes five dimensions: motor skills, physical fitness, cognitive concept, emotional domain and lifelong sport.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oroughly from the theory of movement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construction with indicator syste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re attainments to better serve the contemporary quality education b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o fully accomplish the inherent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Key words: core attainments;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re attainments;movement competence;motor skills;movement development theory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针对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科技所导致的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和慢性疾病增加等问题,欧美国家如芬兰、美国、加拿大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以核心素养引领的教育改革潮流[1-3]。学者开始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思考身体活动和学校体育对人发展的价值作用途径。在此背景下体育素养逐渐成为热点研究主题,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国内研究起步不久,学者们对其概念界定尚未统一,而且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架构内容也尚无定论。从概念厘清到内容建构,不同学者根据各自研究偏重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一定理论探索,目前有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框架体系、维度、要素内容等仍呈现一个多解的局面。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重要学科之一的体育,其更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特色,解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与内容。本研究紧扣体育的学科特性,从动作发展视角尝试解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划分和内容建构,以期为学校体育理论研究者和体育教师开展紧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研究和体育教学实践提供切实的思路参考,发挥体育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应有价值。
1 基本概念辨析
海德格尔[4]指出:“真正的科学运动是从修正其最基本的概念开始的”。受研究所限,目前素养、核心素养、学科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素养在学术界尚处于概念混用阶段。因此,在分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和内容之前有必要对基本概念加以厘清,以扩大学术交流的专业一致性。
1.1 素養和核心素养
“Literacy”(素养)一词在传统意义上被定义为读写能力[5],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素养已成为解释读写能力的一种方式,并被泛化为解释特定领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6]。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生命过程中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
1997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是最早开始研究核心素养的,该研究将核心素养定义为“使个体获得成功、社会健全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7]。核心素养概念界定的落脚点是使个体获得成功和社会健全发展,其抓手在于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和能力皆具有综合性,必备和关键则界定了品格和能力的程度、范围与外延,即并非所有的品格和能力都对个体获得成功和社会健全发展起着必备的、关键的作用,只有那些必不可少的、关键的品格和能力才是核心素养的构成成分。核心素养是对素养概念的进一步凝炼,即是对特定领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解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3年发布的《全球学习领域框架》报告中,将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等7个一级指标[8],这些项目和文件是国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前沿认知,可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在此领域的研究奠定一定的逻辑起点。
我国政府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2016年9月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的架构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健全人格等18个基本要点,并界定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9]。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一个持续终生的发展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1.2 学科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素养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素养是一个从宏观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从与核心素养的涵盖关系层面来讲,学科素养是指学习者通过学科学习所必备基础的能力、技能和知识,以及运用科学方法来判断与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10];具体到某一学科来说,学科素养可被视为是学生通过某一学科学习所获得的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及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养成的素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某一学科课程的学习所形成的最为关键、最为重要、最为持续、最为实用的素养[11],借由不同学段所接受的课程教育逐渐养成具有该学科明显特征的关键成就和能力。如果脱离了学科特有属性,则对某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就无法触及根本,也就无法指导具体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学科教育实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理应与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紧密结合。我国学者于素梅[12]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和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这一概念界定也得到了学者的认同。
“Physical Literacy”最早是由英国的Whitehead教授于25年前从学术层面提出来的概念,基于哲学层面研究,通过整合人的身体、认知、情境和行为等维度形成了对身体活动的新思考。“‘Physical Literacy(国内学者将其译为体育素养,后经陈思同等[13]分析认为该译义在中国适用)是个体在贯穿一生中保持适当水平身体活动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理解力和知识”,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体育素养概念。同时,欧美其他学者在Whitehead的基础上对体育素养进行了更深入研究,如加拿大学者Mandigo等[14]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体具有参与利于促进个人发展的不同身体活动的运动能力;美国学者Schepper[15]则将体育素养解释为是追求健康积极生活的能力、信心和欲望。而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素养相比强调紧扣“核心”二字,比体育素养的概念更为浓缩、凝练。
尽管国内外有关体育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尚无统一认识,这也是一个热点主题所必然经历的多解过程,对概念的多解反映了学者研究思路的开阔,但可以肯定的是素养作为源概念,是核心素养、学科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体育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的上位概念。学科素养是素养在具体学科的培育目标;核心素养是对素养概念的进一步提炼,突出了素养的必备性和关键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结合体育学科的特有属性,学生通过学习必备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以及运用科学方法判断并解决体育学科问题的能力;体育素养侧重于个体在参与身体活动过程中借由体育主动赋予个体的功能;体育核心素养则是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上,聚焦并关注适应个体终身体育发展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关键的、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架构及其内容要素研究,对该议题的探索理应结合体育学科独有的特性,以明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架构。
2 体育学科特征分析
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做出全面彻底改革,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界定为:“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可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理解可以从手段、内容、目标3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清晰界定了体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本质不同之处在于其深刻的实践性[16]6。其次,体育课程是有关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这是该课程的内容实质,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把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练习方法的综合性。最后,无论选用哪些课程内容、采用何种手段,都要以达成课程目标为落脚点。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增进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指向未来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学校体育课程连接当前与未来的诉求。体育是透过身体活动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17],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一门不可替代的基础课程[18]。
新课标将体育学习的领域范围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领域。其中“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领域,“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3个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体育课程离开了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其他领域的目标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本门课程的特性[16]92。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所采用的“运动技能”一词主要是运动项目的代称[19]158,并非指代运动技能的实际内涵,在我国使用该概念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自20世纪初我国由国外引进现代体育,并在学校开设体操课以来,从军事体育的“兵式操”到德国、日本的体操体系,发展到以田径、球类为代表的美国自然体育以及后期日本的综合性体育教材内容,都离不开对体育竞技性的强调和对竞技技术的完善要求。季浏[20]指出,我国长期以来都是按照竞技运动的训练体系编排体育课程的内容,而且这些课程内容体系又是成人专家设计的,造成体育课程内容成人化、竞技化倾向十分严重,竞技体育的教学思想至今仍在体育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国外人类动作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体育学科的本质认识加深,且越来越认同“体育学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运动,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应锁定在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运动技能这一基点上”[21]。从身心一元论来看,运动作为身体的动作形式构成了身体与体育的联系,没有运动的体育无法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22]。
结合当前的学术研究动态,可以得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掌握动作及运动技能内容体系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和建立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为目标的学科特点。“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可视为终身体育思想与当下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交融,指向未来的体育教学其实质是一个培养具备体育素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借由体育教育,通过身体练习,获得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认知发展、情感增长及指向终身体育的知识能力体系的建设过程。
3 动作发展理论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架构
人的发展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变化、从受精卵开始直到死亡结束的过程。动作发展是动作行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渐进变化过程,包括对动作控制和动作能力持续适应的过程[23]。动作发展是解释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及内在规律的科学[21],是一个横跨整个生命历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动作发展一般符合由头到尾、由近端到远端的原则,且不同年龄时期动作发展的重点不同。从出生到1岁是婴儿的反射动作发展时期;1~2岁是幼儿初步动作发展时期,该阶段以习得初步动作为主;2~7岁是儿童基础动作技能发展阶段,该阶段儿童以掌握基本的自主移动(如走、跑、跳)和操控物体(如投、接、滚、击打)等基础动作技能为主,基础动作技能是后续特定运动技能及参与终身体育活动的基石[23];10岁以后儿童进入特定运动技能发展阶段,在掌握基础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动作发展进入应用期;14岁以上的青少年,其特定运动技能继续发展,直至在动作应用上出现终身休闲性体育活动和终身竞赛性体育活动两个分向[24]。按照人类动作发展的逻辑顺序并结合体育学科的运动属性,可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架构分为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认知发展、情感增长、终身体育等5个维度。
3.1 运动技能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
根据人类动作发展理论,动作是指头、身体、某一特定的肢体或者是四肢组合的行为特征,是促进运动的内在因素,是直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变化、构建大脑精细化(髓鞘化)的一般简单选择方式。技能是指以特定目的或目标的活动或任务[25],而运动是个体多个关节及躯干部分参与的特定动作模式,是一个任务目标被完成或解决的过程[26]。运动是体育最核心的特征,也是体育教学实践追求的目标。运动技能(也称为动作技能)是指体育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操作,运动技能的实现主要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具体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操作活动[27]。运动是一个涉及动作能力、运动技能、体适能等的综合体,其中动作能力是指为持续获得运动技能奠定基础的能力,享受参与身体活动乐趣的能力,以及不断增强在日常身体活动中从事适当身体运动方式的能力[28]。动作能力是运动技能获得的能力基础,缺乏动作能力运动技能的习得过程将会受到阻碍。运动技能按照其使用目的及发展层次,可分为基础运动技能和特定运动技能,其中基础运动技能被界定为学习那些为参与更加复杂的体育及运动活动奠定基石的基础动作模式,这些基础动作模式无法自然发生,因此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实践习练。基础运动技能可分为3类,分別是自主移动类、物体操作类和稳定平衡类基础运动技能[29]。个体通过控制自我躯干、肢体随意地行为和具体任务,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产生的行为称为特定运动技能,基础运动技能是特定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体育课程的学科特征反映在学生运动技能的获得、身体素质的强壮、体育所能培养的优秀品质等方面[30]。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追求的是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在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情感体验,以培育学生积极的体育行为、体育态度等。运动技能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在体育课程中对其发展层次、发展轨迹及发展特征的深度理解是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和基础,遗憾的是当前我国体育学术理论界对运动技能发展方面研究尚需深入。
3.2 身体健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健康第一”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理念,也是体育课程追求的关键目标之一。健康的身体是一切行为发生的基石,这也凸显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内生意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与身体健康的获得和保持有内在层次的一致性。虽然,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运动技能获得和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二者是非从属关系,即运动技能高的个体,其体质健康水平不一定最高,而体质健康水平高的个体也不一定是运动技能掌握最好的。若要摆脱“唯体质论”,学校体育不仅要强调运动技能的获得,更要强调在运动体验中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而身体健康的实现需借用一定的运动技能参与体育课及课外身体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身体健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的应有之义,且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3.3 认知发展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缘由
与动作有关的认知概念发展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技能概念、动作概念、活动概念、体质概念和学术概念。技能概念是专门用来处理身体应该怎么运动的问题,主要分基础动作技能和特定动作技能;动作概念是用来处理身体能如何运动的问题。在真实世界中,几乎没有动作是发生在相同时间条件下的,绝大多数游戏、活动都是动态的,从而要求个体动作模式的流畅性及灵活性。动作概念来源于拉邦(Rudolf)的人体动作分析法,该框架可用于描述人类动作,且对于分析、改良及创作新动作尤其有效[17]。Rudolf的学生和David对拉邦动作分析法进行修改,从而将其应用到教育环境中。动作概念的建立主要从身体意识、空间意识、努力意识、关系意识4个方面,对自主移动类技能、物体操作类技能及稳定平衡类技能进行开发和改进。其中,身体意识主要是让学习者感受身体能做什么;空间意识是使学习者知道身体能在哪里动;努力意识是使学习者知道身体如何动;关系意识则是让学习者感受可以与谁,以及与身体的哪一部位一起动。活动概念主要处理的是身体应该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运动,其关注点在于对动作模式、动作形式、活动规则及策略的学习,从而有效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体质概念关注的是为获得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个体应该做些什么。从学校体育到家庭生活,学习最核心的体质概念内容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学校体育所应发挥的延伸价值。学术概念则关注的是运用动作活动作为增强其在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社会等学科的功用。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逐步建立起为何运动、如何运动、哪一部位运动以及与谁一同运动等认知概念的培养过程,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认知概念发展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内驱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反过来可促进认知概念的进一步完善。
3.4 情感增长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伴生目标
情感领域的发展是学校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体育特有的身体练习性,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和积极社会化的推进有独特功用。积极自我概念的建立包括体育参与过程中的归属感、价值感、独特性、感知能力、自我接受以及体育道德的养成。归属感是个体在运动参与过程中作为小组成员之一能感受到的被成员接受的认可感觉,尤其在小组活动或集体项目中,学生个体归属感的建立是其情感体验非常重要的方面;价值感是指学生感受到被看重且有关运动的意见、想法和贡献被认为是有价值意义的;独特性是个体对自我运动技能水平,体质健康水平及动机等方面特性的识别、尊重和自我鼓舞,这是积极自我概念的特点;感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力及先前经验在与他人比较时的自我评价,感知能力的高低与特定情境有关,完成个人目标或展示出个体水平的提高均有助于感知能力的增加;自我接受是对个体自我的优势与弱势、能力与不足、特长与短板的识别和接受,完成自我接受的过程是接受他人的基础;体育道德是情感领域容易为人所忽略的组成部分,道德是与个体所处的文化期待相一致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在体育课程中,体育道德的养成意味着培养分享、等待轮流、公平竞争、乐于运动以及参与其他形式合作活动的过程。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公平与合作意识等体育道德,以综合实现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31]。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既包括参与体育过程中的积极自我概念的建立,也包括学生借由体育学科所建立的积极社会化过程。任何学生的发展都是在真实的、动态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体育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方式之一。积极的社会化过程是学生情感领域发展的第二个维度,学校体育教育环境下的社会化可从集体归属感、态度养成与品格教育、道德成长等维度进行积极社会化。体育教育在情感领域的价值功用,正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过程中通过体育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之一。
3.5 指向未来生活的终身体育思想与行为养成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长期目标
指向未来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学校体育课程连接当前与未来的诉求,也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长期目标。通过对运动技能的习得、身体健康的实现、认知概念的发展、情感领域的增长使学习者具备走出校门,且在未来从事终身体育的学科知识素养以及技能策略能力。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和内容建构必须紧紧围绕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进行,对体育学科本质的把握是理性认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付诸实践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界对人類动作发展理论的研究尚浅,核心素养概念引领下研究者对体育学科特征的把握仍存在一定不足。建议紧跟国际研究主流,从动作发展理论入手,更加透彻地理解体育学科特性,并加强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和实践验证,以更好地使体育学科服务于当代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佑发,石雨桐,王思佳,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芬兰体育课程标准分析[J]. 体育学刊,2018,25(4):122-128.
[2] Society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ors. National Standards & 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M].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14.
[3] 陈思同,刘阳. 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研究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6(3):44-51.
[4]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陳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5] MERRIAM WEBSTER. Literate[EB/OL]. [2020-02-02].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literate.
[6] SITWE B M. Literacy versus Language:Explor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J].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and Terminology,2018(2):37-55.
[7] RYCHEN D S,SALGANIK L H.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M]. Gottingen: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2003.
[8] 刘义民. 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2):71-76.
[9]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N/OL]. 天津教育报,(2016-09-14)[2020-01-20]. http://www.sohu.com/ a/114315061_372513/.
[10] 岳辉,和学新. 学科素养研究的进展、问题及展望[J]. 教育科学研究,2016(1):52-59.
[11] 尚力沛,程传银. 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 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0-134.
[12] 于素梅.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 中国学校体育,2016,36(7):29-33.
[13] 陈思同,刘阳,唐炎,等. 对我国体育素养概念的理解——基于对Physical Literacy的解读[J]. 体育科学,2017(6):41-51.
[14] MANDIGO J,FRANCIS N,LODEWYK K,et al. Physical Literacy for educators[J]. Physi Health Edu J,2009,75(3):27-30.
[15] SCHEPPER R M E.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new physical literacy plan[M]. Washington DC:The Aspen Institute,2015.
[16] 杨文轩,季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7] 课程发展议会. 体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M].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
[18] 王占春,耿培新. 构建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材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1(4):31-34.
[19] 王兴泽. 人类动作发展视野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
[20] 季浏. 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J].体育科学,2013,33(11):28-36+74.
[21] GREG P,耿培新,梁国立. 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2] 唐炎,宋会君. 体育本质新论[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36-38.
[23] GALLAHUE D A,FRANCES C D.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all children(4th edition)[M],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3.
[24] GALLAHUE D A,OZMUM J C.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Infants,children,adolescents,adults[M]. Boston,MA:Mc Graw-Hill,2005.
[25] MAGILL R A. Motor learning and control[M]. 9th edition. Boston:McGraw-Hill Publishers,2011.
[26] T 吉尔摩·雷夫,拉尼尔·A·多尔尼耶,于涛,等. 新体育概论——终身身体活动:理念、知识和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7] 马启伟,张力为. 体育运动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8]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Moving into the future:National standards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M]. Reston,VA:Author,2004.
[29] GALLAHUE D L,OZMUM J C,GOODWAY J D.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children,adolescents,adults[M]. 7th edition. NY:McGraw-Hill,2012.
[30] 林静,马赞. 研读新课标,公议新教改[J]. 中国教师,2013(1):3-8.
[31] 邵天逸. “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J]. 体育学刊,2017,24(4):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