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视域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机制研究

2020-12-17樊莲香孙传方庄巍

体育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目标群体政策体育

樊莲香 孙传方 庄巍

摘      要: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和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理论,结合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结构方程模型,并借助该模型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机制和执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结构方程模型对于学校体育政策整体执行效果研究具有导向作用,政策本身、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所处资源环境以及执行过程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果的5个重要影响因素。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执行过程;执行环境

中图分类號: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0)06-0075-07

Study on the process mechanis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FAN Lian-xiang1,2,SUN Chuan-fang3,ZHUANG Wei1,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3.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2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miths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model and Mitt-horns policy implementation system model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ert interview and son 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d makes an analysis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relying on this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has a guiding role in 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 the implementation subject, the target group,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re 4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implementation subject;target group;implementation process;implementation environment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共出台130多项学校体育政策,包含法律法规、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教育部等有关部委文件,内容领域包含学生体质健康、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安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场地建设、学校体育竞赛等。但权威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在校学生体质连年下滑,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体质指标逐年上升率与学校体育政策最初定制目标不吻合,中小学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并没有达到国家最初设想的每年下降在校学生总数的5‰。因此,提升政策执行效率达成学校体育政策最初目标,以及加强和创新新时代学校体育治理现代化,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学校体育治理格局,完善学校体育治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

1  理论基础与模型建构

治理视域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研究过程模型理论基础主要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和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过程模型是美国著名政策学家史密斯提出,在公共政策执行领域具有很高权威且影响广泛,是政策执行相关研究必须参考的理论模型,将政策执行系统概括为4个主要变量:(1)理想化的政策;(2)目标群体;(3)执行机构,即执行主体;(4)环境因素。4个变量之间会彼此互动产生一种张力,有效的公共政策必须对张力进行处理。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提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研究必须考虑以上4个因素的影响。结合已有理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组织化程度包含参与度、自身素质、有无政策执行的经验,制度化程度包含本身的利益取舍。执行机构是执行主体机构人员的有效统一,而政策目标内容的时效性与接受情况,更要综合考虑所有资源、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以及把握执行过程对其余3个因素的调节作用。

此外,米德-霍恩基于政策执行系统本身和系统的环境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一个概念结构》一文中提出系统模型,认为政策的价值目标与诉求、政策所包含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执行组织的氛围、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执行个体单元的社会性与个人属性特性、政治与经济社会条件环境等6个方面因素之间的互动状况影响了政策执行效果。因此,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亦应参考这6方面影响因素。

2  样本与方法

2.1  样本与来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再根据结构模型得出不同因素在政策执行中所占权重,以便得出在体育政策执行方面科学的过程机制。根据模型并结合体育方面的考量,问卷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问卷形成大致经历5个阶段:第1阶段通过理论分析、查阅资料和专家访谈,初步确定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研究的4个维度。第2阶段借鉴国内外相关执行方面量表,初步编制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问题项目;第3阶段通过对高校教师、初中学校教师和校长、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完善问卷项目;第4阶段通过小范围测试,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并形成预试问卷;最后,通过对预试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以及对问卷中预测数据的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并综合考虑调查对象填写问卷时间,根据理论模型最终形成“对政策执行主体的调查变量(S1-S23),对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的变量(T1-T16),对政策执行过程的调查变量(P1-P17),对政策执行环境的调查变量(C1-C17)”4类分析变量群。

2.2  数据处理

对问卷得到的数据因素結构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首先,对预测数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问卷所设计的因素结构与实际理论分析维度和各部分访谈结果是否一致,并初步建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其次,运用正式测试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问卷信效度检验最常用的3个信度指标和2个效度指标,3个信度指标分别为同质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2个效度指标为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本研究中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调查共收集问卷800份,将400份样本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该量表的理论模型,剩下的400份数据对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机制分析

1)探索性因子分析。

(1)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量表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780,Bartletts 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676.607,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该问卷各题项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一步做因子分析。其次,因子分析选择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以及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参考已有研究,符合题项的标准为:综合考虑特征根值大于1、一个项目不能在两个以上的因素上超过0.3的因素负荷、项目在因素上的负荷要超过0.3、累积方差贡献率以及碎石图等指标。删除不符合以上标准的题项(S5、S6、S7、S10、S23)后得到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9.31%。

(2)学校政策执行目标群体量表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48,Bartletts 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595.075,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该问卷各题项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一步做因子分析。其次,因子分析选择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以及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参考已有研究,符合题项的标准为:综合考虑特征根值大于1、一个项目不能在两个以上的因素上超过0.3的因素负荷、项目在因素上的负荷要超过0.3、累积方差贡献率以及碎石图等指标。删除不符合以上标准的题项(T4、T13和T14)后得到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84%。

(3)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量表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42,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511.488,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该问卷各题项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一步做因子分析。其次,因子分析选择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以及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参考已有研究,符合题项的标准为:综合考虑特征根值大于1、一个项目不能在两个以上的因素上超过0.3的因素负荷、项目在因素上的负荷要超过0.3、累积方差贡献率以及碎石图等指标。删除不符合以上标准的题项(P1、P6、P7、P8、P9、P10和P11)后得到7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40%。

(4)学校体育政策资源量表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749,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310.827,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该问卷各题项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一步做因子分析。其次,因子分析选择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以及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参考已有研究,符合题项的标准为:综合考虑特征根值大于1、一个项目不能在两个以上的因素上超过0.3的因素负荷、项目在因素上的负荷要超过0.3、累积方差贡献率以及碎石图等指标。删除不符合以上标准的题项(C1、C2、C6、C8、C9、C10、C12和C14)后得到8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9.116%。

以上结果说明,从上述4个方面来研究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是合理的,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验证性因子分析。

对整个学校体育政策执行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理论模型,做一阶斜交验证性因子分析,并根据调整指数对模型进行修正(见表1)。

以上模型中,各个非标准化路径系数估计值均为正值,且在0.05的检验水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各方差的估计值均为正,各个适配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要求,可以认为数据基本适配。其中,关于政策执行主体和执行过程的调查量表适配度最佳,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内部一致性系数。

通过表2可以看出,各个部分的问卷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即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系数。

综合以上3个部分的数据分析来看,根据本次问卷得出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量表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能反应政策执行调查的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3.2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可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其中包含了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和因子分析。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路径分析和影响政策执行的二阶因子分析都是通过对结构方程模型的结论来进行的,并分别建构学校体育政策模型、拟合模型,同时通过检查政策执行路径系数和载荷系数的显著性、参数与预设模型是否合理等对政策执行模型进行评价,最后模型修正得到完善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整体的结构方程模型。

1)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果整体情况分析。

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结构方程模型中的验证性分析得出:x2=876.201,x 2/df=1.820,GFI=0.709,CFI=0.830,RMSEA=0.066。将目标群体和执行主体的满意度作为学校体育政策最终执行效果(PE)的评价标准,同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见图2)。

由方结构程模型可得到以下5点结论:(1)执行主体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包括3个部分,即执行主体因素对政策执行效果的直接作用、主体通过执行过程的实施作用于执行效果的间接作用以及主体通过目标群体学生的间接作用。(2)目标群体直接作用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果,并且对执行主体有一定反馈。(3)资源环境则通过执行主体和执行过程间接作用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果,并不会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4)执行过程作为中间变量,起到调节作用。(5)学校体育政策文本特点,图2中的ew1,直接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果产生影响。

2)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分析。

执行主体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x2/df=1.150,GFI=0.865,IFI=0.967,TLI=0.958;CFI=0.965,RMSEA=0.04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执行主体包含教师、执行主体组织方面因素、校长领导管理人员、行政管理机构。

(1)校长。

校长是影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关键人员,也是政策执行的第一人[1]。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说过“不懂体育的校长不是好校长”。校长负责制是我国中小学管理的领导体制,各学校校长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负责人。通过所回收的195份问卷排序题目统计分析得出每部分的平均综合得分,结果显示:校长(3.26)>体育部主任(2.49)>体育局、教育局行政人员(2.39)>教师(1.64)。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校长相对于其他3个因素来讲权重较大,有明显差异性,而体育部主任和体育局、教育局行政人员得分相差不大,教师则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中排在最后一位。

在所调查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关于校长的问卷和实际访谈中,准确的学校体育政策认知是执行政策的前提条件,校长只有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有了较为准确和充分的认知,才能理解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意图,才会形成相应的政策态度,进而才能进行一系列符合政策目标的执行活动,更会坚定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执行学校体育政策,以确保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此外,校长同样也是“经济人”,会遵循“经济人”的基本规则,从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利益出发决定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方式。其中,应试教育,升学率、学校综合评估等方面都是利益博弈的要素。

(2)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资料查询得知,只有8.16%认为学校师资管理人员完全满足学校体育政策执行需要,有20.41%认为现在无论是学校体育教师还是各组织机构都存在人员数量不足现象。人员数量是保证学校体育政策高效率执行的基本条件,所以应当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政策执行人力资源数量。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人员调查中,54.59%的调查对象认为执行权威性不够且4.69%认为权力性不足。执行人员的权威性和权力性是指调动资源的能力以及执行对象的认同度。执行者权威性越高则权力性愈大,在实际执行中可调动资源越多,可支配能力也愈强,所形成的政策执行治理主体和目标群体网络化关系愈紧密。

在执行人员对政策目标、内容、操作方法方式的理解,个人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等方面,调查显示对学校体育教师进行多元化培训,保证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执行能力,有效促进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其次是对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培养,即所从事项目的最新教学方法、体育学科热点趋势、体育改革等。学校应在全校性体育工作会议上,将体育政策执行放在战略高度。定时开展校长和班主任的培训活动,一定要涉及体育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和重视,树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在执行学校体育政策时个人价值取向会影响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调查中,有31.3%的被调查对象会根据个人理解选择性执行政策。在治理理论下有效统一目标和达成利益均衡是治理善治的重要衡量环节,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即无法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监控与检查。

3)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分析。

目标群体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x2/df=1.519,GFI=0.875,IFI=0.930,TLI=0.906,CFI=0.927,RMSEA= 0.075,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执行目标群体包含学生参与度与配合度、学生身体素质、学生的个人利益取舍。

学校体育政策目标群体是指政策执行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学生成员。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分析框架内,校体育政策执行效果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受政策本身特點及政策制定者的影响,以及政策执行主体各方面因素阻碍和困扰。目标群体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体系末端是基层执行体系通过作用目标群体最后显示政策结果。学生对待政策的态度、参与度及自身身体素质和个人利益取舍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目标群体从心理上认同并接受学校体育政策,服从配合教师安排学习锻炼内容,则该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最终落实情况的成功率越大。因此,目标群体对学校体育政策遵从与否和自身身体素质条件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果。

(1)学生的参与度与配合度。

以阳光体育运动调查为例,学生参与运动流于形式。主要有大课间、学校运动会、院级赛事、越野赛、大学生体质达标测试,而运动项目也仅限于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其次是学生本身运动兴趣不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大则会缺少持之以恒的动力。所以,学校体育政策制定必须广泛征求目标群体中学生的意见,使下发的文件内容能够具体操作,真正可以达到健身效果和愉悦身心的作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的体育文明建设,对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会有一定帮助。

(2)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学生愿意参加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会给执行主体以反馈信息。通过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分别从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所有学生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在不同方面均有所提高,但是速度好的学生对耐力或者柔韧方面的项目并不感兴趣。

(3)学生的个人利益取舍。

在中小学调查中,学生的利益取舍明显影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迫于升学压力和平时考试,有35%的学生选择每天运动时间低于1小时。借鉴明星效应,注重学生对“运动偶像”概念的培养,通过激励增强坚持锻炼的兴趣和动力,从内在主动完成学校体育政策。另外,多层次的体育赛事也可以熏陶学生的锻炼意识[2]。

4)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分析。

执行过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x2/df= 1.619,GFI=0.902,IFI=0.960,TLI=0.945,CFI=0.960,RMSEA=0.082,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执行过程可以概括为紧张建制阶段和控制监督阶段。

(1)宣传机制。

通过本次调查和相应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结果显示,无论是政策在行政部门的纵向传递还是在学校内部的传递,政策宣传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首要环节。其中,P12是调查学校所采取的宣传手段,基本为校园墙板、校园官方网站以及学校下发的通知,作用系数最低,在整个紧张建制阶段中,手段较为单一,指导意义不大。P13则是媒体报道与渲染,作用系数最高,证明正面的社会舆论引导会加大学校体育政策的社会影响力,而媒体在政策透明化执行中的监督作用不可小觑,及时公布政策、公开执行情况进展是政策宣传机制的主要内容。

(2)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涉及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4个维度,P2是评价执行主体的综合素质、深层认可度及利益取舍和价值取向。P4是评价目标群体的身体素质现状和发展潜力能力,目的是根据实际参与度制定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评价机制的发展规划。P5则是对执行过程的评价,建立监督体系是实施政策执行过程的首要环节,评价机制的好坏直接关乎执行的顺畅程度和最终执行效果。P14是对资源环境的分析评价,主要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并且最终理论结合实际做出可操作性强、有目的性、高效率的执行措施。目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评价机制缺失,仅仅对结果进行评价,并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真正所在。总的来看,4部分作用系数分别为0.83、0.70、0.83、0.82。评价机制中对目标群体的主观性能动性、身体素质等的评价较为复杂,所以系数较低,而其余3者都有较为客观实际的评价标准。

(3)调控机制。

政策控制是学校体育政策运行中不可代替的的环节和手段,只有进行有效的政策监控措施,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客观情况对所执行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因此,要制定符合实际可行的调控标准,并对照标准及误差检查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行为,发现偏差和错误时第一时间采取有力的补救措施和办法,将政策执行中失控情况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3]。

结构方程模型中,P15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尺度失当是本次调查中教师呈现的主要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对学校体育政策选择性执行或扩大化执行,没有把握好政策大纲边界范围而造成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偏差现象。在“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执行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组织课外活动时间明显不足,组织形式流于形式化,执行尺度减小、变窄,甚至有意识地偷换概念,将运动会办成单项赛事。P16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是指政策执行主体敷衍了事、做表面文章,没有贯穿性地将政策根据环境、资源以及自身情況转化为高效率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同时更是无法贯彻落实学校体育政策。P17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方式僵化是指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没有从理论结合实际上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照本宣科,执行过程毫无创造性可言,不能结合所教体育项目特点开展创新性教学,以及兴趣与技能的全面培养[4]。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手段是政策执行机构之间的主要沟通方式之一,是执行机构及政策执行者为实现政策目标和内容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中介途径与措施方法的综合,主要包含行政手段、法律规定、经济手段、说服和技术手段等。激励工具为拨款与补贴。调查显示75%的调查对象认为我国政策执行手段不够多元化,政策落实主要通过强压式行政手段,宏观上建立供给型学校体育政策工具、环境性学校体育政策工具和需求性学校体育政策工具3者相结合的政策工具,分别对执行资金、场地设施器材、师资等进行支持。环境性政策工具是通过间接作用和渗透作用于执行效果,例如全民健身纲要等,需求性学校体育政策则是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方面的关注。

(4)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P13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的影响系数为0.87,是控制监督阶段最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经常出现政策规划严肃有条但是监督落实疲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监控力度不够、监控机制不完善,且在身体实践中可操作性差,造成学校体育政策在执行中失效。应推行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执行的“问责”机制即责任追究制度[5],和以绩效为机制的学校体育政策考核机制。执行监督方面,由综合监督到专项监督,由静态管理到动态治理,加强绩效考核,强化考核指标。

5)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资源环境分析。

执行资源环境的结构方程拟合结果显示:x2/df= 1.808,GFI=0.914,IFI=0.933,TLI=0.903,CFI=0.931,RMSEA=0.094,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执行资源环境包含社会资源环境、学校资源环境、家庭资源环境。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社会资源环境和家庭资源环境最终与学校家庭资源建立联系,作用系数为0.60。同样通过问卷对执行环境计算各部分平均得分,结果显示:学校环境(3.29)>家庭环境(2.43)>社会环境(2.12)>个人习惯(1.92),可见学校资源环境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最终效果影响较大。

(1)社会资源环境。

社会资源环境中C3是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作用系数为0.71,经济水平在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过程中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6]。C4代表社会对政策认同度影响,作用系数0.74,即体育文化的认同度和大众对体育价值的判断。C5是政策制定政治背景,影响系数0.87,是作用最高的指标,起到主导性作用。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政治运作的产物,这与政策的内涵和外延相吻合。C11社会体育设施完善度,系数为0.49,社会体育设施的完善度对社会体育全民健身产生直接影响,对学校体育产生间接影响。

(2)家庭资源环境。

家庭资源环境C7则是影响家庭资源环境的问题,包括家庭方面独生子女政策影响,过度保护孩子,害怕运动事故,扼杀学生体育爱好等。同时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享受更多便捷,调查中显示学生去教学楼上课时可能出现电梯拥挤的现象。家长支持度越高,家里配备一定数量的健身器材等家庭环境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家长的榜样作用能够起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觉锻炼并养成运動习惯[7]。

(3)学校资源环境。

在模型中C16的作用系数为0.83,是3个二级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指标。一方面是可量化的学校硬件设施,另一方面是不可量化的学校体育开展情况,即学校体育氛围,如全校性体育工作会议开展,而监督通报制度是执行主体能否自发执行学校体育政策及目标群体反馈作用于执行主体的重要影响因素[8]。C15是学校体育资金的影响。在调查结果中,69.4%认为资金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政策执行,59.5%认为资金分配合理以及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吸收社会资源,如体育彩票、运动品牌赞助商、社会体育基金以及校友在内的民间资本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体育设施建设。设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专项基金,开辟经费来源的多元投入途径。将学校体育纳入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整合社会体育事业经费和学校体育经费等各方资源。

C17学校体育课程是执行学校体育政策的重要环节。调查统计显示,体育课数量和教学效果是学校政策高效执行的保障。但实际调查中,学校体育政策并不能落到实处[9]。体育课程目标应与学校体育政策目标一致。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治理目标在多元化基础上,逐步形成提高学生运动参与度、培养核心竞争力、树立终身体育态度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治理新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加试制度,落实学校工作条例,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变。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治理结构“碎片化”问题突出,缺乏整体性。今后应从政策本身、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所处资源环境以及执行过程5个因素高位入手逐步解决。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治理技术手段现代化、治理工具全面化等,应贯彻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 潘凌云,王健,樊莲香.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思考:问题与对策[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1):18-22.

[2] 潘凌云,王健,樊莲香. 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 体育科学,2015,35(7):27-33.

[3] 潘凌云,王健,樊莲香. 国际上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研究的缘起、论域及启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4):289-293.

[4] 潘凌云,王健,樊莲香. 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 体育学刊,2017,24(2):80-84.

[5] 潘凌云,王健,樊莲香. 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逻辑辨识与推进策略——基于“观念·利益·制度”的分析框架[J]. 体育科学,2017,37(3):3-11.

[6] 宁骚. 公共政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董红刚,易剑东. 体育治理主体:域外经验与中国镜鉴[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4):1-8.

[8] 李慧凤. 公共治理视域下的社会管理行为优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2):22-30.

[9] 王书彦,周登嵩.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评价指标[J]. 体育学刊,2010,17(6):46-50.

猜你喜欢

目标群体政策体育
政策
政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助企政策
政策
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创新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快速消费品包装效果对目标群体的消费影响研究
浅论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目标群体的政策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