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0-12-17廉涛黄海燕
廉涛 黄海燕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认为,上海参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应恪守制度创新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际竞争桥头堡和区域发展辐射源的功能定位,构筑与发挥地方政府投身一体化建设的动力结构与作用,将推进体育产权市场一体化、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和实施肥胖症运动干预行动作为重要方向予以推进;可能的路径包括以文化认同增进一体化发展的群众基础、以机制完善强化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以战略融通打造一体化发展的实操空间。
关 键 词: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上海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0)06-0063-07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with sports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the promotion of Shanghai
LIAN Tao1,HUANG Hai-y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Shangha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ports and Health Industry,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data,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to analyze the problem abou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with sports industr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promoted by shanghai.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at shanghai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sports industr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should abide by the functional positions of the system innovation pioneer zon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zon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bridgehead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adiation source, and build and exert dynamic structure and effect of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devot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s, which will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orts property market, construct a modern sports industry system, develop pilot projects to promote sports consumption, enhance sports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mplement obesity exercise interventions as important missions and directions. The possible paths may include that enhancing mass basi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y cultural identity, intensifying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y mechanism improvement, and creating operational space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y tactical permeation.
Key words: sports industry;integrated development;Yangtze River Delta;Shanghai
實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国家赋予上海率先实现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2018年以来,随着长三角体育产业联动发展先后纳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实现区域协作向一体化发展的阶段跃升、地方行动向国家意志的动能转换,真正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局和核心框架。加快推进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业已成为上海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与支撑。
现有文献主要关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障碍、机制与发展策略等,行为主体角度的研究尚属空白。在其上位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中,主流观点认为政府是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主体之一。伋晓光[1]指出政府是区域一体化整个过程的核心,尤其在一体化发展初级阶段,通过政府间的谈判和协议将达成合作共识的政府联系在一起,利用政策的强制性影响市场,能够有效弥补以企业为主体的自发诱致路径所达不到的效果。陈建军[2]进一步指出,政府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中次区域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发展中的作用是双向和二元的,即同时具有动力和阻力、一体化和区隔化的倾向。本研究从上海功能定位入手,构筑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结构,并站在服务服从国家战略和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高度,明确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使命方向。在此基础上,探寻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可能路径。
1 上海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1.1 制度创新的先行区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制度创新先行区是指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围绕统一规划、协同治理模式、合作组织治理效能以及区域体育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等关键环节,率先探索、创设更有效激励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推进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的地区。但制度创新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出现在一些条件适宜的地区。上海是国家战略与改革任务的重要承载地,历史上也一直是全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具有先行先试优势,最有条件成为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创新发展先行者。特别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置,将成为上海探索一体化体制机制核心试验区。
1.2 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效率最佳化和价值最大化三者的有机统一,是生产要素投入低、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质量型发展水平[3]。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81.7%,人均体育消费额2 460元,领先全国水平,基本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4]。作为全国体育产业经济贡献度最高、结构最优、消费支撑最好的地区,上海体育产业绝不应局限于自我发展,还应包括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示范价值,通过地理、制度和市场等方面的进一步开放,带动和引领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3 国际竞争的桥头堡
除对内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1+1+1+1>4”的协同效应,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提升长三角体育产业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从地理空间看,上海地处通江达海的要道,坐落于长三角地区的顶端,是中国与国际对话的重要窗口。从经济活动看,上海一直是全国国际体育经济的活跃区,也提出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建设目标,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这将进一步增强上海全球体育资源的配置与引领作用,通过打造世界体育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高地,树立长三角乃至全国国际体育竞争桥头堡的战略定位。
1.4 区域发展的辐射源
上海业已形成了发达的体育总部经济、成熟的国际赛事运营经验,集聚大量的高端体育要素和体育产业、体育消费政策的先行先试优势,未来还将建成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全球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和体育科技创新平台,是长三角体育产业当下以及未来重要的辐射源。但从体育经济的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溢出效应看,长三角22个中心城市体育产业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星形网络”,①上海体育产业在该网络中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反而处于“主受益”板块,其他城市则处于“净溢出”板块,即上海体育产业“虹吸效应”远大于“辐射效应”。②可见,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中,上海需要重筑区域体育产业辐射源的功能定位,通过构建一体化机制与通道,将上海体育产业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要素等资源优势,有效辐射到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腹地。
2 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结构
2.1 源自政府自利性的利润动力机制
政府自利性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追求自身利益及其最大化是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动机[5]。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正是各国政府通过将全球市场内部化为区域市场,以降低全球化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外部性以及交易费用,从而获取全球市场上无法得到的潜在利润[1]。如果地方政府意识到一体化发展能够打破市场壁垒,实现区域内体育资源的自由流动,从而将“行政区经济”下所不能得到的潜在利润转化成现实收益,那么,它们必然形成参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的行为动机。这种获取潜在利润的行为动机同样符合政府自利属性。陈建军[2]关于次区域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发展中的双向与二元作用也根植于此。换句话说,追求之前所不能获取的潜在利润是政府參与各种形式一体化建设的根本动因。如果没有潜在利润存在,政府便没有参与一体化建设的动力,其阻力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内生于政府自利性的利润动力机制是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力,它决定地方政府参与一体化建设的可能性。
2.2 源自政府公共性的行政动力机制
政府公共性靠其各个职能部门或单位的行政行为保证,在行政系统的科层组织里,上级的意图便转化为下级的责任,当来自上级的意图具有明确的公共性并对这种公共性有着明确的检查指标和严格的检查程序的时候, 下级的行政行为便有可能促进政策的公共性[6]。具体而言,上海实施党中央赋予的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任务,属于下级为实现对上级的责任而采取的一种政府行政行为。作为上海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毫无疑问属于具有较大公共性的政府行政行为。源于政府公共性和对上级责任的行政动力,引起上述政府行政行为的发生,构成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另一内部动力。如果说利润动力机制决定地方政府参与一体化建设的可能性,这种行政动力机制则影响地方政府参与一体化建设的合法性与公共性。
2.3 源自中央政府的政策动力机制
历史表明,以注入加速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政策性资源为重要内容的国家赋能,一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上海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互动史也证明,来自中央决策层的政策因素在其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7]。当前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区新片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重要引擎,上海正开启新一轮发展征程。这些源于中央政府赋能的政策动力,根植于上海地理空间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战略空间的中心地位,是长三角其他任何地方所不具备的。只要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不丧失,它就不会失去这些政策动力。毫无疑问,这种政策动力机制对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上海参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的行动能级。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起步晚、水平不高,这与长期处于地方体育部门自主探索发展阶段、行动能级较低具有重要关系。能否将体育产业有效融入到上海主导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自由贸易区新片区等具有国家能级的战略发展空间,让上海所拥有的中央政府赋能的政策动力机制高效传导到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中,将直接影响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2.4 源自全球化的竞争动力机制
当前,全球化趋势与逆全球化浪潮并存,城市群特别是全球城市逐渐演变为国际竞争的主体。国际经验则表明,全球城市打造不仅要发挥自身优势,更要发挥周边城市群的优势,比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世界城市均与一批周边联系紧密的城市共同形成了经济联系密切、空间组织紧凑、一体化程度高的“世界级城市群”[8]。在这种国际趋势与规律下,上海要实现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加强自身与江浙皖等外延空间的协同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由此可见,全球变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所蕴含的竞争动力机制,是上海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外部刺激因素。作为上海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这种竞争动力机制与行政动力机制一样,也会传导到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上。竞争动力机制与政策动力机制共同构成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外部动力结构,前者决定上海参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的行动方向,后者则影响着上海参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的行动能级。
3 上海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中的方向
3.1 推进体育产权市场一体化,下好一体化发展先手棋
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是产业一体化的本质要求[9]。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体育产权的顺畅流转及其市场一体化建设是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从政策导向看,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研究建立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鼓励具备交易条件的体育资源通过交易平台公平、公正、公开流转,是国家政策的重要主张。如: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研究建立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推进赛事舉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开发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2018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8〕31号)“通过部市共建等方式,积极推动国家体育产权交易平台落户上海”;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鼓励将赛事活动承办权、场馆运营权等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交易”。为此,上海市政府联合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于2015年底筹建“体育产权交易中心”,筹建后主动服务体育场馆“退租还体”和部分赛事市场化改革,特别是以此为依托共同创办并成功举办了两届体育资源配置上海峰会,吸引近3 000万人关注,积累一些成功案例和经验。因此,依托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体育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的已有基础,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和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契机,积极争取“部市”合作,推动国家体育资源交易平台落“沪”,将是推进我国体育产权市场一体化建设、服务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3.2 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撬动一体化发展新支点
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是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提升我国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也将“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纳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任务行列。从全国视野看,以上海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建设为引领,率先实现长三角体育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无疑是打造我国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有效途径。这将会成为上海与江、浙、皖三省协同互动新的合作项目,也必然会成为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支点。为此,上海要按照《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8〕31号)的任务安排,不断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特别要持续推进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引领的产业体系更加合理,以国际竞争力和带动性强的体育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体系更加发达,以重大体育场馆设施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空间体系更加优化,以产业政策和营商服务为重点的支撑体系更加完善,最终形成符合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3.3 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培育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
消费是经济发展基础与动力,促进体育消费将是较长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经验表明,截至2018年底全国45个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累计吸引居民消费约6亿人次,实现文化消费约1 500亿元[10],对居民文化消费产生极大促进作用。为充分发挥地区体育消费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也提出以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主抓手、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的重大举措。而根据《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上海人均体育消费升至2 580元,2015年以来平均增长10.1%,可供市民健身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3 m?,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42.8%[11],体育消费增长速度及基础保障在全国具有极大比较优势。因此,上海应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从体育产业规划、城市体育用地供给、社区体育设施配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加供给、优化服务,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释放对区域乃至全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增添新动能。
3.4 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抓牢一体化发展的“牛鼻子”
到2035年全球5G将创造12.3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12],我国5G商用在2020—2025年间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也将达10.6万亿元[13]。全面推进5G在产业领域商用试点,成为国家政策和市场投资的重要取向,体育场景下5G业务也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围绕2019年男篮世界杯、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体育赛事的创新应用探索已经展开。但作为未来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体育产业与5G的融合绝不仅限于赛事消费,它将在智能穿戴、体育场馆、运动康复、电竞产业等领域存在更广阔的融合空间。上海是全国首个5G试用城市,兼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所带来的创新资源集聚与制度优势,应顺势而为抢占体育5G商用全球战略制高点。通过该项目的示范作用,上海将带动长三角地区全面深化现代科技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并以更多区域试点或重点项目为牵引,打造世界级智慧体育产业集群。在集聚经济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和城市体育科技创新要素将形成“集聚呼唤集聚”的连锁效应,最终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3.5 实施肥胖症运动干预行动,担当一体化发展的新使命
肥胖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目前尚无国家层面成功解决肥胖问题的先例[14]。肥胖不仅危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基石,也造成巨幅经济损失。麦肯锡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每年肥胖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全球GDP的2.8%;另据北卡罗来纳大学跨学科肥胖症研究中心主任巴里·波普金的研究,中国在2000年因肥胖带来的间接经济负担相当于同期全国GDP的3.58%,2025年预计将超过8.7%[15]。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肥胖治理问题的中心。从肥胖治理路径上看,“运动是良药”、体育产业是健康产业的“前端要地”已成为国内外共识[16],而多部门参与的“全政府”治理更是肥胖治理最具希望的方式[17]。为此,上海应积极实施肥胖症运动干预行动,并将其纳入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示范带动长三角地区全面践行肥胖治理的“运动干预”和“全政府”治理模式,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国家参与全球健康治理作出新贡献。
4 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举措
4.1 以文化认同增进一体化发展的群众基础
文化与认同常常结合起来形成特定的文化认同,成为个人或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同一感以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18]。文化认同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具有培养社会成员的共同体意识,消解功能主义合作的“脆弱性”等作用[19]。长三角地区拥有吴越文化同源文化基础,但长三角各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却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这与主要依靠政治、经济手段而忽视文化和文化认同的价值不无关系。歐洲之父让·莫内说过:“如果能重新做起的话,我将从文化入手。”[20]迈入新发展阶段,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必须从普遍增强民众对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认同开始,深化人们对长三角地区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以克服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所带来的复杂利益矛盾,弥合、融注和巩固一体化的政治经济成果。这对于上海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塑造共同文化符号。正如欧盟为激发欧洲人文化认同制定联盟共同的盟旗、盟歌及护照等象征符号,上海可以发出倡议,遵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原理,运用视觉沟通技术,共同探索构建长三角地区的视觉识别系统(VI),将吴越文化融入到旗帜、象征图形、标准字、标准色、吉祥物等具体的文化符号中,并研制出台这些文化符号在体育产品、办公用品、车辆外观等载体与体育赛事、产业论坛等活动中的使用办法。
二是培育品牌赛事活动。作为动态的识别符号,品牌赛事、品牌活动具有更强的文化渲染力和传播力。培育长三角品牌赛事活动,上海要坚持存量优化和增量创新原则,继续办好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环太湖自行车赛等存量赛事活动,不断提高赛事活动质量与服务水平;在增量赛事活动上下功夫,建议借鉴“欧洲日”的运作模式,将F1中国大奖赛、网球大师赛等上海品牌赛事的举办日作为长三角的公共假日,围绕这些赛事举办长三角体育产业论坛、博览会、旅游节等各类活动;同时建议重点围绕大、中、小学生群体,以学校和家庭为依托,举办各类运动项目的长三角城市业余联赛、长三角家庭户外定向赛等品牌活动,强化对学生即明日“长三角人”的心灵塑造。
三是创建新的长三角媒介系统。人类生活已经步入“全球信息空间”的世界环境,媒介系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长三角文化认同演化成一种人们亲历的体验、情感和日常事物,创建新的长三角媒介系统至关重要。上海可以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长三角总部,整合五星体育、聚力传媒PPTV等媒体平台,创造长三角视听空间,借助信息的共享帮助长三角人认识到他们在诸多领域分享的共同命运。要允许公共服务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充当一支一体化的势力,造就一个意识到共享历史的社会群体。
4.2 以完善机制强化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是指为协调区域内各个城市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公共决策机制、对话沟通机制、规划协调和监督机制、政策环境协调机制、专项事务协调机制以及利益协调机制等[21]。健全的协调机制是破解“行政区经济”困局,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最早开展体育产业协同联动和一体化发展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初步建立起由协调领导小组明确任务方向、联席会议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办公室和秘书处具体落实的协调机制框架。这一框架在长三角体育产业由协同联动迈向一体化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阶段升级后面临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要求,它的机制不健全、制度约束力不足等弊端开始凸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应恪守好“制度创新先行区”的功能定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推进一个稳定的具有较强制度约束力的新型区域协调机制的形成,为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推动形成多中心、多形式的协调机制。突破业已形成的仅限于政府体制内“决策—协调—执行”自我循环的协调机制,上海主导搭建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将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激发企业和企业家在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推动省、市、县多层级和城市间双边、多边等多形式的协调机制的形成,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提升业已形成的区域体育产业协调管理机构的行政权威性,以契约化的形式签署机构运行章程和协作协议,明确赋予它所作决议跨区域的治理效能和法律效力。
二是健全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机制。聚焦体育体制内和体制外双重制约因素,一方面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以下简称“国办43号文”)的最新部署,上海牵头深化区域内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场馆改革,向市场释放体育资源与项目;完善体育赛事管理服务机制,制定体育赛事活动办赛指南、参赛指引,当好“店小二”;联合启动区域内已出台体育产业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的审查,开展大规模的清理和整理,促进政策衔接。另一方面主导搭建长三角体育资源交易平台,鼓励地方政府及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组织将赛事承办权、赛事转播权、场馆运营权等体育资源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交易;建立健全区域体育市场信用制度和监管体系,研制出台信用信息在体育产业具体领域使用办法。
三是创新监督落实机制。突破当前仅限于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联席会议内部交流汇报形式,由上海市牵头建立一体化优先监管目标责任制度,借鉴金融保险的办法建立保险制度,通过事前契约化的资产抵押、担保和保险等措施,防范事后不履约行为[22];建立通报制度,定期将年度工作落实情况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上海(江浙皖)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报告;强化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秘书处的跟踪分析职能,动态掌握年度计划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将年度重点工作和重大合作事项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加强考核管理,研究将相关工作成效纳入体育职能部门和单位绩效考核的内容。
4.3 以战略融通打造一体化发展的实操空间
上海是国家战略和改革创新任务的重要承载地,特别是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和虹桥枢纽商务区的规划建设,为上海体育产业和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创造了具有国家战略能级的实操空间。充分发挥上海这一比较优势,促进体育产业与三大实操空间的战略融通,也是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是依托示范区加快体育产业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示范区体育产业发展要注重“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跨区域协作机制创新,走从项目协同到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道路。首先,要推动“多中心、多形式协调机制”“统一协调市场竞争机制”“监督落实机制”以及利益捆绑机制和分配机制在示范区内差别试点,系统集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向全域、全国推广。其次,将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办公室设立在示范区,配套议事中心、数据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等功能区,发挥长三角体育产业协调机构职能。再次,根据“国办43号文”的部署,努力将“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落户示范区。项目布局上,聚焦水上和自行车两种运动元素,对标国际著名湖区日内瓦湖的发展模式,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水上运动集聚区,参考世界顶级自行车赛事标准,培育世界一流的自行车赛事品牌和自行车运动项目产业集聚区。
二是依托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探索“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培育一批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是“国办43号文”部署的新任务。上海要依靠自贸区自由贸易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优势,重点推动体育金融和体育贸易的创新发展。体育金融上,集中试点“国办43号文”创新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体育企业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创新,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体育企业纳入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業发行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相关保险产品。体育贸易上,借鉴文化企业与项目入驻自贸试验区的经验,打造上海国际体育贸易展示平台和保税仓库,推动体育及相关产业项目以平台形式集体进驻临港新片区,减轻税费负担,提升境内外体育产业项目要素流动效率[23],最终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国际体育优质资源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和核心承载地,助力上海国家体育贸易中心的打造和全球体育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
三是依托虹桥枢纽商务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集聚区。紧扣虹桥商务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区、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聚焦体育总部经济和现代体育科技融合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集聚区。首先,以安踏在西虹桥规划建设世界级体验用品企业总部为契机,聚焦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等核心功能,积极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企业总部入驻虹桥商务区,形成“单聚焦,多品牌”的体育用品企业总部集聚区。其次,充分联动周边的国家会展中心、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商贸设施,举办世界顶级体育用品和体育科技展会,打造影响全球的世界级体育用品总部经济。同时积极参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加快5G、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将虹桥商务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创新中心和研发高地,示范带动长三角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有效助力上海抢占体育5G商用全球战略制高点,形成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
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是上海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服务国家大局的战略支撑。上海参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要以实现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发展为己任,恪守上海的功能定位,特别要注重培育和激发作为“次区域地方政府”在一体化进程中的动力作用,构筑上海投身一体化建设的动力结构,从而促进长三角体育产业全球竞争力、创造力和辐射力的全面提升。在此过程中,上海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也要坚持服务服从国家战略和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既要高度重视既有规划和政策中规定动作的落实落地,也要有效把握全球体育产业发展趋势与规律,将一些具有引领性的领域作为重要方向予以推动。唯有如此,才能让上海、长三角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注释:
①刘军于《社会网络分析导论》一书中指出“星形网络”结构特征为一个核心点与所有其他点直接相连,而其他点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②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的27个中心城市中的22个城市体育产业2020年有关指标数据,测度并分析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 伋晓光.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J]. 经济与管理,2005,19(8):10-13.
[2] 陈建军.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源流、动力机制与价值目标[J]. 嘉兴学院学报,2010,22(5):33-39.
[3] 徐开娟,黄海燕,廉涛,等. 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关键问题[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4):29-37.
[4] 黄海燕. 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5] 王桂云,李涛. 政府自利性与合法性危机——一种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J]. 社会科学家,2010,35(08):45-48.
[6] 李景鵬. 论政府政策的公共性[J]. 天津社会科学,2002,40(6):48-53.
[7] 郭继. 上海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史回顾[J]. 党政论坛,2018,36(12):11-14.
[8] 李智,欧阳慧. 准确把握世界城市发展趋势探索内陆中心城市崛起的成都模式[J]. 先锋,2017,28(12):17-20.
[9] 景体华.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6.
[10] 刘士林. 以文化消费引领消费结构升级[N]. 中国城市报,2019-09-16(16).
[11] 季爽. 《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发布:超四成市民积极参与锻炼[EB/OL]. (2019-09-19) [2019-12-20]. http://m.gmw.cn/2019-09-19/content_1300659075.htm.
[12] 陈琴. 5G来了,更快更好[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8-13(8).
[13] 辛闻. 工信部:2025年5G将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EB/OL]. (2019-09-19) [2019-12-20]. http://news. china.com.cn/txt/2019-01/21/content_74394713.htm.
[14] DAVID R,STEPHEN J S. Nutritional ecology and
human health[J].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2016,36(1):603-626.
[15] 李静. 中国青少年肥胖状况堪忧 存沉重医疗和经济负担[EB/OL]. (2012-09-28) [2019-11-08]. 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09/28/content_26664590.htm.
[16] 鲍明晓. 体育对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理论及相关推进政策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8.
[17] PHILIP J. All-of-government approach needed to tackle obesity[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3,74(91):551-552.
[18] 张旭鹏. 文化认同理论与欧洲一体化[J]. 欧洲研究,2004,38(4):66-77+2.
[19] 胡永保,宫倩. 国际区域合作中的文化认同:内涵、作用及限度[J]. 贵州社会科学,2017,41(5):57-62.
[20] 张骥,闫磊.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38(1):83-93.
[21] 徐晓新,张利华. 基于复合治理视角的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构建——以甘肃酒泉嘉峪一体化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35(11):100-107.
[22] 倪鹏飞. 扬长避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N]. 中国城市报,2019-08-19(16).
[23] 宋昱. 自贸区战略进程中体育服务贸易推动体育服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 体育科学,2015,35(4):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