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当代价值

2020-12-17于司酮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3期
关键词:卢卡奇当代价值

摘 要:卢卡奇在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出版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界引发了很多争议,青年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出发,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奠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在这本著作中卢卡奇首次提出了物化理论,并阐述了其含义,而在当今社会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仍然对丰富马克思主义,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理论;当代价值

十月革命为人类探索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把钥匙,不仅在世界范围内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深刻的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革命活动的逐渐深入,人们对新思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卢卡奇也认识到了,此时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转变。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渊源

(一)来自马克斯韦伯“合理化”思想的启发

青年时期的卢卡奇深受马克思韦伯的影响,曾经借助马克思韦伯的方法论去接触马克思思想,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论证了资本主义本质的合理化,指出资本主义是必然存在的,但是马克思韦伯对于资本主义合理化的部分论述是自相矛盾的,即资本主义形式上的合理化与实质上的不合理化的矛盾,于是卢卡奇从这个矛盾展开,并没有对马克思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全盘接纳,而是批判继承了部分观点,指出了资本主义合理化背后的实质是人的物化,青年卢卡奇通过对马克思韦伯“合理化”思想的批判继承,为“物化”理论的演进,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素材。

(二)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的承袭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承袭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思想,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用商品拜物教,来概括在私有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替代的必然现象,受“商品拜物教”的思想的影响,卢卡奇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物化”的概念,首先,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背景下,人丧失了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在物化的过程中人被自己发明的机器所操控,成为机器的附庸,其次,劳动者与他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分离,人的劳动被独立出来反过来统治人,人逐渐被物支配,慢慢丧失其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后,人开始脱离社会关系,逐渐孤立化,卢卡奇在承袭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基础上,开启了自己对“物化”理论研究的历程。

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差异

(1)对对象化的界定不同

异化及异化劳动虽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来的,但是“异化”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为“转让”,异化在深层次的本质上能否完全等同于对象化?这个问题是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视域的分界点,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来论述异化,在马克思的哲学视域中,对异化和对象化有着清晰的界定,认为异化与对象化是完全区别开来的,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象化才能等同于异化。

与马克思不同,卢卡奇在提出“物化”理论时,并没有考察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的阐述,在卢卡奇的哲学视域中,物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认为人被作为商品进行消费,抽象的将物化、异化、对象化视为同一逻辑,没能对社会进行现实性的批判。

(2)运用的表现方式不同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的异化:劳动产品来自于劳动者的劳动,可是资本家却大量占有劳动产品,使得本应该属于工人自己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2、生产过程与劳动者之间的异化:生产的过程逐渐被大机器所替代,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工人从复杂的劳动变成只需要复制僵化的动作,使得工人的头脑越来越简单,沦为机器的零件。3、人与人的类本质之间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已经从自愿的成为了被迫的、强制的,成为了维持生存的手段,从而失去的身为人的主体性。4、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工厂里,工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因为机械的劳动而疏离,削弱了原有的连接。

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典型的“商品拜物教”的产物,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成为了消费品,日复一日的标准化程序生产下,人失去了主体的创造性,逐渐机械化,成为了可以被衡量的抽象的数字符号,卢卡奇不仅分析了在经济领域发生的物化,还将其扩展到了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在政治领域中,卢卡奇认为统治者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实现了行政管理的专业化,使得行政人员只需要被动的服从安排,执行任务,逐渐丧失了主体的创造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卢卡奇认为,在经济领域已经形成了物化的一系列法则后,必然会逐渐渗透到意识形态领域,形成物化的思维惯性,禁锢人们的思想。

从表现形式来看,虽然二者的表现形式有共性,但是深究其深层次的内在含义还是不同的,异化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世界与自我的异己本质,而物化主要强调的是,人被作为商品进行消费过程。

(3)克服物化、异化的途径不同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产生异化的根源所在,唯有变革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打破原有的旧式的社会分工,同时,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交出生产资料,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能够真正的归劳动者所支配。

卢卡奇认为,要克服物化就要让无产阶级拥有自觉的阶级意识,树立无产阶级意识,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坚持运用总体性辩证法思想,把社会孤立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认识整个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而克服物化,但是卢卡奇强调阶级意识对克服物化的决定性作用,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交集

无论是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还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二者都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将矛头对准资本主义社会,并且二者都认为,不论是物化劳动还是异化劳动,最终的走向都是完全消失的,但是消失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靠无产阶级自身的努力实现的。

四、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出现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卢卡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问题的理解中增添了物化理论的成果,并且,卢卡奇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维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解开了被物化现象笼罩的资本主义剥削的神秘面纱,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能够正确引导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受到资本主义的压迫,充斥着物化现象,使劳动者只能被迫的从事机械化的劳动,从事简单僵化的工作,使得人与人的关系也逐渐被物化,人逐渐丧失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个体发展,重视主体价值,协调好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充分引导劳动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不可避免的被物化,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教育,避免意识形态领域的物化,使得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略对思想世界的塑造,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充分认识物社会发展的前进规律,摆脱“物”对人的束缚,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尽量避免物化现象的萌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然能够蓬勃向前。

参考文献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7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7.

[3]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38.

作者简介:于司酮(199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对外关系。

猜你喜欢

卢卡奇当代价值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主持人的话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
卢卡奇物化思想的人道主义解释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以二战期间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文化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