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策略研究
2020-12-17齐彩红
齐彩红
摘 要: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也是学生成长的标志。小学生要懂得感恩祖国,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默默奉献等,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也能使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同时也能为农村小学生真正的成长打好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生;感恩教育
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生源也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学生都是生活在农村,基础比较薄弱。好的是,相比较于城镇的学生,农村小学生与自然更近,这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利于感恩教育。但是,在教育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教育在感恩教育上没有充分利用有利的资源,还是机械地运用课本上说教的方法,脱离了生活实际,感恩成了挂在嘴边的一个“苍白无力”的词。所以,感恩首先得让学生识恩、知恩、施恩、报恩,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唤起学生的人性光辉,才能使学生在感受、认识、体验父母和老师以及爷爷奶奶、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后,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小小的行动,去爱父母,敬老师,帮助身边的人,使生活更温暖,内心更阳光,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得到不断的培养和升华。
作为农村小学老师,如何实施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呢?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与大家交流: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众所周知,感恩不但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个素养的体现。农村小学虽然受地源和地域的限制,但也有独特的教育资源。老师要结合农村小学生信息相对匮乏、先进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这个特点,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养成感恩的习惯。我们知道,真正的感恩是来自内心的觉悟和体验,不借助外力。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也今非昔比,相应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缺少一定的重视,这让学生养成了“理所当然”享受一切的习惯,压根儿没有感恩谁的想法。显然,学生的这种思想认识必定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影响。针对学生的这种感恩意识的缺乏或者沉睡的状态,老师要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要让学生认识到别人对自己的恩施,并鼓励他们从点滴入手,学会报答。比如,同學今天借了我一块橡皮,那么明天我借给他一本书等。这虽然是同学之间小小的互动,但是蕴含感恩的美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从而让学生从小恩到大恩,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恩父母、老师对自己的付出,让学生把感恩当成一种自觉行为,提高学生品质。
二、结合实践强化学生感恩认识
虽然在教育中我们把感恩挂在嘴边,也给学生讲了很多感恩的故事,但是如果要强化学生对感恩的认识,还是要结合实际让学生身体力行。对于农村的小学生,老师不但可以结合他们父母外出打拼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父母为自己、为家人而做的努力,也要结合农村现有的农活,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父母的辛苦。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节假日随父母进行田间劳动,认识父母的劳动过程,身体力行地感知、感受父母的辛苦;也可以让学生放学后,为父母做一顿简单午餐或晚餐,体验一下母亲为我们做一顿饭所付出的爱与辛劳。当然,学生也可以为辛苦一天的父母端一盆热乎乎的泡脚水,也可以为刚下山进门的父母拍拍身上的土、端一杯热茶等等。其实,作为农村小学老师,只要我们在教育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他们对感恩的认识,并结合一些有利的条件,就能很好地实施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三、通过经典熏陶实现感恩教育
虽然农村小学在教育资源和条件上有些单薄,但是毕竟网络时代,信息发达,一些片面化的信息学生很容易接受到,也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使农村小学生把一些“我行我素”的逆反行为当成酷来耍,对父母的爱、老师的付出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或者理所当然地接受。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能采用传统的德育方式,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条条框框,影响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抑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结合传统经典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思想,增强学生的认识,感化学生,激活学生的感恩认识。比如,每天早读时引导学生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并让学生讨论其中与生活相近的内容,如“泛爱众,而亲仁”“首孝悌,次谨信”,强化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与孝顺,对兄弟姐妹的团结与顺从,久而久之,培养他们感恩的习惯,不自觉地提升学生的品质。
总之,感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具备的一种必备素养。所以,农村小学老师应结合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农村现有感恩教育资源,从意识上、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习惯,并借助传统经典强化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就能升化感恩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李丽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策略浅析[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4(6).
[2]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
注:本文系甘肃省兰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LZ[2018]GR257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