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育人导向下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思考

2020-12-17刘亚宁严丽纯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3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刘亚宁 严丽纯

摘 要:组织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的基本组织之一,是高校提升组织育人质量不可缺少的教育引导方式。作为高校工作者,在指导学生社团时不仅要强化思想教育引领,重视“社团第一课”,更应该鼓励隐性知识共享,树立先锋模范旗帜。此外,在管理学生社团时,还需要采取引进专业指导,强化社团内涵传承,细化规章制度,优化考核标准等系列措施,充分发挥高校社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组织育人;高校学生社团;高校管理工作者;以生为本

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高校要构建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组织,作为高校的基本组织之一,不仅为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供平台,更是引领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可以说高校学生社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因此,基于组织育人导向下研究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工作面临的困境

由于市场经济多元化、文化思潮全球化、教育改革深入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面临着众多新挑战,某些尖锐的问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也面临着众多困境与挑战[2]。

(一)学生思想引领弱化,先锋模范作用未彰显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群体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自发形成的,学生参加社团往往存在功利化和实用化想法。不少学生参加社团的初衷是为了广交朋友、发展兴趣,为了短期名利、积累求职资本。这种认知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而且从长远看还会弱化社团凝聚力,甚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并且,高校学生社团在开展系列活动中往往注重实践操作性,其重心也是以引起关注、获得奖项为主,容易忽视思想价值引领,因此造成学生社团干部成员偏功利化,对选拔学生干部也是存在明显的重才轻德倾向。这样在学生群体中学生社团干部不仅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往往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影响。

(二)专业类社团缺乏,组织管理主觀化

在高校社团中,兴趣爱好型占社团的大多数,专业类社团较少,理论学习类社团更少。以广州某高校为例,其学生社团有56个,其中,兴趣爱好型有43个,专业性社团有8个,理论学习类有5个。因此,“吸引更多的人,让大家玩的开心”是较为典型的社团目标,娱乐性也将是高校学生社团长期以往的特点。然而,随着专业型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学生对高校社团的要求也不再仅仅侧重娱乐性,当下学生更看重的是与自身专业想贴合的高校社团。

高校社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学生社团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较大程度的依赖高校指导老师或者是学生干部,在相关事务的处理中拥有最后的决定权也是少数人员,导致以管理代替治理。因此在社团发展过程中由于执行者的主观性往往容易出现制度不明、决策不清的情况。虽然有的高校社团存在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矫枉过正,逐渐走向了模式化和程序化怪圈,其管理模式行政化气息严重、缺乏自主性、选择性、创新性。

(三)微媒体助力不足,管理梯队模式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网络载体的日益涌现,微媒体工具逐步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促使其由传统单一的线下生活方式过渡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对微信、微博等微载体工具的交互使用,加快了人们步入网络新兴时代的步伐。然而,在学生社团管理过程中,微媒体仅是作为线上交流的工具,甚至一度成为了社团成员逃避工作和责任的借口,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社团发展中的作用。

此外,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许可下,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为了便于管理,许多高校团委成立了专门的社团联合会,但社团的第一指导老师往往由学校从事行政或者学院辅导员担任,由于工作性质及特色,不少指导老师缺乏专业水平指导学生社团工作。并且,指导老师虽然是学生社团“第一责任人”,但都处于兼职状态,往往本职的工作才是指导老师的重心,由此造成空有指导之名,无指导之则。再者,许多高校虽然有出台相关社团管理制度规定,但是学生管理梯队模式单一,主要采用主席团-部门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社团整体联系紧密性差,并且针对于指导老师的方法准则、学习途径、晋升条件还不完善,由此导致学生社团管理梯队模式只涉及学生层面,关于指导老师管理模式往往单一甚至断层。

二、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思考

(一)强化思想教育引领,重视“社团第一课”

每个高校学生社团即是一个文化认同的团体,也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重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学生社团思想教育引领[3]。在开展系列活动中,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发展、时代特色给与社团活动正确指导,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充分体现以文化人,潜移默化端正学生价值认知。此外,在开展高校学生社团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社团第一课”,加强团风、学风、校风教育,正面引领学生提高思想意识站位。

(二)鼓励隐性知识共享,树立先锋模范旗帜

隐性知识是指更深层次的、个人拥有的知识,其存在于人类大脑中或者技巧中,是个人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往往不能被文字记录,常以人的信仰、价值观、性格、技巧、能力被表现出来也可从团体思维方式、工作氛围、行动风格中显现[4]。由于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建立信任和心理契约关系,在开展活动中可以成员之间面对面观察、接触和模仿,所以具备隐形知识共享的条件。鼓励成员将个人的创意、经验、学习、科研心得同社团成员进行分享,不仅够激发成员的自身潜力,而且从高校社团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培养团队的学习、创新、协作能力。对于现有的社团成员架构而言,高年级学生往往在社团中担任干部地位,如果积极挖掘学生干部的隐形知识,引导学生干部以身作则,为低年级学生成员树立先锋模范旗帜,那么高校学生社团一定将成为促进高校学生思想养成、人格塑造、素质拓展的重要力量,定能发挥组织育人功能。

(三)引进专业指导,强化社团内涵传承

专业指导不仅仅是指聘请专业老师作为技术指导,更多的是利用学校特色、学院特长、网络信息等资源来强化社团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聘请专业老师作为学生社团的技术指导,提升社团活动水准。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高校学生社团与学院对接,建立“学院负责制”,充分利用学院特色和特长,为学生社团提供优质成员及其发展空间。

此外,高校学生社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积极拓展活动领域,强化社团内涵建设。一方面注重社团内部成员传承,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成员流动性比较大,往往成员对社团缺乏归属感,因此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建立社团成员个人档案,并以学生共同兴趣爱好为纽带,拓宽成员之间交流空间,积极发挥传帮带精神契约,打造娱乐性与教育性并存的学生社团。另一方面深化社团品牌活动内涵。社团活动的品牌建设是长期、持续性发展过程,在开展系列活动时,不仅要注重时代性和创新性更要注重活动内涵的传承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深化社团活动的内涵,提高社团活动的影响力。

(四)细化规章制度,优化考核标准

不少高校学生社团都出台了自己的规章制度,但从其内容上来说,大多显得过于原则性和简单化,缺乏实际的操作空间。在实行过程中往往形同虚设,甚至出现“人治”代替“法治”现象。因此,在高校学生社团的规章制度不仅要包含社团宗旨、组织机构还应该明确社团活动流程、议事规则以及成员的权利义务。此外,高校应该积极探索高校社团组织育人机制,优化管理梯队模式,激发学院组织、社团老师自我完善、不断创新,幫助社团成员更好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并且,高校学生社团还需优化考核标准,引进社团成员意见评分机制,增加德的考核权重。特别是在选拔社团负责人时,更要注重作风正派、素质全面、团结协作的人才。从学校层面出发,更应该制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社团的考核标准,选拔优秀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工作。

(五)精简组织架构,加强院校社团联动

据统计,近2/3的高校学生都参加过大学社团,一方面表明学生对参加社团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团吸纳成员数量较多。以广州某高校舞蹈社团为例,其下设8个部门,每个部门有10名~12名成员。面对近百名的社团成员,舞蹈社团一方面很难协调成员的时间进行舞蹈排练,导致在社团培训上很难做到同步性,另一方面容易滋生不良行为,往往导致个别学生浑水摸鱼、在其位不谋其政。因此,在明确学生社团的主要职责和发展时,需要给学生社团进行减负,精简组织架构,充分发挥社团自身优势,提高社团凝聚力和竞争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精简学生社团组织在提高社团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社团没有足够的人手去筹办大型的学生活动局面,逐渐变得没有活动可以举办,最终导致学生社团无人问津。并且,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主要面向全校学生,可以说全校学生是活动的受众,然而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因此,作为学生社团的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微媒体工具,一方面充分利用i志愿APP,积极发布并招募学生志愿者,吸纳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保证活动的正常举行,另一方面积极宣传自身社团的优势,主动申请学校活动,积极参加院级社团活动,加强院校社团联动达成“双赢”局面。

三、结语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组织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生参与学校事务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是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组织育人导向下,开展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不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应该强化学生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帮助学生社团与时俱进,助力学生成就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 顾超,李清励.试析高校社团组织建设的多维向度[J].江苏高教2016年第2期.

[2] 谢守成,文凡.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逻辑定位、现实境遇与实施策[J].实践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5期.

[3] 吴学兵,陈燕玲.新育人格局下高校组织育人论略[J].教育评论2018年第6期.

[4] 张生太,李涛,段兴民.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4年第25卷第4期.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做法和体会
“语文”应该是学生的“语文”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