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社区建成环境对社区老年居民的户外体力活动及身体健康自我评价的影响

2020-12-17王厚雷王竹影朱建勇吴志建张怡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南京市老年人

王厚雷 王竹影 朱建勇 吴志建 张怡

摘    要:目的:以南京市城市社區为例,探索城市社区建成环境因素对社区老年居民户外体力活动及身体健康自我评价的影响,以期了解南京城市社区建成环境对社区老年居民户外体力活动与身体健康自我评价的影响情况,为促进南京城市抽样社区老年居民体力活动、优化抽样社区建成环境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南京市5个市辖区,从中抽取32个社区,最终获得有效样本501人,女性人数为287人,平均年龄为(68.02±5.92)岁,男性人数为214人,平均年龄为(69.3±5.28)岁。受试老年人佩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与GPS定位器测试其户外体力活动水平。采用多阶层线性模型(HLM)分析抽样社区建成环境对受试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与身体健康自我评价的影响。结果:1)社区街道连通性值每增加10%,受试老年人平均每日MVPA将增加11.73%;2)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社区街道连通性与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工作日MVPA有正向关联,社区街道连通性值每增加10%,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工作日户外体力活动时间将增加9.52%;3)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抽样社区到周边交通站点距离与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工作日MVPA有正向关联,抽样社区到周边交通站点的距离每增加10%,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工作日MVPA将增加2.75%。4)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社区街道连通性与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休息日MVPA有正向关联,社区街道连通性值每增加10%,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休息日MVPA将增加12.62%。5)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社区建筑密度与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BMI值负相关,社区建筑密度每增加10%,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BMI值将减少8.08%。6)本研究中的城市社区建成环境所有变量与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慢性病均无显著关联。7)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抽样社区到其周边健身休闲场所(场地)的距离与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自我评价有正向关联,抽样社区到其周边健身休闲场所(场地)的距离每增加10%,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自我评价度将增加0.18%。结论:在研究中的城市社区建成环境变量中,社区街道连通性、社区到其周边交通站点的距离、社区人均道路总长度、社区到其周边健身休闲场所(场地)的距离对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户外体力活动时间产生了影响。后期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南京市的相关部门在城市社区建设时可通过优化社区建成环境中的上述因素,促进南京市社区老年居民参与户外体力活动,从而使其通过户外体力活动获得健康效益。

关键词:南京市;社区建成环境;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

中图分类号:G 80-05          学科代码:04030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urban community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on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 physical health assessment of community elderly residents, taking Nanjing urban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built environment of urban community on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 physical health assessment of community elderly resident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optimizing physical activity of elderly residents in Nanjing urban community built environment. Methods: 32 communities were selected from 5 districts of Nanjing, and 501 valid samples were obtained, including 287 females. The average age was (68.02 ± 5.92) years old and 214 males (69.3 ± 5.28) years old. The subjects wore accelerometers actigraph gt3x + and GPS locator to test their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The multi-level linear model (HLM)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built environment on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evaluation of physic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in Nanjing. Results: 1) for every 10% increase in street connectivity, the average daily MVPA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ing community will increase by 11.73%; 2) under the condition of keeping other variables constant, the street connectivity of the sampling commun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orking day MVPA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ing community. When the street connectivity variable increases by 10%, the average daily MVPA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ing community will increase by 11.7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in working days increased by 9.52%; 3) under the condition of keeping other variables constant,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ance from the sampling community to the traffic station and the working day MVPA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ing community. Every 10% increase in the distance from the sampling community to the traffic station, the MVPA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ing community will increase by 2.75%. 4) Under the condition of keeping other variables constan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reet connectivity and the weekend MVPA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ing community. Every 10% increase in the street connectivity variable of the sampling community, the weekend MVPA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ing community will increase by 12.62%. 5) When other variables are kept constant,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density of the sample community and the BMI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For every 10% increase of the sampling community building density variable, the BMI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ing community will decrease by 8.08%. 6)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variables of urban communities and the chronic diseases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ed communities. 7) Under the condition of keeping other variables constan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ampling community and the fitness and leisure places around the community and the physical health self-evaluation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ing community. When the distance variable from the sampling community to the fitness and leisure places around the community increases by 10%, the self-evaluation of physic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ing community will increase by 0.18%. Conclusion: among the variables of urban community built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the connectivity of residential community streets, the distance from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to surrounding traffic stations, the total length of roads per capita in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and the distance from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to surrounding fitness and leisure places have an impact on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ies of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sample community. In the later stage,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Nanjing can optimize the above factors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of the community to promote the elderly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ies, so as to obtain health benefits through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ies.

Keywords:Nanjing; community built environment; the elderly;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人口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同时,人口预期寿命也已经有延长的趋势。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17.9%[1]。据卫生部统计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70%患有1种或几种慢性病,老年人耗费的医疗卫生资源是我国全部人口平均耗费医疗卫生资源的1.9倍[2]。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资源配置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通过体力活动促进老年人健康老龄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市社區出现了体育场地及设施不足等问题,这不利于城市居民开展户外体力活动[4]。WHO提出了“‘健康城市运动”,以期改善城市环境,并发挥其最大功能。从1987年起,欧洲WHO的“健康城市工程”以5年为一个阶段,设置了特定的目标和要求[5]。美国是城市化发展的先驱,其城市建成环境正逐步由“为增长而规划”的建设方式转变为“为人而规划”的建设方式。有学者提出采用紧凑型的建筑设计,完善公共交通政策等[6]。近期,伴随着美国城镇化进程,城市建成环境难度加大,城市居民人均BMI值及慢性病人群数量增加[7]。由此,美国“RWJF”基金会倡导一项“设计下的积极生活”(ALBD),由北卡罗来纳大学公共健康管理学院通过探索社区环境设计等拓展社区居民进行身体活动的新途径,建造社区居民进行身体活动的人造环境,以促进社区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中国为缓解日益突出的城市社区建成环境问题及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健康危机,2016年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提出: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8]。

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研究人员就已经开始探讨体力活动与健康的相关性,此后的相关研究逐渐将体力活动作为中介变量,进而研究城市社区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9]。外国学者针对体力活动与城市社区建成环境的研究方兴未艾,有研究认为城市社区建成环境的交通便利性、目的地可达性、审美感知、公园绿地等因素能促进社区老年人进行休闲性的体力活动[10]。然而,中国该领域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针对本国国情的实证研究还非常缺乏,现有的老年人体力活动与城市社区建成环境相关性的研究针对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及活跃出行行为、特定空间中的体力活动,尤其是户外体力活动的研究较少。截至目前,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加速度计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测试中国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及其受所在社区建成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还未见,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与城市社区建成环境研究亟待加强。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处理样本城市社区建成环境数据与加速度计结合GPS定位器测量的户外体力活动数据,以南京市城市社区为例,探索城市社区建成环境因素对社区老年居民户外体力活动及自我身体健康评价的影响,以期为促进南京城市社区老年居民体力活动,以及优化南京城市社区建成环境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使抽样社区在南京市具有较为广泛的地理环境典型性,本研究于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在南京市5个市辖区32个社区共选取878名60~80岁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878名60~80岁受试老年人参与测试,采用加速度计软件对加速度计获取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使用PALMS软件将通过加速度计与GPS获取的数据进行合并,剔除虚假数据。本研究中的GPS定位器的误差范围在1~10 m,受试老年人穿戴着仪器在室内活动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因此,本研究限定受试老年人在离住宅房间中心点20 m范围之外的数据为户外体力活动数据[11]。根据上述数据筛选原则,获得有效样本501人,平均年龄为(68.56±5.69)岁,其中:女性老年人为287人,平均年龄为(68.02±5.92)岁;男性老年人为214人,平均年龄为(69.3±5.28)岁。女性老年人的BMI值为(24.50±3.14)kg/m2,男性老年人的BMI值为(24.44±2.99)kg/m2。受试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水平为平均每日户外MVPA是(28.41±27.59) min,总的体力活动水平为平均每日总MVPA是(45.05±32.18) min,依据现行的“老年人体力活动推荐量”,74.7%的受试老年人能够达到,其中:男性老年受试者的体力活动能够达到推荐量的占76.2%,女性老年受试者的体力活动能够达到推荐量的占73.5%。总之,不同类型社区的受试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时间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边缘社区、单位社区、综合社区与传统社区。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根据南京市地理位置特点,选取5个市辖区:秦淮区、玄武区、鼓楼区、建邺区和栖霞区;其次,根据市辖区的社区数量与类型(不同类型的社区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有4类居住地带:老城区旧居住地带,以单位社区为主的混合居住地带,新居住地带,城乡结合部与城中村。依据城市居住地带的分布特点将社区划分为4类:传统社区、单位社区、综合社区与边缘社区)[12-13],本研究选取了32个社区;再次,从每个社区中选取1个小区,每个小区选取30人,男女各半,最终选取878名60~80岁的老年人作为受试者。这些受试者在所选择的社区居住至少1年,能与课题组成员进行普通话口头交流,并且身体健康。为减少气候等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在4类社区中交替抽样,且在雨雪天及节假日停止调查。研究人员在测试前向受试老年人发放调查方案,自愿参与研究的老年人均须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使用GPS对受试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状况进行追踪,地理位置信息存在泄露参与者的个人隐私的可能,但所测试的数据仅被用作本研究中,并在研究结束后予以销毁。

1.2.1  问卷调查法

主要调查受试老年人的居住地址、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慢性病、身体健康自我评价等个人基本信息。

1.2.2  测量法

针对受试老年人体力活动的研究,调查持续时间分别为1天、2天(1个工作日+1个周末休息日)、3天(2个工作日+1个周末休息日)、7天,课题组经过预调查,并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受试老年人要连续4天佩戴加速度计与GPS定位器,有效统计分析天数至少为3天(2个工作日+1个周末休息日)。

1)体力活动水平测评。受试者体力活动水平的测评使用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进行,测试时,仪器置于右侧髂脊上方。仪器参数设置见表1。

2)受试老年人进行体力活动的地理位置信息。受试老年人体力活动地理位置信息使用GPS定位器获取,通過统一安装“GPS_Monitor_V1.0”软件,采集受试老年人体力活动时所在的地理位置的经度、纬度、测试角度、测试时间等相关信息。将获得的信息与受试老年人居住地址信息相匹配,获取其户外体力活动的数据信息。

3)抽样社区建成环境信息。抽样社区建成环境信息的处理及分析均采用ArcGIS 10.2软件完成。在体力活动研究领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社区建成环境测量主要是指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提取与体力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位置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过程[14-15]。地理位置信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中的点、线、面3类矢量数据。其中,“点”要素包括本研究要调查的各类体育场馆、购物商场和休闲场所(场地)等;“线”要素包括南京市域交通路网、轨道交通网及河流的矢量数据;“面”要素包括南京市域矢量地图、南京市各区及街道的矢量地图。本研究将包括有南京市公交站点、银行、商业大厦、宾馆与酒店、政府机构、医院、学校、企业、公园、绿地、山、河流湖泊、住宅、街道等信息的南京市全要素数字地图(获取于“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导入ArcGIS 10.2,作为选取抽样社区建成环境数据信息的基础。参考外国相关文献,结合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半径(例如:公交站点、全民健身路径等),将本研究的缓冲区半径定为500 m[16]。借鉴已有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条件,本研究选取的社区建成环境指标有:社区人口密度、社区建筑密度、社区街道连通性、社区人均道路总长度、社区土地利用混合度、社区至其周边交通站点距离、社区及其周边交通站点数、社区到其周边健身休闲场所(场地)的距离或到其周边商业场所的距离。①社区人口密度主要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有部分文献将单位面积上的居住单位数量、单位面积上的居民和就业岗位数量也定义为人口密度。本研究中的社区人口密度是指小区内具有当地居民户口的人数与小区单位面积的比值。②社区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地基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主要体现一定范围内的建筑密集程度。本研究中的社区建筑密度是指小区范围内的建筑占地面积与小区总占地面积的比值(取值在0~1)。③社区到其周边健身休闲场所(场地)的距离是指居住地址到周边健身休闲场所(场地)的距离。健身休闲场所(场地)主要包括健身场馆(主要指羽毛球场、排球场、游泳池等)、开敞空地(可开展广场舞、太极拳等活动的空地)、全民健身路径、老年人活动中心、人行道(包括社区周边的湖边、河边等)等。④社区到其周边商业场所的距离是指家庭住址到商业场所的距离。商业场所主要包括商店、餐馆等。⑤社区街道连通性是指社区内及周边单位面积超过3个节点交叉路口的数量。⑥社区人均道路总长度是指社区内道路总长度与社区人口的比值。⑦社区到其周边交通站点的距离。家庭住址到周边地铁站、公交车站、火车站的距离。⑧社区及其周边交通站点数是指社区范围内地铁站、公交车站、火车站的站点数量(个)。⑨社区土地利用混合度是指特定区域内存在不同用途的土地利用或多样性。有关土地利用混合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较多,例如,Hanibuchi将目的地的数量用作土地混合利用的数量[17]。谢奔一认为,土地利用混合度是指特定区域内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等的合理布局[18]。杨阳将土地用途分为4类: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非建筑用地及非城镇用地,并按照相应公式计算出土地利用混合度[19]。本研究依据Hanibuchi的观点,将目的地的数量用作土地混合利用的数量,目的地主要分为17类:政府机构、邮局、医院、银行、图书馆、社区中心、诊所、药房、书店、咖啡厅/茶馆、服装零售店、便利店、电器店、快餐店、美容院、洗衣店、超市。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多阶层线性模型(HLM)对抽样社区建成环境与受试老年人平均每日户外MVPA、工作日户外MVPA、休息日户外MVPA、体质量指数、慢性病、身体健康自我评价进行以均数为结果的回归模型分析。社区人口密度、社区建筑密度、社区到其周边健身休闲场所(场地)的距离等社区建成环境变量作为自变量,身体健康自我评价、慢性病、BMI、户外MVPA等作为因变量,探讨抽样社区建成环境与受试老年居民的户外体力活动、身体健康自我评价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2)。

2   研究结果

2.1  抽样社区建成环境对受试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2.1.1  抽样社区建成环境对受试老年人平均每日户外体力活动时间的影响

由表3可知,社区建成环境变量中,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社区街道连通性与受试老年人平均每日MVPA有正向关联,社区街道连通性值每增加10%,受试老年人平均每日MVPA将增加11.73%。具体到每个小区来说,增加值有一定的差异。社区街道连通性的平均值为28.41,即在此平均值以上的抽样小区受试老年人平均每日MVPA值比在此平均值以下的抽样小区受试老年人休息日MVPA值多3.33 min(28.41×0.1173)。社区街道连通性的极值分别为26和5,说明社区街道连通性最大值的抽样小区的受试老年人比社区街道连通性最小值的抽样小区的受试老年人的休息日MVPA值多2.46 min。

2.1.2  抽样社区建成环境对受试老年人工作日户外体力活动时间的影响

在社区建成环境变量中,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社区街道连通性与受试老年人的工作日MVPA有正向关联,社区街道连通性值每增加10%,受试老年人的工作日MVPA值将增加9.52%。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社区到其周边交通站点的距离与受试老年人的工作日MVPA有正向关联,社区到其周边交通站点的距离每增加10%,受试老年人的工作日MVPA值将增加2.75%。社区街道连通性的平均值为28.41,具体到每个小区来说,即在此平均值以上的抽样小区的受试老年人工作日MVPA值比在此平均值以下的抽样小区的受试老年人工作日MVPA值多2.7 min(28.41×0.095 2)。社区街道连通性的极值分别为26和5,说明社区街道连通性最大值的抽样小区受试老年人比最小值的抽样小区受试老年人的工作日MVPA值多2 min。

2.1.3  抽样社区建成环境对受试老年人休息日户外MVPA的影响

在社区建成环境变量中,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社区街道连通性与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休息日MVPA有正向关联,社区街道连通性值每增加10%,抽样社区受试老年人的休息日MVPA值将增加12.62%。社区街道连通性平均值为28.41,具体到每个小区来说,即在此平均值以上的抽样小区的受试老年人休息日MVPA值比在此平均值以下的抽样小区的受试老年人休息日户外MVPA值多3.59 min(28.41×0.126 4)。社区街道连通性的极值分别为26和5,说明社区街道连通性最大值的小区受试老年人比社区街道连通性最小值的小区受试老年人的休息日MVPA值多2.65 min。

2.2  抽样社区建成环境对受试老年人自我身体健康评价的影响

2.2.1  抽样社区建成环境对受试老年人BMI的影响

由表4可见,在社区建成环境变量中,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社区建筑密度与受试老年人BMI有负相关关系,社区建筑密度值每增加10%,受试老年人的BMI值将减少8.08%。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社区人均道路总长度与受试老年人BMI有正向关联,社区人均道路总长度每增加10%,BMI值将增加4.94%。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社区到其周边健身休闲场所(场地)距离与BMI有正向关联,社区到其健身休闲场所(场地)距离每增加10%,BMI将增加0.07%,说明离受试老年人居住社区较近距离的健身休闲场所(场地),有利于受试老年人参与体力活动,从而降低其BMI值。

2.2.2  抽样社区建成环境对受试老年人慢性病的影响

由表4可知,社区建成环境的所有变量与受试老年人的慢性病均无显著关联。

2.2.3  抽样社区建成环境对受试老年人身体健康自我评价的影响

在社区建成环境变量中,在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抽样社区到其周边健身休闲场所(场地)的距离与受试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自我评价有正向关联,抽样社区到其周边健身休闲场所(场地)的距离每增加10%,受试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自我评价将增加0.18%。

3   讨论

由于居民生活区、商业区、休闲区等城市功能空间的分离,一些城市功能空间的便利性成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与其他人群相比,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其个人出行更容易受到户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社会生态学模型理论认为,居民体力活动受多层次因素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包括居住地周边公园及道路、适于体力活动的社区空间设计等在内的社区建成环境因素都可能对老年人在社区中进行户外体力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有研究[20]认为,安全的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区及其周边的空旷地带是老年人进行体力活动的主要场地,有研究[21]表明,老年人在社区附近进行的体力活动达到76.5%,因此,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可能会更大。本研究发现,社区街道连通性与受试老年人的户外体力活动时间有正向关联,该研究结果与相关调查结果一致[17]。然而,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结果,例如,Chudyk等[22]经过研究,未发现社区街道连通性与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有关。社区街道连通性影响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的机制在于:社区周边的城市主干道及社区中的主干道往往是机动车通行的道路,对老年人散步或骑行有抑制作用;相反,社区支路上的机动车流量较少、机动车行驶速度较慢,有利于老年人进行户外体力活动。

社区周边道路也是老年人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重要场地。与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有关的社区道路因素包括:人行道长度与机动车道长度的比值、社区人均道路总面积、人行道平均寬度、社区到其周边交通站点的距离、社区缓冲区内人行道的总长度等。本研究发现,社区到其周边交通站点的距离与受试老年人工作日MVPA有正向关联,社区到其周边交通站点的距离与受试老年人身体健康自我评价有正向关联,社区人均道路总长度与受试老年人BMI有正向关联,社区到其周边健身休闲场所(场地)距离与受试老年人BMI有正向关联。我国有研究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社区到其周边户外广场的距离及社区到其周边公园的距离与受试者BMI有正向关联,即社区到其周边户外广场距离及社区到其周边公园距离分别增加10%,则受试者BMI值会分别增加6%和10%[23]。有研究[24]认为,家庭住宅至活动目的地距离为400~800 m时,老年人更有可能选择徒步。还有研究[25]表明,改善社区周边的公园绿地、体育设施的居民出行可达性有助于减缓社区居民的BMI值增加及能提高居民身体健康自我评价度。而如果老年人能便利地到达居住社区周边的健身休闲场所(场地),这些健身休闲场所(场地)会增大对老年人外出活动的吸引力;但同时,体育场地及设施的高出行可达性也说明出行距离较近,体力活动能量消耗较少,这可能对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而最终综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出行可达性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南京市老年人
南京市2017年至2019年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分析与研判
老年人常练10个动作防跌倒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吴丹
刘辉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挖藕
45.6%的老年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南京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