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分析
2020-12-17袁荫贞张林云
●袁荫贞 张林云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广东省东莞市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新动力。但2020 年1 月份以来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对各国经济都造成了激烈的冲击。作为我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海外订单的减少对东莞经济冲击更是让东莞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挑战。
一、新冠疫情对东莞经济的影响
当前对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多从各行各业的行业角度加以分析,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分析也多参考2003 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2003 年的经济GDP 在第二季度有明显下降,但在当时中国刚加入WTO,经济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影响的时间非常短暂。
(一)非典疫情的影响对新冠疫情影响分析的参考价值
非典疫情的影响和新冠疫情不可同日而语,参考价值不大。非典没有形成全球性的传染态势,主要集中在我国香港、珠三角地区、北京等少数城市。非典全球感染人数在8422 例左右,而新冠疫情在2020 年6 月就已经突破700 万。根据世卫组织2020年6 月份报告,在全球206 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几个国家没有报告确诊病例。2003 年的东莞和2020 年的东莞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结构也存在很大不同。2003 年东莞GDP 达到947.53亿元,同期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312.8 亿人民币,外贸依存度为455.16%。2019 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82.50 亿元,进出口总额13801.65 亿元,外贸依存度为145.54%。外贸依存度的降低凸显东莞经济抗击外部冲击的能力相比于2003 年更强。同时2003 年东莞全市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和个体户有24.84 万户,2019 年工商登记注册户数达123.86 万户,经济主体庞大和多元。虽然相比于2003 年的非典,新冠疫情的冲击更大,但2020年的东莞相比于2003 年的东莞具有更健康的经济肌体。因此,通过分析非典疫情的影响对分析新冠疫情东莞经济影响的参考价值并不大。
(二)2008 年金融危机对新冠疫情影响分析的参考价值
2008 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实体经济面临严重下滑,经济增长放缓, 市场也总是出现东莞大量代工企业破产倒闭的新闻,和2020 年东莞不少外贸企业破产倒闭的新闻如出一辙。但2008年金融危机主要聚集在金融领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较为有限。反映在统计数据上就是2009 年第一季度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6.68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0%,。2010 年第一季度东莞完成生产总值854.5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7%,均保持正增长。但2020 年新冠疫情对东莞经济第一季度的直接影响是1—4 月GDP 负增长8.8%,这是改革开放40 余年以来,首次第一季度出现负增长。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东莞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加大内需、扩增投资等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发掘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加快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不到两年时间很快得到遏制。但2020 年的新冠疫情影响将更加深远。2008 年金融危机对新冠疫情影响的分析,尤其是政府决策方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三)新冠疫情对东莞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东莞经济情况自2018 年由于中美贸易战,以及电子通信设备行业、手机行业、传统制造业产业周期的影响,发展情况一度十分严峻。2020 年开年就遭遇新冠疫情,经济再次面临较大挑战。
表1 2011—2020 年东莞第一季度经济情况
通过对表1 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季度GDP 约占全年的20.95%左右。初步建立线性方程式GDPs1=a+β*GDPs234+U(GDPs1:东莞第一季度GDP;GDPs234:东莞第二、三、四季度GDP 合计)。
采用stata16.0.得到计量结果如表2。
?
可以发现第一季度GDP 和后续GDP 合计相关系数高达97.72%。据此推算,2020 年全年GDP 有较大概率在9076 附近,经济增长率有较大概率在-5.3%附近。考虑到未来第二、第三、第四季度的强势复苏,2020 年全年GDP 有较大概率在10000 万亿附近,经济增长率有较大概率在0.75%附近。由此,可见新冠疫情对东莞经济的压力前所未见,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寻找突围之道。
二、面对疫情,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2020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追求的是经济的科学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其实在追求这些的时候,也会间接推进国内生产总值降幅尽可能减少,但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 增速上。”由此可见,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是着眼于追求GDP 的增长,而是着眼于幸福美好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幸福美好生活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路径。
在当前的特殊环境下,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东莞高质量发展对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起着十分关键的驱动作用。东莞,必须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实效等方面发挥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种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并在关键领域、关键设备、原始创新、革命性创新等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
三、面对疫情,多措并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019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疫情当前,更要突破机制障碍,激发东莞123.86 万户工商登记主体的活力。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就应当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与深圳、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东莞还存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企业研发人员偏少,对高水平研发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资源配置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
2019 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17 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2.19%。2019 年广东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约300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2.8%。东莞2019 年研发支出约占GDP 比重为2.85%。而深圳,2018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就达4.2%,居全球前列;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8 万件,连续15 年居全国首位;90%以上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和专利来自企业。2018 年,深圳人才资源总量达548 万人,经认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近1.3 万人,高层次人才平均年龄39.3岁。人才资本和研发都集聚到深圳企业中,用科技创新支撑起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成长出华为、腾讯、大疆、华大基因等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大企业。
广州、深圳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但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要通过企业变成市场优势。相比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直面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成果转化率更高。东莞在统筹周边城市科技资源上应持续发力,给东莞企业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人才搭好桥,做好支撑。
四、面对疫情,高质量全方位服务东莞企业创新创业
东莞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区位优势和承接我国香港、深圳、广州产业转移和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优势,持续通过高质量创新服务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在东莞集聚。2019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应当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标,东莞应主动链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建设国际化教育、医疗、社区等项目,提升产业、企业和城市品质,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将硬科技作为实施落实省委“1+1+9”等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在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高科技人才聚集区域,建设融科研、孵化、会展、办公、生活、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硬科技创新综合体,高质量服务硬科技产业。要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高精尖科技产业,发展集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于一体的新型科技服务业。把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融入工业互联网,带动东莞乃至粤港澳地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构建起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新型制造业服务体系。以2020 年5 月《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0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了解并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借鉴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云孵化平台和“银政通”对接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汇聚创业服务机构和双创导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资源与东莞的互联互通与开放共享。
五、面对疫情,进一步持续促进科技成果在东莞转移转化
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本脱节是困扰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将实验室和市场紧密连接,开展新型产学研合作成为政界、学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大问题。
疫情当前,东莞应进一步支持高校成立协同创新与技术转移研究院,搭建包括技术研发、转移转化、技能培训等功能的新型研发平台。设立技术转移转化专职人员和机构,加强与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合作,形成线上线下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便利条件,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提供服务。2019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东莞积极参与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9 年1 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东莞应进一步加快制定出台《东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措施》,通过构建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在东莞落地转化;研究东莞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的相关政策,解决当前束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