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伴君生壶”的创作谈实用艺术“托物言志”*
2020-12-17周南辰
周南辰
(宜兴市丁蜀镇吴淑英紫砂艺术馆 江苏 宜兴 214221)
前言
艺术作品以其特有的方式来反映生活,它通过塑造的“形象”、体现的“审美”等,反映作者所处的时代,传递作者的设计、技艺、思考等。实用艺术服务于生活,也是美化生活的使者,它通过设计者独到的视角和思考,精心的设计,将一件普通的共性器皿,做出个性化,赏用兼备,让人使用时,感到舒适,得到美的享受,也受到美的教育;既有实用的价值,又有认知愉悦功能,其中寄托着作者的“情”与“志”。
在艺术作品产生过程中,作者的三观、设计水准、制作功力起决定性作用。作者怎样的“情”、什么样的“志”,能否准确地通过“技艺”表达,传达寄托于物,通过塑造“形象”反映出来?这牵涉到认识与表现,思想与技术问题。成功地寄情于物,借(托)物言志,需要几个条件:端正三观,求真善美;认识生活,研究生活;厚积薄发,工匠精神。
1 端正三观,求真善美
这里讲的“三观”是指认知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艺术家都是有倾向性的。一件艺术作品总是带有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李白其人狂放不羁,“天子呼来不上船”;毛主席豪迈坚毅,乐观的革命精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梵高极端激进,《自画像》、《向日葵》可见一斑。而对于艺术作品这种作者个人情感的烙印,更多地人其实并不欣赏其中的消极成分,而是着眼于其中积极的、带有美的部分,因为这些能给观赏者美的享受和生活的积极意义。比如一些描写生活凄苦、战乱流离的诗词,很多时候观赏者更多地只是在欣赏其中的艺术技巧和“韵律美”。生活中既有“生活美”,也有“生活丑”。所以,艺术作品的目的,无论其反映“生活美”还是“生活丑”,在价值导向上,都应是倡导追求“生活美”,传播“真善美”,引起人们的共鸣并给予人心灵上的力量,引导、鼓舞人们热爱生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矢志于艺术者,平时应该不断学习,更多地培养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志趣、高雅的审美。培养美好的心灵才能更好地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
笔者自己近期接到一位壶友的来信,壶友将要过生日,为了勉励自己,也让生活增添色彩。生日前夕致信于我:做把壶,重量不超200 g,容量不低于350 ml,设计元素要与壶主人的一首诗契合。然后,他发来一首诗,共八句,其中四句是“常伴诗书春不去,相依日月乐千年。真情大雅雄风在,醉意丝竹溢虎泉。”壶友与笔者为忘年交,六十有余,依然在体制内人员的岗位上工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既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激情,生活中也充满情趣。精神境界高,内心有一股浩然之气。这样的“立意”,求真向善,在笔者心底引起共鸣,当然这件作品与其它作品不同的是使用者提出了对创作作品的要求(命题),参与到作品的设计创作中来,但符合创作主旨要求,积极、乐观、向上,并且格调高雅。主旨已定,笔者开始构思“竹伴君生壶”。
2 认识生活,研究生活
“当你觉得世界美好,美好就会奔你而来”。一个人自己眼中的世界都平淡乏味,又如何去向人们描述这个世界的精彩与美好呢。
一个创作者须当热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事物,要保持敏感与热情,游山峦而感灵秀,观江海而叹壮阔,闻天籁而涤心志,尝美食而知滋味。再从观察到研究、思索,探索提炼其本质的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在认真生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研究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
笔者生活在宜兴南部丘陵山区,看惯了江南的茂林修竹,春笋的石破天惊,夏日遮天蔽日的绿荫,秋冬时节的竹鞭笋冬笋,竹制用具更是日常生活中的“老熟人”。野外写生写竹,竹枝竹叶入画。尤其是听着与竹有关的名人轶事,那些高雅脱俗、虚心正直的文人品格,铭记于心。还有江南水乡的水牛,小孩牵着都那么老实,劳作的辛苦,吃的是草料。怦然心动的自然秉性与人们赞美它的精神,已日久积攒在笔者的脑海里。对生活的观察,对物象的研究、领悟,这些成为设计创作时的素材。当壶友提出想法,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想通过制成一件作品日常使用,日常相随,时时陪伴、温暖、鼓励自己。此时在笔者脑中,一念方起,信息纷纷对应上来。
预订者(将来的壶主人)六十有余,职业是公务员,几十年来兢兢业业工作,一生正直,两袖清风,尽职尽责。正合素材以竹为主要创作元素。竹,虚心有节,高雅脱俗,高风亮节,“真情大雅”之物。竹,生命力旺盛,竹鞭延伸到哪里,竹子就生长到那里,符合订制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雄风在”的豪气。冬日伏案,一壶暖手,啜饮一口,提神暖心。茶中日月长,壶里乾坤大,喝茶养身也养心。一把紫砂壶“常伴诗书春不去,相依日月乐千年”。公余休闲,耳听“丝竹”,品饮“虎泉”,岂不“醉意”浓浓吗?做一把紫砂壶,以竹为题材,取方形,端方正直,稳重大方,“君子不重则不威”。考虑到对方的年龄与工作经历,阅尽沧桑,进退自如,方圆有度,据此,器型方不带角,方中寓圆。方以做人,做人方方正正,方是内心尺度;圆以处事,圆为变通,圆为动态前行,圆转方能前进。无方不重,无圆不行。方线条刚直有力,圆线条柔和亲和,刚柔相济,既是预订者工作多年的处事方法,也是人生经验的感悟。
方中寓圆的竹元素壶身确定后,壶盖的设计,对应信息是江南水乡的“牛”。当然,不须做头具像牛,以点概全,将牛鼻特征象征牛。壶盖设计为抽象牛鼻形,盖面曲线与壶身线形上下呼应,考虑自然过渡协调。作为壶钮,提拿也方便,又暗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内心世界,任劳任怨、尽职服务的身份特征。在这里也要提及预订者是一位思想深刻、思维睿智的智者。于是笔者在此壶盖与壶体设计中,引入了“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说”是一种大家熟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理念。它不是简单地把“天”看成是圆形,把“地”看成是方形,而是一种“道”的理念。即,天道圆,地道方,天为阳,地为阴。天地有别,阴阳不同,圆方各异,但是阴阳相依。为人也好,做事也好,皆是如此。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一直在告诉世人,为人处世,欲求大成,都是一个阴阳调和、阴阳平衡的过程。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生活”与选择素材“表现生活”的结合过程。而如何将素材“物象”塑造到位、达意,是下一个要点。
3 厚积薄发,工匠精神
厚积薄发是指修养与技能两层意思。厚积,是作者在学识修养上需要深挖掘、广涉猎,包括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当然还有专业知识与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积累深厚了,在创作时才能心到意到,随心调用,源源不断。工匠精神更偏重强调技能,它的内涵主要是:专注本职、钻研技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要求作者深耕耘多探索,手艺是需要基本功的,夯实基础,勤学苦练,在此基础上,探索求新,不断开拓,不断精进。巧妙的构思,美好的意境,都需要借助与之匹配的表现能力,才能体现出应有的艺术感染力。尤其紫砂壶作为一件实用艺术品,在塑型与完成工艺流程的环节是检验作者这些“功力”的关键时刻。而有了能力,还需要时刻保持专业的态度。用心对待每一次堆塑与刻画,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尽善尽美,如此,才能彰显实用艺术品真正的魅力。
天圆地方的壶盖壶身确定后,在竹元素的运用上,笔者做了创新处理,以求不落窠臼,给预订者一个富有新意的造型设计,即写实写意结合。在壶身的四角,四根竹节隐入壶的身筒,在壶底冒出,形成不规则的四足,形如自然界的竹筒,粗细不一,写真写实。竹节线纹,则位于壶身四角,围绕壶身,作旋转错落的刻画,异于中规中矩的嘴、把竹节,相对较为写意。这样的骨节纹理既体现整体统一,又富有变化。另外在圆角处理、理清、理直线条等细节上,一丝不苟,力求完美。没有技术,也难体现“艺术”。
当然,紫砂壶的创新变化,不是没由来的随意变化,是异乎寻常而又合乎情理。在紫砂壶盈握大小的空间,五百年来大众智慧的精心设计异彩纷呈,前辈艺人创造了无数个器型造型先例,想要呈现一种耳目一新的效果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在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丁蜀镇政府、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陶瓷实训基地等多部门单位的引导推动下,宜兴紫砂艺人学习进修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的气氛越来越浓,吸取知识,学以致用,厚积而薄发。笔者也是这支队伍里面的一员,“竹伴君生壶”正是理论实践探索的结晶之一。
图1 竹伴君生壶
4 结论
以上是笔者在设计制作“竹伴君生壶”的时候,塑造“形象”与表达作者“情感”、“审美”,在“物”与“志”贯通方面所做的一点尝试和实践,从中感悟到以下几个关键点:
(1)认真领会意图,明晰需言之志。茶为国饮,开门七件事之一,紫砂壶为茶人所用,了解使用者(订制者)个人爱好、个性、情趣、品格、订壶意图,听话听音,摸准脉搏,找准主旨,才好确定题材,设计壶型。这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第一个问题,这一环节的完成质量,实质上会对最终作品产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对“志”的提炼不到位、不准确,甚至曲解,可能会使得最终呈现的表达效果“词不达意”,甚至南辕北辙,令人啼笑皆非。而要处理好这一环节,却是功在壶外。语言文字沟通能力、知识文化修养、人生阅历,都是创作者需要下功夫之处。语言文字沟通能力欠缺,会使得收集到的订制需求信息不完整、不充分。创作者知识文化修养如果与订制者相差太多,也不利于对其意图的把握。而人生阅历可能是最需要时间积累的,需要作者平时积极地关注生活,处处留心,时时体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间百态,品世事千变。如此,才有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体会,才能更加了解不同订制者的情感、品味和内心诉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量身定制。
(2)广格世间万物,选取可托之物。绝大部分的托物言志,“物”和“志”是有相对稳定的对应性的,这是因为,人们对某一具体的“物”,有着相对普遍的共性认知,比如,提到“黄金”,世人都会联想到“富裕”、“宝贵”、“奢华”、“稳定”、“真”等一类的属性或品质,那试想一下,如果托“黄金”来言“高洁”,就不合适了。所以,需要创作者去寻找这个“物”并挖掘其内涵,理解它与将来的壶主人品格修养、精神风貌方面的融通关联,防止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然后,再将选取的“物”引入紫砂壶的设计创作中,创作出特定的款式,塑造特定的物象,营造特定的意境,揭示内联,沟通内涵,方能在“事物”与“含意”上把握得更加准确。
(3)物象意境融合,明喻暗喻两宜。作品成形过程中,意境融合是难点。“物象”要能自然而然体现主旨、品格,塑造“物象”既要形似,更要追求神似,刻画细腻、生动、到位,体现精湛的手艺、高超的表现力,形似是神似的前提。首先要是个艺术品层面上的精品,才能谈得上够不够“富有意境”。因此,实际上在这一环节,也很大程度上倚重创作者的功力沉淀,这里包含有内功和外功,外功是塑造具体物象时的技艺手法、表达能力,内功就是对于文化内涵的谙熟于心、融会贯通。明喻暗喻仅是方法,是制作者运用的手段,运用是否自如,依然要靠制作者本人积累的知识文化修养与制作表现功力。简而言之,“精致”+“精神”是托物言志的佳作最终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