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桑天牛识别与安全综合防治技术
2020-12-17任若玙
2019年10月4日,德州德城区丰华小区栽植无花果树发生了桑天牛为害。调查发现,6株无花果树中有4株已遭桑天牛为害,叶子上、地上落满天牛为害后排出的黄或红褐色木屑虫粪。桑天牛系鞘翅目昆虫,主要寄主有除无花果外,还可为害苹果、梨、槟沙果、海棠、山檀、李、樱桃等果树。正确识别桑天牛是防治前提和基础,识别可从症状、虫态、发生时间3个方面入手进行把握识别:
为害症状因虫态不同而不同。桑天牛卵产在一二年生枝上,刻槽形状呈“U”;幼虫蛀孔在枝干由上向下,每隔一定距离有一圆形通气排粪孔,自上向下可见一串排粪孔,随虫体增长排粪孔距离加大,小幼虫粪便红褐色细绳状,大幼虫粪便为锯屑状。孔内无虫粪,孔外和地面上有红褐色虫粪。被害植株生长衰弱,枝条易风折,重者枯死。成虫啃食嫩皮和叶。
虫态不同,特征不同。挖开“U”刻槽,可以看到卵呈乳白或褐色,呈长椭圆形,稍扁而弯,长6~7 mm。将蛀也剖开,可见幼虫呈乳白色,体呈圆筒形,长60~80 mm,黄褐色头缩在前胸内,上下唇淡黄色,上鄂黑褐色。其中前胸特大,背后板后半部有褐色颗粒点,向前伸展成3对尖叶形斑纹。细数一下腹部有13节,无足。第1节方形,背上生黄褐色毛,后半部密生赤褐色颗粒状小点,并有“小”字形凹纹;后3~10节的背、腹面呈扁圆形突起,密生赤褐色颗粒。蛹纺缍形,长30~50 mm,初淡黄后变黄褐色,触角后披,开端卷曲,翅芽达第3腹节,尾端轮生刚毛。成虫体和鞘翅黑色,上面密被青棕或棕黄色绒毛,长30~51 mm。触角丝状共11节,第1、2节黑色,其余各节端半部黑褐色,基半部灰白色。前胸背板前后横沟间有不规则的横皱或横脊,侧刺突粗壮。鞘翅基部着生黑色光亮的颗粒状突起,约占全翅长的1/4~1/3;翅端内、外角均呈刺状突出。
不同时期,虫态历期不同。桑天牛在北方2~3年完成1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中越冬,经过两个冬天后,第3年6-7月化蛹羽化成虫,成虫夜间活动,7—8月啃食树木嫩芽及新枝皮层补充营养后,多在直径10~15 mm当年生枝条的中部或基部产卵,每处产1粒卵,偶有4~5粒,雌虫产卵100~150粒。卵期10~15 d,孵化后幼虫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向枝条上方蛀食约1 cm,然后蛀入木质部内向下蛀食,稍大即蛀入髓部。每蛀5~6 cm长向外蛀1排粪孔,蛀孔道可达1.7~2 m,蛀道内无粪便与木屑。
分析其发生症状和规律,可分析采取以下安全防治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1)杀卵。7-8月成虫羽化产卵期,用石块敲打产卵痕处,或用刀子挖除虫卵。
2)剪除。结合整形修剪除虫枝,集中处理。
3)钩杀。找到新鲜排粪孔用细铁丝插入刺杀天牛幼虫。
4)熏杀。发现幼虫排出新粪的位置寻找蛀孔,可用兽用或医用注射器把40%敌敌畏50倍液从蛀孔注入,然后将孔塞住。或可用棉球蘸100倍液80%敌敌畏,塞入下面倒数第2个排粪孔,并用黏泥将孔口塞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