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0-12-17赖晓璐葛立群
崔 莹 ,赖晓璐 ,葛立群 *,赵 爽 ,王 枫
(1.辽宁省农村经济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161;2.葫芦岛市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葫芦岛 125000;3.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信息中心,辽宁沈阳 110004)
1 阜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阜新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的主要是肉制品、乳制品、籽仁、油脂、酒类及其他特色食品加工业,当地引进了鲁花、双汇、伊利、辉山等一大批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已形成了肉类、乳业、花生及果品等16个农业产业化链条。据统计,2018年阜新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0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5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6户,带动农户20.4万户。目前,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产值在亿元以上的有20户,达到5亿元以上的7户,其中,阜新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产值10亿元以上,双汇肉类加工有限公司产值近15亿元。同时,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3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三品”认证产品120个,地理标识产品5个。
在阜新市十大产业集群中,农产品加工产业从销售收入总量来看排名第二,当地有包括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阜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彰武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新邱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太平区功能食品产业园区、细河区工业产业基地、阜蒙县老河土花生产业园等在内的8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它们形成互补又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包括涵盖区域优势明显的畜产品加工、粮食加工、果蔬加工、油料加工等四大产业链条,每个产业链条的主要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强,都有领军型企业带动发展。其中,阜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和彰武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被列入省级重点发展的23个园区。阜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重点以乳品、花生、杂粮、果蔬等加工为主;彰武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以肉类、饮品、粮食等加工为主。
从区县情况看,阜蒙县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13.2%;彰武县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19.6%;高新区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21.2%;经开区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17.3%。
2 阜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政策落实不够,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缺乏资金投入,融资渠道狭窄;二是龙头企业实力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缺乏知名品牌,特色不突出;四是加工工艺和技术设备落后,综合利用能力不强;五是初级加工占主体,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少;六是缺乏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当地政策、资金等支持难以形成聚合效应,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 阜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强发展活力与后劲
针对阜新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的现状,一是要完善直接融资,通过构建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促进企业内部员工与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社会信誉、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好的企业或从内部、或向社会募集资金,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对区域内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支持,促进产业升级;二是要完善间接融资,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当地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利用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敦促企业将财务信息、经营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反映给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避免出现虚假报表、随便调账等情况,加强金融中介机构对企业予以扶持的信心。
3.2 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目前阜新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推进阜新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从畜产品加工业方面,重点发展肉制品、皮革、生猪屠宰、肉羊、肉牛、禽类分割肉等领域,实现畜产品系列深度开发;从油料加工业方面,推进招商引资的大型龙头企业在当地落地生根,推出花生、大豆系列功能休闲食品,大力发展植物油加工,促进现有企业升级改造,对地方特色良种加以保护并提纯复壮和扩大规模,促进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从果蔬深加工产业方面,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为目标,以干果、冷鲜蔬菜、功能性食品等产品为重点,以籽仁、食用菌等为特色,促进果蔬业的精深加工和集聚发展;从粮食深加工产业方面,发展以玉米、花生、大豆、杂粮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促进白酒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借助秸秆处理设备生产秸秆膨化生物饲料等,促进产品变商品,资源成产业;从乳品加工业方面,形成集奶牛养殖—冷链运输—乳制品加工—品牌销售合一的乳业全产业链,促进乳品加工系列产品的深度开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构建种植(养殖)—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之路,并形成以大带中小,大中小协同发展的格局。
与此同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种植(养殖)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实现从基地到市场,从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的互相约束和互相促进,形成稳定收购关系,确保原料供应和品质,促进加工转化,稳定销售渠道,实现农超对接,推动产、加、销各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3 提高创新能力,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从发展模式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创新等多角度内部挖潜,激活动能。从发展模式创新上,一是通过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建立一体化基地,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二是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或协会的方式,将农民的土地变成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三是企业吸引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实现农民变股民。通过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农民共享农产品加工、销售产生的增值收益,从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从科学技术创新上,一是提高包括厂房、车间、设备、物流和仓储设施等硬件设施在内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先进的技术装备、厂房车间以及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和物流手段,可以确保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实现标准化生产,推动产品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二是提高科技水平,通过与省内外农产品加工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引进、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确保先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借助专业人员的培训、讲座、技术指导等方式,促进产、学、研三者有力结合,同时在企业内部构建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科研氛围,内部挖潜,派出企业员工前往农产品加工先进地区学习,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三是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追溯平台等方式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信息技术水平,实现集生产、供应、加工、储存、物流等环节在内,从源头到市场的全程跟踪、追溯、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从品牌营销创新上,一是加大现有品牌维护和宣传推广力度,食药监部门对已有品牌加强监督,确保产品质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信任度,利用新媒体手段宣传推广现有品牌,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向潜力客户发出邀请,利用有关媒体加大报道力度,从而多渠道提高本地现有品牌的宣传力度;二是加大新品牌的塑造,从图案设计、品牌理念等角度提高产品名称的显著性、独特性,使品牌能与消费者产生较好的共情与共鸣,促进产品贴近消费者,从而有利于产品销售;三是加强营销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新业态和各类新媒体的宣传,加大产品推广力度。
3.4 加强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阜新市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需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供给数量的提高和质量的增强。
首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一要充分发挥科研合作的力量,利用阜新市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校科技合作、共建的有力契机,开发适宜当地的切实可行的农业种植技术和优良农产品品种,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优质专用品种,如高油花生等;二要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将专家培训讲座与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统一,将公益性推广机构与企业、中介组织等盈利性推广机构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既深入浅出,又通俗易懂,促进乡村技术能人和返乡就业大学生将掌握的农业技术知识带回乡镇,进而在田间地头推广;三要加大农业生产各环节科研转化力度,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包装等环节加大科研转化力度,使农业科技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促进科研转化的着眼点从农业生产的种养环节向加工流通环节延展,实现农产品综合附加值的提升。
第二,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可以提高农产品产出率,从而为农产品加工提供更多优质的原材料。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可以夯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基。具体来说,一要建立企业产品标准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上确保产品品质,对农产品的重量、大小、农药残留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农户按照标准严格生产,既确保企业原料保质保量供应,也确保农户利益不受侵害,提高产品合格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二要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将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区实现跨区域、跨乡镇的集中连片,发挥示范基地的引导、促进、带动作用,确保绿色兴农、质量兴农;三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建好基地、创名品牌、赢得市场,从而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3.5 抓住有利契机,打造适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环境
明确政府职能,减少管理环节,从全盘角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格局,实现统一领导,避免多头领导和政出多门的现象,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作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作为阜新经济稳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战略选择,因此地方政府从政策、法规、财政、金融等多角度促进农产品加工发展,改善营商环境,保护企业和企业家正当权益,以打造农产品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手段,借助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实力助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以推广机构、中介和专业物流组织等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力触角,既实现农产品资源的高效利用,又进一步促进阜新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更以此为蓝本为辽西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