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萝卜叶部病害的病状特征及防治

2020-12-17周乐乐

园艺与种苗 2020年8期
关键词:黑斑病分生孢子病原

周乐乐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胡萝卜叶部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褐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侵染叶片叶柄,致使光合器官受损,影响肉质根的正常生长,进而影响胡萝卜的品质和产量。文中对上述4种胡萝卜叶部病害的病原、发生规律、危害症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综合预防及治疗措施,旨在为该类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 胡萝卜黑斑病

1.1 病原

病原为根链格孢(Alternaria radicinaMeieret al.),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1.1 形态。无性繁殖体叶两面生,有子座或无,子座由近圆形褐色细胞组成。分生孢子梗褐色单生或数根束生(1~7 根成束伸出),膝曲状,或仅顶端膝曲,深棕色,有明显的孢痕,少数分枝,具隔膜2~5 个,大小为(25.0~92.5)μm×(5.0~12.5)μm。分生孢子深褐色,串生,卵形或椭圆形至倒棒状,无喙,具横隔3~6 个,纵隔1~5 个,大小为(17.5~52.5)μm×(5.0~17.5)μm。

1.1.2 特征。病菌在10℃~35℃条件下均能生长发育,适温为17℃,最适pH 为6.6。病菌在水中存活1 个月,在土中可存活3 个月,在土表存活1 年。

1.2 发生规律

1.2.1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留种母株、种子表面、病残体上或留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使该病周而复始传播蔓延开来。

1.2.2 流行规律。一般在胡萝卜生长中后期或反季节栽培时遇连阴雨天气,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1.3 危害症状

1.3.1 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不规则形深褐色至黑色斑,周围组织略褪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严重的病斑汇合,叶缘上卷,叶片早枯。

1.3.2 茎。茎染病出现长圆形黑褐色稍凹陷的病斑。

1.4 防治方法

1.4.1 农业防治。从无病株上采种;实行2 年以上轮作;翻晒土壤;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采用猪粪堆肥,培养颉颃菌,加强田间管理;收获后及时翻晒土地,清洁田园。

1.4.2 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WP,或40%拌种双WP,或70%代森锰锌WP,或75%百菌清WP,或50%异菌脲WP 拌种。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64%噁霜灵WP 5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500~600 倍液,或70%代森锰锌WP 500 倍液,或58%甲霜·锰锌WP 500 倍液,或50%异菌脲WP 1 000 倍液,喷施要均匀周到,7~10 d喷1 次,连续防治3~4 次。在黑斑病与霜霉病混发时,可选用70%乙膦铝·锰锌WP 500 倍液,或60%琥·乙膦铝(DTM)WP 500 倍液,或72%霜脲·锰锌WP 800 倍液,或69%烯酰·锰锌WP 1 000 倍液,7~10 d 喷施1次,连续防治3~4 次。

2 胡萝卜细菌性叶斑病

2.1 病原

病原为油菜黄单胞菌胡萝卜致病变种(胡萝卜黑斑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pv.carotae(Kendrick)Dye],属细菌。

2.1.1 形态。细菌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0.4~0.7)μm×(0.7~1.8)μm,有荚膜,具极生鞭毛,能游动。

2.1.2 特征。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病菌发育适温为27℃~30℃,最高40℃,最低5℃,在59℃经10 min 致死。

2.2 发生规律

2.2.1 侵染循环。 病原可通过种子带菌以及在土壤病残体越冬越夏,成为下季病害初侵染源。病菌在田间借雨水、灌溉水、昆虫传播,由气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5~7 d即可发病,条件适宜时病害在田间发展很快。初侵染发病后长出新的病原,传播后可频频进行再侵染。

2.2.2 流行规律。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30℃~35℃、降雨频繁或雨量大易于发病,特别是暴风雨后因伤口增多,发病重。

2.3 危害症状

2.3.1 叶片。叶片发病,初时产生黄色小斑点,扩展后变为圆形、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间因失水而发生干裂,四周具有不规则的黄色晕圈。发病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致使叶片干枯而死。

2.3.2 叶柄。叶柄发病,产生暗褐色、条状病斑,重时造成叶柄由病斑处倒折,萎蔫枯死。

2.3.3 花器。花器发病后,多凋萎死亡。

2.4 防治方法

2.4.1 农业防治。从无病株采种,单收单藏;重病地与粮食、豆类、葱蒜类作物进行2 年以上轮作;清除病残体;精细整地,施足腐熟粪肥,高畦或高垄栽培;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松土、除草、追肥,促进根系发育,雨后及时排水。

2.4.2 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种子可用50℃温水浸种25 min,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丁戊已二元酸铜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或40%拌种双WP 拌种。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新植霉素4 000 倍液,或77%氢氧化铜WP 600 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SC 4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SC 800 倍液,或1∶1∶200 波尔多液,施药应均匀周到,每7~10 d 喷1 次,连续防治2~3 次。

3 胡萝卜褐斑病

胡萝卜褐斑病又名胡萝卜斑点病、胡萝卜灰斑病。

3.1 病原

病原为胡萝卜尾孢菌 [Cercospora carotae(Pass.)Solhei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3.1.1 形态。无子座;分生孢子梗生在寄主叶两面,散生或2~3 根成丛,偶5~15 根成束,从气孔伸出,浅榄褐色至暗褐色,不分隔,不分枝,孢子痕小,大小为(10.0~45.0)μm×(2.0~5.0)μm;分生孢子圆筒形至倒棍棒状,无色或近无色,略弯,基端短倒圆锥状,顶端尖削至亚钝圆形,具1~6个隔膜,不明显,大小为(30.0~115.0)μm×(2.0~3.5)μm。

3.1.2 特征。病菌发育适温25℃~28℃,均温19℃~23℃,潜育期5~8 d,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8%。

3.2 发生规律

3.2.1 侵染循环。病菌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及野生寄主上越冬,种子内外均可带菌。病菌可借带菌种子传播,而且可远距离传播。

带菌种子播种后即可引起幼苗发病;土壤中病菌翌年产生出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引起田间初侵染。当分生孢子落在胡萝卜叶片上,在露滴或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在细胞间扩展蔓延,经几天潜育,叶片上出现病斑。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在田间不断扩展蔓延。

3.2.2 流行规律。

(1)气候。病菌喜温、湿条件,生产上遇有连阴雨、大雾、重露或灌水过量易发病。一般连阴雨后10~20 d,出现发病高峰。

(2)栽培管理。重茬、菌源量大、土壤黏重、地势低洼发病重。

(3)寄主抗性。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异,如黑田五寸、新黑田五寸、鞭杆红和多伦红等品种较抗病。

3.3 危害症状

3.3.1 叶片。初时在叶片边缘产生稍黄化的赤褐色或紫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展为圆形、纺锤形或多角形病斑,大小2~4 mm,中央灰色至灰褐色,边缘稍隆起,浅黄至暗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两面均产生深灰色霉状物。

3.3.2 叶柄、茎。病斑呈长纺锤形或纵长的不规则形,黑褐色,稍凹陷,也生灰黑色霉状物。

3.4 防治方法

3.4.1 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采种,做到单收单藏;实行2 年以上轮作;施足粪肥,适时追肥、灌水;搞好田间卫生,铲除杂草;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随之深翻土壤。

3.4.2 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同胡萝卜黑斑病。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40%百菌清SC 500 倍液,或72%霜脲氰WP 700 倍液,或58%甲霜·锰锌WP 500 倍液,或72.2%霜霉威AS 600 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黄SC 800 倍液,或90%乙膦铝WP 500 倍液,或70%乙·锰(三乙膦酸铝·代森锰锌)WP 400 倍液,或50%烯酰吗啉WP 1 500 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每7~10 d 喷1 次,连续防治3~4 次。

猜你喜欢

黑斑病分生孢子病原
人参黑斑病防治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鸡 妈 妈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碧根树黑斑病的识别方法和控制措施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桂北山区红阳猕猴桃花腐病和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