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学设教”的教学策略实施
2020-12-17江苏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邹丽华
江苏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 邹丽华
课堂呼唤回归学习的本质,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对学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因学设教”,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转型,以带来学习过程真正的发生。
一、加强学情分析,确立适切教学目标
不少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仅止步于“预估”,估计学生有能力学习这个内容,或估计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不明白,缺乏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学生学情进行考查和判断。脱离学情的教学,再巧妙都是花招。做好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是教师确立适切教学目标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访谈学生,是开展学情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
一次,教学《牛郎织女》前,通过访谈,听到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看到小古文书里《牛郎织女》的故事和课文讲的故事不是一样的!”另外几个学生也纷纷赞同,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教师了解到这个情况,知道学生都基本读懂了课文中的这个故事,便将教学主要目标确定为:读一读课文《牛郎织女》和课外《牛郎织女》古文,对比两个故事的不同。
学生认真研读,积极讨论,有的说织女的身份介绍有出入,有的说织女返回天庭的原因不同……接着,教师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版本的故事,学生们讨论十分热烈,纷纷围绕牛郎、织女的人物性格特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结合民间故事特点展开合理性讨论。在对比中,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丰富故事细节,感受生动的情节,为创造性复述故事做准备。
教师依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从学生需要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外,布置和批阅学生预习作业、做简单测试题、学生质疑、巡视学生做练习的过程等都是教师掌握学情的方法。
二、创设任务情境,落实有效整合实践
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从“目标·达成·评价”的角度进行教学。这种“阶梯型”教学,使有效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变为可能。但教师的评价是简单的、一元化的,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经验是狭隘的、划一的。
佐藤学在谈到“设计课程”时说,有必要设计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即设定作为教学内容核心的主题,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相互表现和共享学习的成果。
要转向以任务解决为特征的教学设计,始终让学生在任务解决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而在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过程中,需要做到两点:
一是任务情境强调真实性。如果任务情境完全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会认为遥不可及或这样的任务在实际中完全不可能发生,如此一来,就失去了进行言语实践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才能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内容中发现“陌生”的知识或规律,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投入学习中,正如王荣生教授所提出的:“教学内容要正确,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是任务情境需要以语文元素为核心进行设计。设计时聚焦词汇、句式、段落、篇章的教学点,或者发现读写策略、主题表现、表达方式等运用语言的规律,学生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鲜活的语文知识,从而生长语文的能力。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分别是《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另有两篇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游记,并重点写出吸引人的景物。
课前,请同学们由父母带着去逛一逛学校附近的慧海湾公园,想想看到了些什么。
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任务情境,抛出驱动性问题:
同学们,我校黄老师远赴陕西宜川的一所小学支教,他最近给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他听说我们学校附近新开放了一个公园——慧海湾公园,节假日吸引了市内外很多游客,他很想让我们向他们介绍介绍。大家已经去过了,谁来说一说?
怎样能介绍得更清楚呢?这节课我们要从课文中去寻找和发现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每篇文章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这篇课文和其他几篇课文介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以及“作者分别用了什么办法把这些景物写清楚”等要点展开讨论,从而知晓写游记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讨论:“如果要请你更好地把慧海湾介绍给宜川的同学,我们可以怎么做?”通过讨论,确定进一步探究和表现的方法,有的说,可以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法,按照自己游览景点的顺序写一篇题为“游慧海湾公园”的游记给宜川朋友读;有的说,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图片、视频等完成一个电子展板……
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了下一阶段的学习,带着思考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将生活与课本联结、经验与新知识技能联结、需要与表达联结,实现了“心与脑”的全程参与。
三、实施课堂观察,及时展开反思调整
很多教师在课堂的讲授中,即使有时在提问,也不是想知道学生的想法或观点,而是希望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讲解能够继续。这样状态下的学习,教师往往难以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状态,只能用“听得挺认真”“发言很积极”等模糊的词语来形容。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观点?哪里遇到了困难?有没有解决困难……很少有教师去深究,当然更谈不上调整教学预案或策略了。
佐藤学说,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需要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上。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因学设教”,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中全方位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会不会学习、学得怎样,从而及时调整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
例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在导入部分,教师和学生谈话后揭示课题,教师请学生围绕课题进行预测:“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谁来猜一猜?”学生却如数家珍,把课文内容一一讲出来:小猫想安心睡觉需要老屋帮忙,老母鸡想安心孵蛋需要老屋帮忙,蜘蛛想安心织网需要老屋帮忙……教师一观察到大多数学生已经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了故事内容,失去进行预测的意义了,随即放弃这个内容的讨论,调整原本的设想。
再如,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课文《搭船的鸟》,出示课文中“船头、船篷、船舱、船后、船橹”等词进行认读,发现学生对“船篷、船橹”认读有困难,感到学生可能对这两个词语不懂,随即追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船篷,什么是船橹吗?”见学生一脸疑惑,教师便出示课文船的插图,和学生一起讨论指认这几个词分别对应船的哪些部分。
以上两例,教师在课堂中,均能随时仔细观察学生的状态,进一步了解学生学得怎么样、遇到了什么障碍。真教学不是按图索骥,而是随机应变,通过调整来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