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衣原体病综合防治措施
2020-12-17吴名亮薛军华
吴名亮 薛军华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双甸畜牧兽医站 226404)
猪衣原体病是一种由衣原体感染引发的一种低发病率、高死亡率的传染性疫病[1]。养猪场一旦发生该疫病,很难在短期内治愈,不同生长阶段、体况及饲养环境的猪在感染后症状有所不同,会呈现出关节炎、肠炎、结膜炎或子宫炎等症状,尤其对妊娠期母猪及仔猪影响较大,且由于该病的发病率较低,一般不易被发现,一旦流行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学
衣原体对外界抗性较差,在阳光下只能存活1 周,干燥条件下可以存活5 周,在自然水域中可以存活半个月,对常用的消毒剂敏感,通过使用消毒剂后数分钟即可消灭病原体,但对煤酚类化合物及苯酚具有一定的抗性。
衣原体无法通过人工培养方式进行增殖,但可以通过鸡胚或鸭胚中卵黄囊进行增殖培养,也可通过细胞培养增殖。在增殖培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颗粒体,其中成熟的原生小体没有繁殖能力,但具有高度的感染性。一旦原生小体进入易感动物细胞中会再次发育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始体,始体无感染性,但可以进行繁殖。
2 流行病学
根据品种、生长阶段及养殖环境的不同,该病的感染概率为5%~95%,无显著季节性,但春冬季节发病较多,各生长阶段的猪群都为易感动物,但仔猪和妊娠期母猪尤其容易感染。妊娠期母猪感染衣原体后,有40%~90%的概率可引发流产。
病猪及隐性带毒猪均为传染源动物,通过其呼吸、排泄物及分泌物将病原体散播到空气、饲料槽及器具上,健康猪通过接触被感染的器具或呼吸到高浓度的带毒空气会引发传播[2],此外,还可以通过叮咬、吸血的昆虫及蚊蝇传播。如果健康猪是初次感染,发病情况比较严重,且由于长时间带毒、排毒,会需要长期隔离。因此,如果养殖场所通风情况较差,环境卫生条件不佳,饲养密度过大都是引发该病的诱因。
3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通常为3~11d,不同生长阶段、饲养环境中猪发病时的表现形式不同。通常仔猪感染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此外,体温上升、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也是该病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是妊娠期母猪感染该病,不会有显著病症,但会在孕后期突然流产、早产或产弱猪仔,如果是流产胎儿会伴随腥臭味,弱猪仔体格较小,抵抗力低下,通常会在2d 内死亡,初产母猪的发病率可达9%,但治愈后不会发生流产等症状,如果在生产后胎衣滞留体内会引发其他细菌性继发性感染,形成子宫炎等病症,容易发生死亡;种公猪染病后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及体温升高,并伴发睾丸炎及尿道炎等症状,同时精液数量和质量均下降,影响交配质量,此外还有部分种公猪感染后无症状,为隐性带毒猪。
4 诊断
该病在诊断时应与猪瘟病毒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等病症相区别,此外还要与饲养管理不当引发的非传染性防治障碍区别。如果猪发生呼吸障碍,应与猪流感及传染性胸膜炎进行区分;若出现关节炎等症状,要和猪副嗜血杆菌病区分;如果出现腹泻,要和大肠杆菌病及传染性胃肠炎等病症区分诊断[3]。
该病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可以通过制片镜检、病源分离鉴定、间接血凝试验及分子学检测方法等技术进行诊断。常用的实验室检测程序为剖检病猪,从病猪肝脏或脊髓液取样做触片和涂片,经过10min 干制后,采用甲醇进行固定1h,在油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紫色或蓝色小体,其中紫色小体为具有感染性的原体,而蓝色小体是具有繁殖性的始体。另外,可以采用鸡胚分离衣原体:选用一周龄的鸡胚,将病猪脾脏或肺脏制成的病料接种后,3~10d 内鸡胚死亡,通过镜检可以观察到有大量衣原体原生小体的存在。如果采用检测血清,IHA 方法由于敏感性强,操作简单,可以在基层地区广泛使用,但存在假阳性概率。
5 综合防控措施
5.1 坚持自繁自育
有条件的养猪场应坚持自繁自育,减少从外引种,如果需要从外引种,则应避免从疫区引种,且引入的猪群应隔离观察15d 后才能混群饲养,避免外来病原的代入。如果没有条件自繁自育,也应尽量同批次引入猪群进行饲养管理,在养殖期内不从场外引种混群。
5.2 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猪群免疫能力,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对营养需求不同,保障营养摄入,还要适当添加维生素及矿质元素。根据生长阶段进行合理分群,保持适当的养殖密度,定期通风换气,维持圈舍空气流通,在天气多变的季节加强防寒保暖及消暑降温管理,避免引起应激反应,导致自身机体免疫力下降。
严格把关饲料质量,在霉变饲料中会出现霉菌或霉菌毒素,如果猪群食用后会发生食物中毒现象,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易引发其他继发性传染病的传播、流行。
5.3 加强消毒管理
养猪场应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建立合理的消毒、清洁理措施,并严格执行,养殖场还应配备相应的消毒设施设备及充足的消毒剂,在使用消毒剂时,应避免长期使用单一成分或同类型消毒剂产品,防止病原体产生抗性,而应采购多种消毒剂产品,按照制度交替使用。养殖管理员应及时清理圈舍排泄物,保持圈舍内卫生环境,定期对食槽、水槽及生产用具进行消毒处理,对圈舍、主要活动场所(尤其是产房、育雏室等地方)定期清洁、消毒。
在养殖区域内,应严禁无关人员出入,在场区门口设立消毒池及消毒通道,对进出车辆及人员进行消毒。此外还要注意场区内及周围环境卫生情况,定期清理杂草,驱赶流浪动物,减少蚊虫滋生环境,降低因蚊虫叮咬带来的疫病传播。
5.4 加强养殖管理员的自我防护
如果在养猪场发现猪衣原体病,相关饲养管理人员应加强对自身的防护,养殖场应提供工作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并注意个人的消毒处理。
5.5 采用药物防治
目前针对该病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抗生素疗法治疗,但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对疫病的治疗。因此,养殖人员应对猪群保持关注,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刻进行隔离处理,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此外,在疫情爆发期间,也可以将抗生素拌在饲料中饲喂,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6 小结
猪衣原体病是一种由衣原体感染引发的一种低发病率的传染性疫病,但由于其传染性强,治愈率低,一旦感染,无法在短时间内根除,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由于该病无典型症状,根据养殖管理及生长阶段的差异,其发病时临床症状也有差别,容易导致误诊或被忽视,以至于错过最佳治疗期,导致疫病传播、流行。因此,养殖场应加强对该病的认知学习,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从思想上加强重视,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科学对待。对该病的最佳办法是以防为主,通过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消毒管理等措施,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消灭病原体,从而达到防控的目的,降低该病带来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