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病防治
2020-12-17李梅
李梅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下相街道畜牧兽医服务站 223800)
鸡球虫病主要由球虫寄生于鸡的肠道黏膜细胞而引发的原虫性寄生虫病,本病在全世界各地都有流行,我国以南方省份和地区发病率较高,北方主要在夏季流行,无论是小型自养场还是大规模的养殖公司都受本病的困扰,对养鸡业的发展造成很大阻碍。为了能帮助大家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下面就其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球虫简介
球虫是一种胞内寄生性原虫,国内已经发现9 种,有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哈氏艾美耳球虫和变位艾美耳球虫,不同种类球虫寄生部位和毒力都不一样。我国80%以上的球虫为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感染盲肠部位,俗称盲肠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主要感染小肠部位,俗称小肠球虫。球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后,不具有感染性,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很快进行孢子化,孢子化后的卵囊具备感染性,一旦污染饲料、饮水等很容易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在肠黏膜上皮样细胞内进行分裂生殖和配子生殖,从而产生更多的子代卵囊。
2 流行病学
病鸡和处于潜伏期的带虫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1]。本病主要流行于高温高湿的季节,夏季是本病的高发期,南方在梅雨季节到来时常出现暴发式流行,其他季节也能发生,但以规模较小的散养鸡场发病为主。各种性别、品种和日龄的鸡都能感染,20~30 日龄、50~60 日龄是球虫发生的两个重要敏感期,蛋鸡进入产蛋期后也能发生,但发病率较低。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野鸟、昆虫、尘埃粒子、饲养人员等对本病的传播有促进作用,有些病鸡康复后体内仍会带虫一段时间,可成为重要传染源。球虫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剂无法杀灭虫体,应激对本病有促发作用。从养殖模式来看,地养鸡发病率高于网养鸡,网养鸡高于笼养鸡。从养殖品种来看,三黄鸡发病率最高,肉杂鸡次之,蛋鸡发病率低于肉杂鸡,发病率最低的为白羽肉鸡。
3 临床表现
尽管球虫有多个种类,感染后造成的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但也有很多的共性特征,一般本病临床上根据病程长短可将其划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3.1 急性型
急性型多发于雏鸡,由于雏鸡日龄小,肠黏膜处于发育之中,非常脆弱,且黏膜免疫也未建立,球虫感染后发病较快。疾病初期表现精神不振,羽毛松乱,表面有粪污粘连,经常畏寒怕冷而扎堆。粪便不成型,盲肠球虫里面可带血,呈胡萝卜样或西红柿样粪便,长期下痢[2]。随着疾病的发展,病鸡共济失调,翅膀瘫痪,走路不稳,喜欢饮水,采食量下降,鸡冠和肉髯部位发白,嗉囊内充满液体,机体可逐渐消瘦,最后因衰竭而死,病程一般7~10d。
3.2 慢性型
慢性型主要发生于青年鸡和性成熟后的鸡,这类鸡群由于肠黏膜发育成熟,且已经形成了较强的黏膜免疫,场内微生物菌群也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即使发生球虫感染,鸡本身抵抗力就能起到抵御作用,使得该病一直处于慢性消耗状态。青年鸡主见生长发育不良,体重不达标,采食量稍有下降或正常,粪便偶见有血块。产蛋鸡群产蛋率下降,蛋重减轻,蛋壳变薄,破蛋率上升。
4 病理病变
剖检病死鸡可见被球虫感染的肠道黏膜增厚,整个感染肠道肿胀,发硬,如果为小肠球虫,可见小肠黏膜表面有麸皮样的干酪物质沉积,黏膜表面同时还分布着灰白色的小斑点,肠黏膜潮红。如果为盲肠球虫感染,能见到盲肠肿胀,比正常盲肠体积增加数倍,呈棕红色或暗红色,质地坚实,内容物含有大量的血凝块,发病时间久的鸡肠内容物呈坚硬的干酪样,称作“肠芯”,里面混有大量脱落的肠黏膜[3]。
5 预防
在集约化的大群饲养过程中,实践证明,药物预防、免疫预防和微生态预防对本病控制有较好的效果,另外,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环境卫生治理等措施也能显著降低鸡场发病率。
5.1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在很多鸡场都作为程序性预防用药进行使用,常用的药物有磺胺氯吡嗪钠、磺胺喹噁啉、氯苯胍、氨丙啉、癸氧喹酯等。有些发病严重地区的鸡场在首日龄都开始用药,大部分都是在第18~20 和40~50 日龄时统一预防,产蛋鸡在产蛋前还要再加强预防一次。为了减少耐药毒株的产生,延长抗球虫药的使用寿命,临床用药时可采用穿梭用药和轮换用药的方案,同一批鸡在饲养过程中可采用多种药物交叉使用的方法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5.2 免疫预防
为了避免药物残留及抗药菌株的产生,目前我国有些厂家已研制出多种球虫疫苗,这些疫苗为球虫的活毒株,只不过毒力很弱,基本不会对鸡产生危害。鸡口服球虫疫苗后,这些疫苗虫株可在肠道内提前形成占位效应,如果鸡不慎接触毒力较强的野毒株,这些疫苗毒株通过“排它性”的原理将野毒抑制,防止其发病。免疫预防时一定要注意,由于疫苗是活的球虫体,不能和其他抗球虫药同时使用,另外,免疫时需通过口服的方式进行接种。
5.3 微生态预防
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成分本身和球虫没有直接的相互抑制关系,但益生菌在繁殖和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如乳酸、丁酸等。这些有机酸除了能帮助调理肠道功能外,还能使肠内容物的pH 处于微酸环境中,这个环境不适合球虫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间接预防本病的发生,特别是含有乳酸菌、丁酸梭菌之类的微生态产品,对球虫发生有较强的预防效果。
5.4 提升管理水平
防控本病必须提升养殖场的管理水平,加大环境卫生的治理,及时清理粪便,粪便堆肥发酵处理或直接制作成沼气,即能杀灭球虫体,还能将粪便二次利用。球虫卵囊在环境适宜时会发生孢子化,从而具备感染能力,降低地面湿度有助于阻止孢子化进程,本病流行季节可在地面撒生石灰,不仅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还能吸收地面的水分,湿度降低会减缓球虫发育。
6 治疗
6.1 西药治疗
对球虫敏感的西药可用于本病的治疗,如磺胺氯吡嗪钠、磺胺喹噁啉、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等。磺胺氯吡嗪钠按照0.03%的剂量浓度饮水治疗,磺胺喹噁啉按照0.05%的浓度拌入饲料中饲喂,地克珠利按照每吨饲料中加入1g 的药量拌料饲喂,妥曲珠利按照0.0025%剂量浓度集中饮水使用即可。治疗时应注意,如果为雏鸡群,由于肝肾器官相对脆弱,对药物的代谢较慢,故使用时要把控好剂量和疗程,尽量按照规定的剂量用药,用药时间以3~5d 为宜。如果为青年鸡或成年鸡,为了使疗效更好,可以适当加倍量使用。
6.2 中药治疗
西药治疗效果要比抗球虫的中药效果更好,但对于进入产蛋期的蛋鸡群,西药使用后很容易造成药物在鸡蛋中的残留,影响食品安全。建议使用中药治疗,常用的药物为克球丸、驱虫散等。克球丸组分为鸦胆子10g、穿心莲20g、凤尾草20g、蜂蜜30g,将前3 味药研成末后,与蜂蜜调和后制成黄豆大小的丸剂,每只鸡按照3 粒的用量,每日2 次,连用3d 即可。驱球散主要成分为常山2500g、柴胡900g、苦参1850g、青蒿1000g、地榆炭900g、白茅根900g,研成细末后,按照饲料量的0.5%进行添加,全天自由采食,连用5d,也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习惯饮水给药的鸡场也可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浓缩成3kg 的药液集中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