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智慧课堂”,让数学教学启迪儿童思维

2020-12-17江苏省徐州市西朱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学情智慧课堂分层

江苏省徐州市西朱小学 陈 方

江苏省徐州市大庙小学 丁小东

布鲁姆教学观告诉我们,掌握学情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学情调研方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预见性,主张教师教学要“以学定教”。近阶段,我们数学组围绕《基于智慧教室学情监控下数学课堂的精准教学研究》这项课题,在“学情监控”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大家围绕数据,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了深度融合,使得我们对掌握学情有了比较准确的、更加科学的依据。

一、设立实验班级,探索“数学学习”与“焦点”之间的融合点

选定实验班级,开始项目的研发和实验。上课时,教师使用一台平板电脑,向学生展示学习资料(图片、文档、音视频等);学生使用点读笔、点读卡,在线进行实时操作,互动生成,实现了移动互动教学。教师课前下发预习内容,先学后教,课上运用焦点平台,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摆脱了原来枯燥无趣的讲授,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打造“智慧教室”,坚定不移地进行“智慧课堂”模式改革

全面开启“学讲+焦点”探索模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推进“学讲课堂”改革,促使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加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以达成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发展。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积极性,必须要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监控能力。焦点智慧课堂上,老师快速收集学情,实时反馈教学结果,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实现智慧互动课堂。

IPAD 代替实物投影仪,实拍实传,教师不用在展示台和学生之间来回走动,提高了课堂效率;抢答功能适时激发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他们的学习注意力显著提高了;随机点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题的机会,促进了学习公平;运用点读笔现场进行练习检测,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操作中学得不亦乐乎……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焦点+学讲”的独特课堂风格特色。

课前,教师借助平台开展前置性教学研讨、备课、教学预设、预习推送、问题收集等,都能通过平台高效达成。

课上,教师依据前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精准高效组织课堂学习活动:通过抢答、随机提问、在线答题、拍照上传、同屏对比、作业投影讲评等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生成了精准的学情大数据。

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同步推送孩子的学习数据到家长的手机APP,并针对不同孩子学习分层推送作业,家长在焦点空间中可掌握学生每道题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为家校合作开通了“直达班车”。

三、课后监控学情,促进建立“智慧课堂”中精准的分层作业

在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中,对教学的反思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中当堂检测的答题情况通过“焦点智慧教室”生成相关数据,教师通过对反馈数据的整理、分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作业分层布置,逐步形成分层作业库或分层作业超市,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以《比例尺的应用》一课为例,共设计了6 题当堂检测,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统计,教师根据数据统计,将学生分为A 类、B 类、C 类。A 类学生:个人答对率在90%以上,有15 人,占全班35.7%;B 类学生个人答对率在70%~90%之间,共13 人,占全班31%;C 类学生个人答对率在70%以下,共14 人,占全班33.3%。依据这个数据,老师就可以分层布置作业。

四、创新校本教研,向“智慧课堂”模式下“真教研”要质量

数学老师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校本教研”的新范式——基于学情监控下的精准教学研究。数学教研组和备课组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研训活动,借助“焦点智慧教室”云平台,主要从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方面切入,进行精准教学研究。研究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通过学情前测,促进教师养成二次备课和教学设计微调的习惯,促进其自我能力提升;第二阶段,通过数据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进而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让教、学、评三者在学讲方式课堂中有机合一;第三阶段,通过学情监控逐步建构分层作业模型,以分层作业库或分层作业超市的形式呈现,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总之,我们将继续利用“互联网+”思维,促使课堂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让信息化手段和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真正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猜你喜欢

学情智慧课堂分层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雨林的分层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