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浅谈数学问题的发现、抽象与解决
2020-12-17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卫林灵
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卫林灵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绝不是只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或者要求学生学会做数学习题,更是为了让学生对数学学科有所理解,能够以数学思维来分析问题,能够用数学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一、走入生活,发现数学问题
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觉得自己正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引入生活中包含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如果要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就要学好数学学科知识。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关于比例的知识时,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个生活中的场景:百森超市和全家超市都在卖早点。百森超市的一份早餐特卖8 元钱,全家超市的一份早餐卖12 元钱,但现在正在打六折。如果去超市吃早点,去哪家更便宜?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其次,通过思考,学生发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现在是去百森买早点更便宜,还是去全家买早点更便宜。当学生了解了生活中包含的数学问题以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要怎样才知道是罗森的早点便宜,还是全家的早点便宜呢?此时学生发现,罗森的早点是8 元,全家的早点是在12 元的基础上打六折,12 元打六折,要如何计算呢?当学生产生了这种疑惑以后,他们便会了解,在生活中会遇到打折问题,只有学好数学学科知识,才能够应用数学学科中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数量关系问题、空间结构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数学学科要探讨的问题。学生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应用数学学科知识来探讨问题。
二、深入生活,抽象数学问题
学生只有抽象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才能了解探讨的是什么问题,进而明确要应用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引导学生去量一张长方形桌子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中要探讨的数学概念。刚开始,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探讨长方形的特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其他长方形事物的案例,然后通过对比来分析长方形的特点。此时学生发现,黑板是长方形、桌面是长方形、门框是长方形等。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所有的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对边相等。在学生抽取了事物的特征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抽象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结果,使学生能够归纳出这种事物的概念或性质。在学生总结出长方形特征的关键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的特征,使学生能够应用严密的逻辑、简练的语言来说明长方形的特征。通过思考,学生总结出的长方形的特征为:在平面中,四条线段首尾相连,角度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图形就是长方形。当学生归纳出了长方形的抽象特征以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当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的概念、性质,把这些与学过的数学知识理论对应,然后应用数学知识理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立足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进行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较为复杂,学生需要自己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案,要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来达到目标,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去测量长方形桌子的周长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刚开始,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要测量出长方形桌子的长与宽,就能够应用“2×(长+宽)”来解决问题。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他们没有卷尺,只能用直尺来量桌子的长与宽,而直接用直尺量,过程会很烦琐。那要怎么量呢?有一名学生提出,可以用一根长绳沿着桌子的长边,拉出和桌边等长的长度,然后用对折绳子的方法,快速测量出绳子的长度。以此类推,可以测出桌子的宽度。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意识到了在实践中会遇到不利于问题解决的环境,要灵活地应用身边的素材,把问题变得利于解决,然后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当学生测量了一次,认为自己完成任务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测量了几次?每一次的测量结果一致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再次测量,发现测量存在误差。那么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呢?要如何才能解决误差的问题呢?学生以此为目标继续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了解到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怎样复杂的环境,要学会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克服环境中遇到的困难,然后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问题,能够应用数学思维来分析这些问题,然后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开展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