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分析
2020-12-17高雪冬李灿东杨晓贺张茂明姚亮亮孟庆英
高雪冬,李灿东,顾 鑫,杨晓贺,张茂明,姚亮亮,刘 伟,孟庆英,邱 磊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佳木斯分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0 引言
大豆原产于中国,如今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灰斑病是非常常见的大豆病害,属于间歇性流行病害,对于大豆的影响非常严重,在一般发生年里灰斑病能够让大豆减产15%左右,而在严重发生年中能够让大豆减产约30%。因此,有必要对大豆灰斑病治理展开分析。
1 大豆灰斑病的病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能够对大豆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叶、茎、荚、籽粒都会受到灰斑病的侵害,其中通常以大豆的叶片以及籽实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大豆子叶上的病斑通常以圆、半圆为主,产生病变后的子叶颜色为深褐色。而大豆叶片上的病斑则是以圆、不规则形状为主,病变后的叶片其病斑的中央会呈现出灰白色,而周围则是红褐色,灰斑病发生后与健部有着非常明显的分界,这也是区分大豆灰斑病与其他病害的特点之一。如果气候相对比较潮湿,则病斑的背面就会产生灰色霉层,严重时甚至会在一个叶片上产生几十个灰斑病斑,从而导致大豆叶片提前掉落。大豆的茎、枝在结荚之后产生的病斑是椭圆、纺锤形的病斑,病斑的中央为褐色,边缘部分为红褐色,后期的病斑中央为灰色,边缘部分为黑褐色且带有细小的黑色斑点。大豆荚上病斑为圆、椭圆形,其病斑形状与叶片上的病斑相同。大豆种粒上的病斑为圆形、不规则形状,种粒病斑中央为灰色,其边缘部分为红褐色形成蛙眼[1]。
2 大豆灰斑病的侵染途径以及发病条件
大豆灰斑病的病菌会以分生孢子以及菌丝体的形式在大豆种子以及病株残体中进行越冬,越冬病菌就是第二年大豆灰斑病的初侵染病源,带着病菌的大豆种子在长出大豆幼苗之后,子叶病斑位置处就会产生新的分子孢子并借助风、雨进行灰斑病的传播,侵染其他大豆,大豆的豆荚通常会在嫩芽期开始发病,直至鼓粒期达到发病高峰期。需要注意的是,大豆灰斑病在多雨、高温年份发病率最高。
染上灰斑病的大豆,其叶片上的病斑数量与病斑大小跟当地的天气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若大豆种植地区的温度适宜,其地区平均温度超过了19℃,则大豆叶片上的病斑直径能够达到3mm左右,若地区平均温度超出了20℃并且湿度达到80%,则病斑会变小,甚至部分大豆叶片只有一个褐色病斑。所以在大豆灰斑病的流行年份,通常大豆叶片上的病斑会出现小而密集的状态。降雨量以及空气湿度条件是大豆病斑病能够流行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大豆病粒率的多与少往往取决于豆荚生长期直到鼓粒期的降雨天数以及降雨量。如果这个时期的降雨天数非常多且出现了连续降雨,则大豆的病粒率就会显著提升,严重影响大豆的产能,而在没有降雨的情况下,病豆荚以及病粒率出现的概率就会大幅度下降,因为灰斑病的病菌进入豆荚之后只有达到湿度条件才能在豆荚内部进行扩展,在长期没有雨水的情况下,大豆内部的湿度不足以支持大豆灰斑病的大规模爆发。
3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方法
3.1 合理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大豆品种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在所有灰斑病防治手段中,合理选择抗病品种能够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带来非常好的灰斑病防治效果。通常情况下,普通品种的大豆相较于抗病品种的大豆,其灰斑病的防治差异主要会表现在大豆的受害程度上。不同于普通品种,抗病品种大豆的单叶病斑更少、更小,受害程度相对较轻。所以通过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属于灰斑病防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在种植抗病品种大豆时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同一地区不宜连续种植相同抗病品种的大豆,因为连续种植会导致生理小种产生变化,从而降低该品种大豆的灰斑病抗性,所以需要通过多个不同种类的大豆品种相互之间进行交替使用,以此来确保抗病品种的种植效果。
3.2 种子处理
在大豆播种之前需要通过种子处理将灰斑病粒彻底清除,在进行药剂拌种时可以选用多菌灵以及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以此来提升种子苗期的病害防治效果。
3.3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的主要目标就是清除田间的灰斑病病源,在大豆收成之后将田间残留的病源体进行非常彻底的清理,并通过翻耕,减少越冬的灰斑病病源。为了进一步提升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效果,尽量在大豆种植时与其他农作物进行轮作,防止出现重茬的情况。除此之外,通过中耕除草以及田间积水排放也能降低灰斑病害。
3.4 药剂防治
大豆灰斑病在进行药剂防治时需要找出合适的防治时机,结合天气预报来提前做好灰斑病药剂防治的准备。通常情况下,大豆结荚以及籽粒期更加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可以在大豆盛花期以及大豆结荚期到鼓粒期间分两次进行喷洒药剂来达到防治灰斑病害的目的,提升大豆种植质量[2]。
4 结论
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大豆的种植情况能够牵动大量种植人员的心。大豆灰斑病作为大豆种植时期的常见病害之一,通过有效的防治方法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大豆的总体产量,相信随着大豆灰斑病引起更多人的重视,灰斑病的防治方法一定会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