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的家园共育:心更近,路更明,道更远

2020-12-17吴红霞

好家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共育家园家庭

文 吴红霞

疫情下的“超长假期”,使“家庭”成为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更多是通过“亲子陪伴”来达成的。教师从幼儿教育的台前转向幕后,对于教师、家长和幼儿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本文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将教育的视角聚焦于探寻幼儿宅家生活背后的教育生长点,分析影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因素,通过支持性策略,努力提高疫情背景下的家园共育质量。

一、疫情下的家园共育现状

(一)家园——合作更紧密,内容更具体

在布鲁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家庭与幼儿园作为微观系统的一部分对幼儿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幼儿是家园合作的最大受益者。疫情期间,通过云端, 推进“宅家”课程,分享教育资源,沟通育儿问题,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变得更加密切与默契。

(二)幼儿——学习个性化,发展全面化

在家长的陪伴和带动下,幼儿发展会更加全面。如在主题活动“病毒是什么”中,幼儿不仅了解了更多关于病毒的知识,更促成了他们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和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与点评,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按时完成任务,从而促进他们自信心与各项能力的发展。

(三)家长——既是施教者,也是学习者

疫情长假期间,有很多毫无教育经验的家长采用教师的建议,带领幼儿开展实践活动,逐渐了解和认识到幼儿的学习特点,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四)教师——是教育者、引导者,又是反思者

疫情为教师提供了将家园合作理念运用于实际的良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引导者,又是反思者。教师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职能,积极运用鼓励、表扬的策略,与家长密切联系,有效调动了幼儿和家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了家园共育的效果。

二、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幼儿一日作息缺乏规律性和科学性

调查表明,我园仅有23%的幼儿每天起床时间在早晨8 点以前;76%的幼儿不午睡;20%的幼儿晚于22 点就寝;50%的幼儿一日三餐没有定时定量;60%的幼儿一日中用于阅读、绘画、手工的时间较少,70%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远超1 小时;58%的幼儿运动时间和强度不足;大部分幼儿让“力所能及为自己为家人服务”成为一句空话。

2.部分家长无法应对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幼儿在家中的实际情况是早上起不来,中午睡不着,零食吃得下,米饭剩碗中。家长因为幼儿层出不穷的问题而焦头烂额。

3.部分家庭对幼儿实行小学化教育

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主题活动外,有的大班家长还购买了数学本、拼音本、汉字本,要求幼儿每天写算术、写汉字、学拼音,让幼儿过早接触小学课程内容。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结构现状及养育习惯

调查表明,当下有85%以上的幼儿由祖父母看护。祖辈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总是“爱有余而严不足”,容易助长幼儿性格上的任性、生活上的懒散和学习上的滞后。

2.家长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在很多家长的意识中,家庭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如认字、加减运算、认读汉语拼音等,殊不知过早地开发幼儿智力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

3.幼儿的习惯、性格和行为具有不稳定性

3~6 岁幼儿的自我意识增强,喜欢寻求自我存在感,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家庭中,幼儿很多不恰当行为的背后有其错误的观念和行为目的。

三、疫情下提升家园共育的支持性策略

(一)幼儿层面

1.师幼“云端”见面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 :“儿童是起点,儿童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在宅家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家长收集、上传的资料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还可以开展各类“云端”见面会,通过师幼对话,让幼儿切实感受到来自小伙伴和教师的关爱与想念,满足个体的情感发展需求。

2.制作《一日生活惯例表》

引领家长认识一日作息规律有序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一日生活惯例表》,科学合理地安排生活、学习、游戏、运动、娱乐的时间,帮助幼儿在不断的巩固强化中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3. 增设线上“秀一秀”栏目

家园合作为幼儿设计线上“秀一秀”栏目,如《运动小达人》《我是小主播》《唱响春天》《家务小能手》等,家长将幼儿的才艺技能展示拍摄成视频在线上发布,不但丰富幼儿的生活,更能让幼儿提升胆量,增强自信心。

(二)家长层面

1.关注家长育儿理念,帮助家长遴选教育资源

许多家长抱着“停课不停学,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让幼儿进行算术、英语、拼音等内容的学习。我们应该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寻找适合幼儿的宅家生活方式,用我们专业的眼光,给家长遴选教育资源的建议。幼儿园要致力于更新家庭文化、家庭规则与行为方式,要善于与家长沟通,为家长答疑解惑,从而唤起家长的学习力和育儿能力。

2.尊重家长的学习规律,推动家长经验“自生长”

成人很难吸收与自己经验毫无匹配的事情,他们总是在类似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成长。教师要利用家长群和分享平台,推动家长经验“自生长”。如在主题活动“寻找春天”中,有位家长上传了视频《春天里的食物》,视频中呈现了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青团、剥香椿、挖笋、挖野菜等活动内容。这个活动让这个家庭获得了自我经验的生长,也让其他家长吸收了新经验,这就实现了经验上的互生长。另一种“自生长”来自问题,家长们线上探讨育儿过程中的问题,大家群策群力,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

3.“因家制宜”,提倡 “一家一课程”的模式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对于教育,我们应该“因家制宜”。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家长从最普通、最熟悉的工作着手,带领幼儿开展“一家一课程”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家庭厨房开展《每日一菜》课程;在汽修厂工作的爸爸和孩子一起开展以“汽车”为主题的游戏等。家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幼儿进行教育活动,能有效增长幼儿的经验。

4. 重视隔代教育现状,实施“具体指导”

父母因工作无法陪伴幼儿,隔代教育就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隔代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教育原则的失守。面对隔代教育,我们要勤做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情况,并进行“具体指导”。如幼儿的每日运动安排,需要具体了解幼儿的运动事项。又如,面对“看电视的时间问题”,一定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久而久之,幼儿的规则意识就会建立起来。

(三)教师层面

1.树立正确的家长观,与家长亲密合作

教师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具有不同职业和文化素养的家长,决定了他们将以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家长和幼儿。而这种态度和行为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双方合作的成效,并最终影响幼儿的发展。新时期,树立正确的家长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将家长看成平等的教育者和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幼儿园与家庭是一种引导与主体、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2.尊重家庭的结构现状,提升家长工作经验

社会发展带来家庭结构多样化。单亲、隔代、留守、流动、贫困等多样化的家庭结构,势必产生多种教育问题。教师作为家园共育的一端,唯有不断学习提升,用自己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才能链接起另一端,指导每一个家庭获得教育力量。如果幼儿跟着祖辈生活,祖辈家长不会开展合适的教育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带着教育者的眼光近距离了解幼儿的生活现状,带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与祖辈沟通、交流,让幼儿接受到更合理、更优质的教育。

疫情之下的家园共育,使家园之间不断靠近,也使前行的道路更加清晰。带着教育的温度,将科学的教育理念落在千家万户,让幼儿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共育家园家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寻找失落的家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庭“煮”夫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绿家园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