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数学教学活动
2020-12-17江苏扬州市沙口小学高建华
江苏扬州市沙口小学 高建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要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价值”“有必要”“得到发展”,就需要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在数学教学的活动中不仅是不可缺少,而且能保证数学教学有效实施,帮助学生更主动、更有效地去探究、发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进而形成数学素养。可见,信息技术在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
传统的数学课堂依靠教科书的呈现和教师的讲解,尽管单一的知识传输式的教学模式有其优势,但往往暴露出数学学习过于抽象,甚至是枯燥。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课前开始,出于对新知的好奇,学生除了可以预习书本外,还可以依靠网络的大量搜索,对新知进行先认知,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数学知识建构起对新知的自我认识,从而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关注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学习便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表现,学生的数学自我学习能力会随之提升,对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的帮助无疑是显著的。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其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可以是自己磨课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名师课堂等优秀的公开课的设计,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特点,整合这些教学资源,进而创新教学设计,可以更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避免将数学内容教学得过深过难或过于简单,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深化
1.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抽象概念的形成
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抽象的,所以概念的形成过程特别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教师先出示生活中的“角”:五角星、三角形的尺等,接着在这些图片里动画演示,用线描出图中的角。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从生活的“角”走向了数学的“角”,看似简单的过程,却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走向抽象。
2.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加深理解和内化知识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知识的重难点,特别对于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更是困难,要想突破这些重难点,帮助小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合理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知识内化,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一般是用实验方法,借助教具将圆割补成近似的长方形而推导出圆的面积。由于受到教具的限制,学习能力中等偏下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很难理解这种近似计算方法,因为割补后的图形并不完全是长方形,图形的边是弯曲的,他们对圆和长方形的边的对应关系也是比较模糊的,即使教师出示了圆16等分、32等分的图形,学生也很难想象出随着等分的份数越多,割补后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师借助课件,用动画的形式直观演示出圆等分割补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很明显地感受到,随着等分的份数越多,切拼后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当圆被128等分时,在课堂中,甚至有学生惊呼变成长方形了,尽管这并不完全正确,但学生已经理解了将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也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了极限思想的种子。在圆的割补转化过程中,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圆周长和半径,学生很轻松地发现了转化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周长、半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自主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可取代的优势,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拉近了事物现象与本质间的距离,教师在课件演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圆被更多份平均分会怎样,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和发现
数学知识的建构,伴随着事物一般规律的探索和发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的探索更轻松。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教师呈现出这样的问题:女生有5行,每行坐3人;男生也有5行,每行坐4人,一共有多少人?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3×5+4×5=35(人),在教师的追问下,部分学生想出了:(3+4)×5=35(人),教师适时提问:这两道算式相同吗?为什么?学生们都认为相同,因为它们都是算的总人数。课上到这里,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借助信息技术,教师适时出示男女生的排列图,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再通过动画演示将每行男生和每行女生相对应地合并在一起,发现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4.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建立知识的联系
要让数学“真实发生”,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传统的数学教学只能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探索活动结束时,适时进行回顾与反思,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四个过程的画面抽取出来,以PPT的形式逐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探索事物一般规律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发展,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便可以自主探究解决相似问题。正如弗赖登塔尔所反复强调的:“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由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如教师在教学圆柱体积的推导时,运用信息技术适时地帮助学生回顾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可以极大地缓解学生对于圆柱切拼的突兀感和不适感,在圆面积推导的已有经验基础上,结合课件动态演示圆柱切拼成近似长方体,学生很容易发现圆柱切拼成近似长方体前后之间的关系: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是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高是圆柱的高。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从旧知到新知自然迁移,让学生建立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信息技术对数学教与学的创新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拓展数学教学的时空。对于教师而言,课上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即时的师生、生生互动反馈,数学教学资源的生成,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反思等都变得比以往更高效,甚至可以做到当场反思。对于学生而言,则可以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由课内走向课外。如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道家庭作业:在作业本上画一个长28米,宽15米的长方形篮球场平面图。借助网络,学生们在班级QQ群里,上传了自己画的平面图,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出现了按1∶100,1∶200,1∶1000等比例缩小后的平面图。在群里,学生充分地交流讨论,教师通过截图,适时地将几种不同方法画出的平面图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观察、比较、讨论,从而得出不同的发现:按照不同的比缩小得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比的后项越大画出的图形越小。至于选哪一种比来画,可以根据纸张的大小来确定……
不仅如此,网络学习平台的涌现,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课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开展课外学习,运用这些信息技术,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前,学生可以像教师那样“备课”,借助网络的力量,搜索与之相关的资料。课后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一步地搜索与之相关信息。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后,往前可以查到已学过的从左往右数排在第几个,以及排在第几列第几行这样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往后可以查到二维的直角坐标系,甚至是三维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让学生埋下知识的种子。也有学生查到了用数对表示位置与笛卡尔有关,进行了相关搜索,让学生对数学史有了一定的了解。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相关搜索,并在班级QQ群里进行了交流讨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感悟也不尽相同,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