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度思考
2020-12-17折振琴卢东宁
折振琴,卢东宁
(1.延安大学图书馆;2.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1]明确乡风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把握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厘清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等,对强化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的有效性,加快乡风文明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一、乡风文明的内涵诠释
(一)乡风文明的本质是乡村文化中的精华
乡风是特定乡村社区内人们的观念、爱好、礼节、风俗、习惯、传统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被人们仿效、传播并流行。[2]组织文化是特定组织在学习适应外部环境和解决内部整合问题时所创造、发现或发展起来的,一种运行得很好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被用来教育新成员正确感知、思考和感觉上述问题的基本假设。[3]由此可知,从本质上讲,乡风是乡村的组织文化,即乡村文化。百度百科给文明的定义为: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这里的文明是名词,但乡风文明中的“文明”是形容词。乡风文明中的“文明”是指乡村文化中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时代价值、值得传承的精华部分,强调的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价值。可见,乡风文明的本质是乡村文化中的精华。
(二)乡风文明的主要内容
乡风文明具有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建构逻辑、延续方式和存在形式。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在历时态结构上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使其成为包容传统性、现代性、新现代性精华的新型文明形态。[4]乡风文明的核心就是人的价值观、道德水准、精神状态。[5]从广义上讲,乡风文明还应该包括由上述核心引发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及其后果。因此,乡风文明的主要内容是“五讲四美三热爱”。
依据“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内容,将乡风文明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文明。这里的政治文明不是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政治文明,而是个人层面的政治文明。个人的政治文明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爱,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具体来讲,包括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观念文明,其中,政治制度文明,一是要求农村居民应该坚决拥护党的各项制度,并全力配合其执行落地工作;二是要求农村居民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模式及其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政治观念文明要求农村居民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能够不断更新变化,保持与时俱进,如民主、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等思想观念的形成、普及和发展,以及政治参与意识的普遍增强等。政治观念文明可以为政治制度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品德文明。包括一讲一美,即讲道德和心灵美。道德是做人的重要砝码。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一个坚持道德标准的人,无论在家里、工作岗位、还是社会生活中,都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友好处人、平易近人。可见,道德文明是行为文明的根基。心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它是真、善、美的统一,包括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和智慧才能等多方面的美。这就要求农村居民在思想意识方面,凡事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解决方法,能有崇高的理想,能热爱集体等;在道德情操方面,要秉承情感、操守和格调美;在精神意志方面,要有进取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要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气节等;智慧才能方面,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知识才能、能聪明睿智的做人处世等。由此可知,品德文明不仅要求农村居民摒弃婚丧陋俗、重男轻女、攀比成风、子女不孝、封建迷信等落后的思想道德表现,而且要崇尚科学、秉持家庭伦理、具有互助意识、创业意识等。
3.行为文明。即行为美,包括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和语言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讲礼貌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讲卫生不仅对环境有帮助,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讲秩序要求农村居民增强法律观念,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国家法律、法令,以及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等,以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语言美是人际交往中言辞的美,包括交谈的内容、方式等。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以及和气、文雅、谦逊等。鉴于此,行为文明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农村居民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如不做危害国家、社会、单位和他人的事;二是农村居民公共社会行为的合理性,不负面影响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自由等;三是农村居民社会行为的至善性,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体现社会成员之间友善的基本精神。[6]
4.生态文明。即环境美,它是对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美化的要求。广义的环境美,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美,而且包括社会环境美。狭义的环境美即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具体环境场所的美。它既体现于个人家庭、学习、工作环境的布置与美化之中,又体现于社会活动环境的美化上,如公共场所的卫生、整洁、绿化,街道、村舍的布局,建筑、园林设计的美等等。从生态文明意义上讲的环境美,不仅包括具体环境场所的美,而且包括乡村自然环境的美,如青山、绿水、蓝天等。其具体要求:一是抓好卫生,尤其是公共场所的卫生。包括个人衣着、家庭、公共场所的环境和条件都符合卫生要求。如农村要做好“一管三改”工作,即管理粪便、改善饮水条件、改造厕所、改造畜禽栏圈等。二是抓整洁。要使人居环境达到整齐美观、井然有序,空气清新、卫生清净等,营造一个舒适、洁净、愉悦和优美的人居环境。三是绿色化。不仅要求农村居民践行以自然、环保、节俭、健康为主题的绿色生活方式,而且要求他们采用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的绿色生产方式。
在乡风文明的四大内容中,政治文明是底线、品德文明是保障、行为文明是基础、生态文明是标志。生态文明标志着乡风文明中的政治文明、品德文明和行为文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因为它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高层次目标,也是乡风文明一道“靓丽风景”。
(三)乡风文明的目标取向
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将政治文明、品德文明、行为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理念融入乡村居民的血脉、注入他们的灵魂、内化为他们坚定的信念,转化成他们自觉的行动,凝聚乡村振兴、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磅礴之力。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政治文明建设确保党的全面领导无遗漏、无死角,强化农村居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二是通过品德文明建设为农村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筑牢和谐社会的根基;三是通过行为文明建设,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强化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四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变得宜居宜业,强化农村居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
1.确保乡村居民政治站位的不二性。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政治文明,就是要求农村居民讲政治,使他们能胸怀全局、服从全局、维护大局、服务大局。政治文明是乡风文明的底线,也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沿着既定方向稳步前行的“压舱石”。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居民的政治文明不仅应体现“三爱”,更应该集中体现“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只有坚持乡村居民政治文明的内容“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其政治站位的不二性。否则,乡风文明建设就是搞“南辕北辙”。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农村居民的品德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7]一个人是否讲道德,能不能保持心灵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价值观,以及由此决定的价值取向。可见,乡村居民的品德文明必须依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承。[8]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乡村居民的品德中,并使其作为核心构成要素,不仅有利于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形塑乡村居民的高尚品德。
3.乡村居民行为文明的常态化。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和品德文明的外在表现。文明行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目标的基础。不仅如此,乡村居民经济行为的文明化,有利于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因此,保证乡村居民行为文明的常态化应该是乡风文明建设重点之一。
4.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绿色,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文明发展的重要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延续“好生活”的必要前提,是实现“美生活”的主旨意蕴。[9]生产方式绿色化是文明形态维度下的发展要求,是发展维度下的发展方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10]因此,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方式,也应该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难点
1.形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道德品德难。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讲到: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由于乡村存在价值观的“善行恶报”与“恶行善报”、政治参与的“角色黑箱”、乡情中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照等,使乡风文明建设面临道德焦虑难题。[11]价值观的嬗变是乡村居民道德焦虑的主要表现之一。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全体人民所践行,必须转化为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并且要将这些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内化到人格中,只有这样,才能被自觉地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转化为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如何将这些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内化到农村居民的人格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十分迫切而又难以解决的。因此,形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品德,是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
2.行为文明全覆盖难。从广义上讲,农村居民的行为文明不仅包括“三讲一爱”所体现的言谈举止文明,而且包括生活方式文明和生产方式文明。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文明,受其教育水平、成长环境、生存环境,生计模式、以及行为当时所处环境等的影响。一般来讲,受教育程度高,成长、生存以及所处环境比较文明、生计模式对自然环境依赖弱的人,他的行为表现更趋向于文明,反之则反。诸多影响行为文明的因素不仅让农村居民全面践行言谈举止文明中的“三讲一爱”难,让他们坚持文明生活方式也难,让他们坚持文明生产方式则更难。因此,保障乡村居民行为文明的全覆盖是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3.“三生融合”落实难。三生即生活、生产和生态。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三生融合”是指将生活方式文明、生产方式文明和生态文明融为一体。如前所述,生态文明是乡风文明的高层次目标,只有当政治文明、品德文明和行为文明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实现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品德文明和行为文明最终都要融入到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行为中,即表现为生活方式文明和生产方式文明,而判定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否文明的标志,就是看他们的生活方式或生产方式是否实现了“绿色化”。又因为“形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道德品德”和“行为文明全覆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两大难题。所以,落实“三生融合”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难中之难。
三、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一)政治文明建设任务艰巨
一是全面小康背景下收入差距扩大可能会动摇乡村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阶层基础。从理论上讲,全面小康不是同等程度的小康,而是有差异的小康。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乡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缺乏一定认知水平的大多数农民,可能在情感深层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从而使乡村政治文明建设可能会缺乏坚实的社会阶层基础。二是农民缺乏利益表达的制度化途径,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可能会削弱乡村政治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如果农民的利益诉求长期无法通过制度化的途径予以表达,而只能通过非制度化的途径加以解决,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将会大打折扣,政府主导的乡村政治文明建设可能会“步履维艰”。三是农村文化变迁使得乡村政治文明建设面临新挑战。一方面,农村文化变迁中,传统的宗族意识、封建迷信思想、官本位思想等有了复苏倾向;另一方面,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主体流失、客体式微、载体消减等问题。[12]同时,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先进文化一时难以繁荣。因此,乡村政治文明建设必然面临新的挑战。
(二)品德文明建设难以推进
一是“利字当头、见利忘义”蔚然成风,严重阻碍品德文明建设进程;二是“自私自利、人伦丧尽”常态化,动摇了品德文明建设的人伦基础;三是“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屡见不鲜,而且似乎是“百利一害”,恶化了品德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四是“漠视生命、危及生活”的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和惩处,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败德行为,使品德文明建设“步入歧途”。
(三)行为文明建设效果不佳
一是“利字当头”主导的价值观,使法律的威严面临挑战,农村居民行为的合法性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二是“自我中心”的行为理念,使农民原本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如脱口而出说脏话、顺手一挥扔垃圾,对农民来说,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三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处世哲学,使农民行为向善变成为一种奢求。
(四)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农业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生活条件的简陋性,以及“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经验等,使得让农民讲究卫生似乎“不近人情”;二是农村居民公德意识差、管理主体缺位、实施监督困难等,使得依靠农民维持村容“整洁”十分困难;三是长期的“我行我素”生活方式,几乎成为习惯的粗放生产方式,短期内要从根本上予以扭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综上可知,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等,部分原因还“根深蒂固”。归根结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没有很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措施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等。
四、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可见,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从政府、社会、个人层面多管齐下、多方发力、多措并举。[13]同时,考虑到乡风文明建设内容丰富、问题复杂,原因更复杂,而且十多年建设效果不佳的实情。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准施策,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鉴于此,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如下:
(一)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筑牢政治文明建设的根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一线指挥所”和“前线先锋队”。[14]也是坚守乡村政治文明底线的战斗堡垒。一是强化乡村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思想教育常态化;以图书馆、读书吧、农村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为主抓手,加强农村思想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二是夯实乡村党组织的组织基础。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和村协联建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党组织设置;创新培养选拔机制,选准配强乡村党组织的带头人和领导班子,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优化乡村党组织的队伍结构。三是创新乡村党组织的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健全、完善乡村党组织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探索以微博、播客、搜索引擎、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为重要载体的党群沟通联系新机制。[15]
(二)以文化嵌入破解品德文明建设难题
激活社会网络结构中的文化要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精华,将各种文化的精华嵌入到乡风文明建设的品德形塑过程中,促进多种文化在互嵌过程中有机耦合,在文化嵌入与融合过程中凸显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16],进而形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品德。一是充分调动群众,开展“讲身边人的故事”活动,从农民中发现品德文明的典范;二是组建品德文明典范巡讲团,深入农村,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品德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使品德文明“有范”的理念根植于民心;三是将品德文明典范的典型事件改编成故事、小品或短剧,并组建巡演团,深入农村开展巡演活动,用艺术的魅力传递品德文明力量;四是关爱品德文明典范,让品德文明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以专项资金、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等方式,给予生活困难的品德文明典范足够的关爱,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使大家崇尚典范、学习典范、争当典范。此外,还应精心发现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拓展乡风文明建设的空间。
(三)大力促进产业兴旺,奠定行为文明的物质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行为文明建设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兴旺,为行为文明奠定物质基础。一是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源整合机制,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漫灌”转变为“滴灌”,解决产业兴旺的“缺人”问题。二是创新耕地流转体制机制,实现“一户一田”,突破耕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规模的制约,解决耕地规模化利用问题,并以此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进而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以政府财政资金助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带动商业资本和农民自有资金向农业的注入,从而突破产业兴旺的“缺钱”难题。四是优化农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产出大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傻瓜”技术,为产业兴旺插上科技的“翅膀”。
(四)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破解“三生融合”难题
破解“三生融合”难题的关键是通过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让农村居民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是构建“生态改善—设施优化—品种改良”价值提升体系,有效提升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二是构建“生态+产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畅通绿水青山经济价值的实现渠道。三是构建“纵向+横向”生态补偿模式,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有效维护绿水青山的主体权益,并构建“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保护开发”的管理体系[17],为绿水青山保护者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