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技术在教师常态教研活动中的应用与思考
2020-12-17郭勤
郭 勤
(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江苏常州 213016)
教研是教师个体及团队深度发展的活动之一。唤起教师的常态教研之力,通过App技术的融合,导入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在重构教育生态,不断让自身处于一种学习、探索、思辨、实践的状态,这种状态也会感染身边人。
一、App 技术在教师常态教研活动中的应用实践
(一)UMU——随时随地的微教研[1]
我们利用App 在线互动UMU,让教师在经历“反思+分享”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大班教研组进行的一次主题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活动。教研组长提前一天在UMU里建立一个“课程”——“教师的角色”,并设置好“课程”的时间、关键词等必要信息。活动开始了,教师们进入听课班级,扫码签到、投屏显示:一共17 位人员参与了此次活动。接着,教研组长邀请每位教师打开“包宝宝”视频课程,基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为思考方向,运用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笔记”,边学边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我觉得视频中的妈妈太关注自己的宝宝了,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包宝宝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他们的视角与行为不应受到成人的限制”“爸爸在宝宝成长中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每位参与者在自己发言的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发言。接着,基于关键词分组方式,现场进行“我的游戏观察故事”实例分享,一边是每组的直播式展示,另一边是开放式的讨论组活动:“这样的角色(言行)对孩子的支持是……”和“这样的角色(言行)对孩子的不足是……”各组人员在手机里随时发表对案例的思考与看法,“黄教师看到孩子的冲突没有第一时间去制止,她退后一步的做法反而给了孩子解决矛盾的支持”。“娇娇教师支持孩子的行为有2个点,一是认可孩子的作品呈现,二是拿出新材料激发孩子去运用”……这样的发言除去了常规现场点名发言的压力,他们的表达更自由更积极了。活动最后,教研组长基于在线点赞数的支持,邀请几位在线讨论中比较有见地的教师再次发表看法……
通过这样的培训,不仅培训者轻松组织,而且开放式的教研方式也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此外,即时签到、微课学习、在线问卷、互动提问、投票统计、微信互动上墙等功能还能支持教师们随时随地在线学习。
(二)iMovie——所见所得的微课程
我们利用App视频编辑软件iMovie制作生活化微课程,用镜头说话,让观察随时随地。例如,教师制作的微课程《穿鞋》[2],针对幼儿穿鞋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左右不分、鞋带不会系等,通过日常观察,记录下幼儿遇到的困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寻找到解决的方案,从而形成微课,帮助幼儿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最实际的困难。同样,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微笑抱抱团》分析了目前幼儿晨间接待与离园接待环节中教师迷惘、家长困惑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3+1”“2 看1想”方法,阐述了晨间接待与离园接待的规范要求及教师的适宜行为,有效利用这两个环节,实现家园无缝连接,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通过鼓励教师用发现的眼光“即观察”“即生发”,将身边的事情用微课程来表达,由小现象引发真问题,在追问剖析中带来新的思考;由小策略解决难问题,在静心思考时饱含温度;由还原真实情景中整合问题,在关注细节中读懂童心……微故事来源于教师的现实生活,在找寻新角度、新发现的同时,其背后恰恰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开始——让教师和孩子在一起,在“课程”的生态中成长。
(三)微信小程序——易知易从的新常态
日益普及的微信已经成为教师生活的新常态,所包含的19大类300多种小程序为教师培训的知和行提供了易知易从的作用:容易理解容易操作。比如有即时功能的“网盘资源包”是一款搜索百度网盘的小程序,方便教师查询工作、学习和娱乐等资料;“传文识字”让人工智能来识别文字,支持语音、扫描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把图片、表格上的文字以文档的形式整理出来,还有“选词功能”能让我们只选择自己想要的部分;“讯飞快读”让教师的学习更放松,当分享公众号美文时,选择其中的“订阅号朗读”可以让平静的文章自己发声,还能选择一个喜欢的“朗读声音”娓娓道来;还有“你画我猜”“动动文字”等娱乐小程序,则为教师的头脑风暴活动增添活力。
在使用这些微信便捷简单的小程序时,我们的核心是关注人的价值,一方面为教师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开辟了新的阵地,另一方面也通过其功能多样的可能性与便捷性深入了解教师的需求,创新教育信息化的研讨模式。通过App 技术支持,唤起教师学习主导者的自主性,让他们看得更多,想得更深。
二、融合技术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在《最有可能成功》教育专题片中有这样一句话:If we teach today as we taught yesterday we rob our chil⁃dren of tomorrow.(John Dewey)(如果今天我们像过去一样教育,我们就是在剥夺孩子的明天。——杜威)由这句话引发出我们对当下融合技术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教研活动主体
教研主体也就是教师的角色特征。在新时代下,教师作为研究者,不是一个单向的个体,而是跨越班级、跨越学校,乃至跨越国家文化的群生团体。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合作者、交流者、发现者、探索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教师是一个多元化终身学习者。
(二)教研活动方向
教研的方向就是教师的坚持目标。教育是面对人的教育,其培养目标就是帮助人的生命生长。在海量信息与新技术迭出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坚持着眼于“人”的本质意义——基于孩子实际,从孩子生命生长需要出发,更加关注其素养与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工作环境的设计者、学习习惯的引导者、个性活动的创设者、思维碰撞的点火者……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单是技术的运用,更体现出教师融合性信息素养的提升。
(三)教研活动趋势
教研的趋势代表教师的思考方式。“回到原点”的思维帮助教师来解读:教育培养人的目的不在于把人培养成什么“家”,而在于是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每个人的自身潜能。也就是我们关注的个性发展与成长。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把握的核心价值是自我角色的胜任力,包括设计力、思考力和实践力。设计线下任务,设置线上课程;培养策展思维,引发换位思考;小组合作实践,分享观察发现。融合新技术背景下的学校是多元的、变化的,决定了我们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