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表征 1年级科学记录的快捷键
——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
2020-12-17浙江省江山市城东实验学校324100周梅芳
浙江省江山市城东实验学校(324100) 周梅芳
在探究性学习中,科学记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是学习交流的媒介,更事关探究结果的呈现。然而,对于1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因为识字不多、拼音不熟、书写又慢,科学记录是他们在科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块“短板”。
涂涂画画是小学生天性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尊重,而且要巧妙运用,因势利导地鼓励他们在探究中以画图的方式进行科学记录,表达猜测、描述现象、呈现结论。
1年级学生虽然对图片有天然的冲动,但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在科学记录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随时有可能被其他更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导致记录的持续性较差。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恰当的记录策略。
1 结构单一,绘图记录
在观察动植物的探究活动中,如果观察对象结构单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记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点。
如在“观察叶”的探究活动活动中,每人选择一片自己收集的叶,边观察,边绘画。叶的结构简单,学生完全能自主完成。为了更真实地记录,学生会更细心地观察植物的叶。在观察和绘画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叶由三部分组成。大部分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记录。在汇报展示阶段,绘图记录非常利于学生的交流。学生通过不同绘图记录的对比,得出“叶的形态虽然不同,但结构却很相似”的结论,教学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日本教育家鸟岛昭美先生曾提出,“无论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通过绘图记录,学生将难以用文字表达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画,不仅降低了记录的难度,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交流、汇报和总结。绘图记录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 结构复杂,粘贴记录
在观察动植物的结构过程中,如果观察对象结构复杂,教师仍墨守成规地要求学生绘图记录,只会适得其反。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改用粘贴图片的方式进行记录,则正当其时。
如在“观察鱼”的探究活动中,一位教师直接套用课堂活动记录册中的绘图记录法,则会出现尴尬的现象。因为鱼的结构相对复杂,而1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边观察边绘画的能力,即使观察良久,他们仍迟迟不敢落笔。同时,因为鱼是活动的观察对象。学生的注意力随时会发生转移,因为鱼的一个泡泡、鱼的一个转身、鱼的一次上浮,都能让他们惊呼不已,以致于完全忘记了绘画记录。时间到了,不少学生的记录单上或一纸空白或寥寥数笔。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记录任务,把记录手册中鱼的图形临摹下来。
面对结构更复杂的观察对象,教师应指导学生适时改变记录策略,转而采用“化零为整”的粘贴图片法进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细致地观察了鱼鳞、鱼鳃、鱼鳍、鱼身等结构。学生不仅观察得兴趣盎然,而且能轻易地把鱼的结构图片粘贴起来,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整个观察活动有序、高效、准确,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记录任务。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充足的时间汇报、交流,更加深入地研讨鱼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整堂课的“科学味”更浓了,思维含量更足了。粘贴记录法不仅简单,而且有趣。学生的记录难度大大降低,而记录兴趣却得到激发,记录结果也更真实。
3 结构复杂且数量较多,拍摄记录
当今社会,智能手机非常普及。在观察对象结构复杂、数量较多时,教师指导学生可以运用拍摄记录,把观察对象拍摄下来。不管观察对象多么复杂,只要轻轻一点,镜头就能全面、真实地记录观察对象乃至对象所处的环境。
如在“校园里的植物”的探究活动中,课堂活动记录册中仍采用绘图记录法。校园里的植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盘根错节。面对此情此景,1年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种绘图记录能力。因此,教师因地制宜,指导学生改用拍摄记录。学生记录的难度大大降低,不仅能记录植物的大小、植物叶的结构,还能记录植物的生长环境等。可见,拍摄记录让课堂记录更高效、更科学。
4 时间短且容量大,选图记录
如果观察对象容量很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选图记录法,让科学记录占据最少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如在“我们知道的动物”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提前把动物的表面特征、运动器官、食物和生活环境的图片呈现在记录单上,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观察动物,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后,以选图的方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动物。这个方法独辟蹊径,能绕过学生难以用语言表达观察结果的短板,1年级学生也能轻松驾驭。因为记录的结果清晰直观,更利于学生建构“动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适应生存”的科学概念。
科学离不开探究,探究离不开观察,观察离不开记录。图画表征是用简便易懂的图片、符号描述实验猜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一种记录方法。它简单、形象、直观,非常适合1年级学生的科学记录。教师应当灵活利用图画表征,引导1年级学生按下科学记录的快捷键,让科学记录成为科学学习的向导,充分发挥科学记录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催化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