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线上教学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索
2020-12-17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354400黄清辉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350025张贤金吴新建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354400) 黄清辉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350025) 张贤金 吴新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的途径与方式跟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具备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不断提升自身学科专业素养及信息素养,进而使课堂教学不断推陈出新,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上教学等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中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下,教育部门提出“停课不停学”要求后,许多一线教师开始尝试进行线上教学,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线上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提出了挑战,线上教学并不能简单地把教室里的课堂搬到网络上,更不能简单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应该通过线上教师教学方式的真正转变,高效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
1 线上教学对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挑战
从教学角度看,现代教学论把课堂教学定义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线上教学,通俗来说就是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转移到互联网上,实现所有活动的在线化,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开展线上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把线下课堂教学直接搬到线上,以站着直播或者坐着直播的方式,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关注的只是知识的传授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也很难提升。
线上教学绝对不等同于线下教学,线上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及解答习题外,更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围绕核心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运用学科知识和关键能力去建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从知识讲解走向问题的提出。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通过全面阅读、自主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深度理解知识,同时经常设计一些项目或任务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深入探究,把线上和线下学习打通,真正落实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线上教学是一种从传统的课堂面授,走向师生分离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要求教师有很高的学科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够很好地掌握线上教学的方法、途径和技术,提炼网络语言,控制课堂容量与难度,充分利用线上课堂数据对学生进行真实性的评价,这些都是线上教学对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挑战。
2 线上教学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路径
2.1 基于“小组研学与线上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要真正实现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就要开展“小组研学”,“小组研学”是线上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业水平、思维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6~8人构建研学小组,建立学习微信群,对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教师在群内对研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并组织有效的交流,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以提高“小组研学”的效率。“小组研学”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并提出假设。在研究活动中,组内的每位学生可以把学科学习存在的困惑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通过组内研学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分析、综合后,更加深刻理解知识本身及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新的学习任务,同时在学习中不断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科学习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为了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除了“小组教研”活动外,还应该结合教师的线上指导工作,即采用“小组研学+线上指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教师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在课前为学生推送与教学相关的阅读材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思维导图、自我检测习题等学习背景知识;二是教师开展线上答疑,学生在完成一个章节知识的学习后,由研学小组的组长收集小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选择一个单位时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线上答疑指导活动,鼓励学生线上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再次选择相似的素材进行强化,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研讨的方式解决问题;三是教师不断完善小组结构,教师通过观察各个小组研学的整体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根据各小组研学的进度与效果,在一个章节内容学习结束后,对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求知欲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后对小组进行重组,使班级中各小组的研学活动效果不断加以完善。
在线上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采用小组研学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加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最终达到信息沟通、知识互补、问题共解、相互提升的目的。教师利用“小组研学+线上指导”教学新模式,积极探索小组研学的新方法、新思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于“网络资源与在线平台”,实现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方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有意义有价值:一是要进行自主性和建构性的学习;二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和问题情境的学习;三是注重学科概念和原理性的学习;四是注重元认知的学习。
线上学习要实现有意义、有价值,可以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这个重要媒介。网络教育资源是指蕴含大量特定的教育信息,并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包括各类音频视频类媒体素材、题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比如学习强国、学科网、高考资源网、组卷网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也很多,比如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慕课平台、学而思平台、钉钉平台等,这些平台有的可以观看直播课堂、有的可以在线观看录播课堂。无论是采用录播方式,还是采用在线直播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都要尽可能使教学更加高效。为使线上教学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在进行线上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注意控制线上课堂容量,不要将太多的知识点进行杂糅,努力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二是注意控制线上课堂长度,做到一个知识点一个小结,努力遵循“一点一段”的原则;三是注意提炼网络语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眼球,努力遵循“有用有趣”的原则;四是注重课堂互动,关注课堂学生表现,通过随堂互动、师生连麦、学生抢答等方式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努力遵循“活力课堂”原则;五是注重发挥平台优势,学生课前对教学课件、微课、导学案等素材进行自学,课后通过回看视频及在线检测方式对知识进行二次理解,努力遵循“巩固提升”原则;六是注重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不能只是关注知识本身的讲解,要从知识讲解走向问题的提出,努力遵循“意义学习”的原则。
3 基于“学习数据分析与评价”,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学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的环境与工具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课堂的“围墙”越来越模糊,那么数据分析与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比对、详细研究、概括总结,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支持过程。
如何通过平台数据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估,并进行及时反馈,这是线上教学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可帮助教师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出精确评价。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比,难度最大的就是课堂组织管理。当前各种在线网络学习平台、云课堂都会收集学生在线学习行为的数据,如学习时长、作业完成情况、问题讨论等数据,而且数据都比较详细。无论是录播课程、还是在线直播课程,教师都应认真查看学生上课的各项数据,并根据数据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尽可能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
当然光靠这些数据不足以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度,教师要加强线上课堂检测,只有通过当堂在线限时检测,才能知道学生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程度。由于学生参与的条件参差不齐,所以在线检测的题型最好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作答,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后台生成的数据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现场点评,并立即开展同类型题目二次在线检测。此外,教师也可以布置线下作业加以巩固提升,这样非常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每节网课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利用“问卷星”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于听课过程中网络质量、听课效率、教师语速、教学创意、教学互动等方面的满意度测评,以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评价活动要贯穿网络平台的课前自学、在线学习的深度互动、课后的延伸拓展,根据评价结果对下一步教学进行调整,同时评价不应只关注客观的有唯一答案问题的得分,更应关注学生的理解水平及创造性成果。
4 线上教学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建议与反思
4.1 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被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而线上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时空局限并优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但是同样也存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开发适合的课程资源、实现课堂交互和协作学习等方面的难题。在信息化时代,只有采取线上线下双融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不管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教师都必须以执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前提,对教材的使用进行深学细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注重将课程标准的内涵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即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本课标和一本教材的融合,真正实现教学模式、课标教材双融合的目标。
4.2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融合于学科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时,部分教师还存在着融合认识偏差、信心不足、信息素养不够等问题。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建构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要做到:一是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二是加强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等方面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三是开展课题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科学高效的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可以逐步实现线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线上学习方式、教师的线上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强有力的学习工具。
4.3 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最终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进一步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建立在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下,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线上观看微课等方式进行知识识记和理解等活动,课堂教学上重点开展知识的应用、分析、创造等高阶活动,通过情境化、问题化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将知识从碎片化、断点化转变为结构化、系统化。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只是培育素养的媒介和手段,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教与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还应该注重培育学生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自我构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备更好地适应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