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开展临床诊断作用
2020-12-17李华
李 华
(烟台市莱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东 莱州 261419)
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病变类型,该疾病的形成与静脉血流迟缓、血管的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有直接关联[1]。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容易造成其下肢静脉瓣功能异常、不可逆损伤以及肺栓塞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早期确诊对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具有无创、安全、操作简单、图像清晰等优势的检查方式,在外周血管临床检查中得到了高度认可[2]。鉴于此,本文将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开展临床诊断作用展开研究分析,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于2017 年2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选取62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 例,女性患者24 例,年龄最小者43 岁,年龄最高者72 岁,平均(57.52±6.38)岁;30 例患者伴有下肢疼痛,23 例伴有下肢肿胀,9 例伴有下肢沉重;其中有22 例有手术史,有24 例有长期卧床史,有16 例有恶性肿瘤史。所选取患者均经过我院相关部门准许,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与我院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迈瑞DC-36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探头频率设置为3 ~12MHz。帮助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将其双腿向外旋,嘱咐患者放松,随后对患者的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胫前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依次进行检查;指导患者转换为俯卧体位,将其双腿伸直,随后对患者的腘静脉、小腿肌和胫后之间静脉依次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采取横断面和纵断面扫查,观察静脉管腔、管壁和血栓情况,将血栓的位置、范围、栓塞程度和血流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在检查过程中注意对患者的双侧下肢进行对比扫查,并采用局部探头加压和远端肢体挤压进行配合检查,以此加强对病变静脉的显示,提高诊断正确率。
1.3 观察指标
统计所有患者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的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结果显示,在本组的62 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得到确诊的为59 例,诊断准确率为95.16%。59 例经彩超确诊的患者中,右下肢血栓有37 例,左下肢血栓有50 例,双下肢血栓有28 例;深静脉血栓为39 例,深浅静脉血栓同存有8 例,浅静脉血栓为12 例;中心型血栓的有7 例,周围型血栓的有13 例,混合型血栓的有39例;不完全阻塞的有24 例,完全阻塞35 例;慢性或亚急性血栓的有16 例,急性血栓的有43 例。3 例漏诊患者中,2 例为髂静脉血栓,1 例为胫静脉血栓。
3 讨论
下肢静脉是较为常见的静脉阻塞性疾病,在静脉腔内出现血液异常凝结,引起血管管腔阻塞和静脉回流困难,促使患者下肢产生肿胀、疼痛等感觉,以及出现色素沉着、静脉曲张等现象[3]。下肢静脉血栓诊断的主要依据为:管腔内回声变化情况;管腔内径和管壁回声变化,探头加压试验下血管是否被完全压瘪,PW 下血流频谱的变化以及CDFI 下管腔内血流充盈状态。
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62 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的有59 例,有3 例被漏诊。研究左侧血栓患者明显比右侧血栓患者多,这是因为左髂静脉受到前髂总动脉与后骶骨的压迫,与右侧相比,其静脉回流更慢,因此左侧下肢发生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更高。在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1)检查医师必须熟悉人体下肢血管解剖结构以及走行情况;(2)检查中操作时的手法应当轻柔,按压力度过重可造成静脉无法显示,应当根据血管的不同深浅位置对探头及时调整,当二维图显示时应联合使用PW、CDFI 等功能,并且应当与患者的健侧下肢进行对比;(3)综合考虑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临床体征;(4)使用探头加压试验对是否形成血栓进行鉴别,因为存在血栓的静脉管腔不能被压瘪,如果静脉血管腔内的血流速度较为缓慢,且呈现类似血栓样回声的云雾状,采用该试验同样可进行鉴别,但需要小心新鲜血栓,不可对该类血栓加压,避免引起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等并发症。髂静脉位置较深,在软组织水肿、肥胖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下,导致该静脉获取满意的图像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髂内静脉,因此容易漏诊[4]。本研究有2 例漏诊为髂静脉血栓。当患者处于侧卧或者下肢未放松状态时,小腿细静脉不容易显示,因此,胫静脉和腓静脉血栓容易漏诊,尤其是发生单肢静脉血栓时更容易漏诊,有时在反复挤压后才能被发现。坐位或者立位有助于小腿静脉的显示。
综上所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血栓,能够清晰直观地将外周血管显现,对患者无创伤,检查安全准确、易于识别,但仍然有一定的漏诊率,超声医生必须对图像特点非常熟悉,且应灵活运用多种检查方法以减少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