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中专业文献阅读的教与学
2020-12-17王俊,赵颖
王 俊,赵 颖
(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1,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2,江苏 苏州 215123)
21 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第3 次医学改革浪潮[1,2],职业胜任力包括有效沟通、基本临床技能、应用基础科学指导治疗诊断管理和预防、终生学习、自我意识、自我保健和个人成长、问题解决、道德推理与伦理判断及医学实践能力等。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提升离不开文献的阅读,因为以学术期刊论文和研究报告等为主的文献也是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且相对于传统教材,它们能更及时地反映专业领域内的前沿动态、研究进展和趋势等,对某一具体领域或问题的描述也更为全面和细致,是医学生获取、掌握与更新基础科学知识并提高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医学生对文献中案例描述的精读、发现与解决问题过程的思考与消化过程无形中也促使他们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从而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文献阅读学习和讨论的常态化和习惯化也培养了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其今后职业胜任力的提高。然而,现阶段医学生在校期间文献的阅读量极其有限,这极大地影响了文献阅读能力的提高[3,4]。如何提高医学生文献阅读量并快速增强文献阅读能力成为了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基础医学专业课中“渗透性”开展文献阅读与学习的策略及医学生提升文献阅读学习和应用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文献阅读及实际应用能力。
1 基础医学专业课中“渗透性”开展文献阅读与学习的策略
1.1 文献阅读与学习的教学准备 随着高校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文献阅读与学习”教学模式开展的形式也呈多样化。传统讲座性课程中,老师导读、启发学生研读文献并开展课内外讨论,临床专业医学生在PBL/CBL 课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外附以特定文献的学习,以及翻转课堂中穿插与关键知识发现与应用有关的文献研读等,这些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因此,教师首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人数等确定在课程中嵌入文献学习与讨论的主题、时间、实施和评估形式等。其次,在确定主题后,授课教师要选定相关文献,文献的选定必须“少而精”,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启发和引领者,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始阶段向学生清楚地讲述文献学习的重要性及开展文献阅读学习的时间和方式,如在课程哪几个章节开展“文献阅读与学习”、文献的来源、学生需要做的工作(如PPT 汇报、分组讨论)以及教师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如条件允许,在刚入学大学生中开设“文献阅读方法训练”的专项课程将为后期各专业课程开展“文献学习与讨论”的教学模式提供重要基础,对提升学生阅读与学习能力有重要帮助[4]。
1.2 文献阅读与学习的课堂实施 “文献阅读与学习”的开展时间一般应该安排在相应的基础知识讲授之后,以便学生在获得充足的背景知识后再进行文献阅读与学习。开始阶段可由教师围绕课堂讲授内容给定相应的文献,后期为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可要求其根据教师布置的主题而自主查找相关文献。在学生自主查找文献前,教师要给学生讲授一些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如检索原理、常用数据库和网站以及检索技巧等,使学生对文献检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小班化教学在“文献阅读与学习”的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意愿和兴趣的基础上,根据事先掌握的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各项素质和能力基本相当的学习小组,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课程前期阶段文献阅读后的讨论可以首先以教师提问的形式进行。针对教学大纲和文献内容,教师应该设计适当的问题用以检查学生阅读的效果,并通过对学生回答的完善和补充来进一步的梳理和讲解相应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其掌握程度。教师通过提问还可发现学生在阅读中所存在的其它问题并加以引导,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学习能力。课程后期阶段的讨论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自由来提问,并以主持人的身份来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文献开展有效的讨论。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对文献中的科研思路、数据分析、未来研究方向及应用价值等方面开展积极的讨论。良好的学习讨论氛围将有助于调动师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大家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献的把握能力。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师生间课后的“微信与QQ”讨论也是一种辅助讨论的有效方法。
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和领域内的研究进展情况而对教学方案做相应的调整,如发现学生对这一教学形式尚不熟悉且文献阅读理解十分困难,教师可适当减少开展文献阅读与讨论的教学主题内容,依据“少而精”的原则延长“关键文献”阅读学习的时间,甚至对其开展多轮阅读讨论,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和把握能力。对于那些在讨论中所形成的开放性问题或当前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撰写小论文来进行延展性的学习探讨。此外,在课程结束时教师还可组织一个“轻松且有竞争性”文献阅读汇报竞赛,给予参与者和优胜者一定的奖励(如课程分数或一些小礼品等),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3 文献学习与讨论的考核与评价 考核和评价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估是国外医学改革的重要内容[5,6]。在“文献阅读与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对文献背景的理解及相关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拓展)阅读与自学能力、PPT 的制作和现场汇报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以及报告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评估。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应在权衡上述各方面轻重的基础上制定评估学生的方案,建议摒弃单一的教师评价体系,加入学生间的相互评估与学生的自我评估。由于教师与学生间年龄和专业知识背景积累的不同,同学间的评价往往更宽容也更容易被接受,而学生的自我评估也将促使其及时进行反思、发现自身弱点并加以改进而提高。教师应该将这些评估结果及时告知学生,并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提供相应的建议。针对特定课程,教师应根据课程中文献学习与讨论的占比,将上述考核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如20%~40%)计入课程总成绩。最后,学生成绩评定与意见的反馈过程也将敦促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继而改进教学方法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1.4 文献学习与讨论的课后延伸 目前,国内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并资助大学生的课外创新创业活动,教师也应该在文献学习与讨论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撰写和开展课外研修项目,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那些学有余力并对特定主题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后撰写综述或开展科研小项目。综述是针对特定问题已有认识和研究的总结、归纳、比较并提出自己一定见解的文章,综述的撰写可完善并加深学生对所感兴趣领域发展现状的理解和亟待解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与之相比,科研项目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个合理的未知科学问题,并通过查询相关数据或设计实验来验证和解决此问题的过程。科研项目的撰写和开展可极大地训练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并锻炼学生独立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及科学写作等能力。研究证实[7],医生职业生涯中科研兴趣的保持及职业的成功与其在医学生阶段所进行的早期科研实践与文章发表都密不可分。
2 医学生提升文献阅读学习和应用能力的策略
2.1 文献的检索与筛选 在“文献阅读与学习”教学模式下,早期通常由老师给学生提供文献清单,而后期学生则需要根据老师所给出的主题而自主查阅相关文献。因此,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首先需要学会如何有效的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文献检索现在多运用专业搜索引擎,目前最值得信赖的7 大生物医学专用医学引擎为PubMed、Ovid、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Scopus、Cochrane Library 和Google Scholar。以排名第一位的PubMed 为例,在关键词键入后该网页会提供数以百计的相关文献。如何在其中做进一步的筛选?学生首先可以在网页左侧的过滤窗口中键入更多的限定信息,如将关键词出现的位置限定在“题目或题目与摘要”部分,限定文献类型为临床试验、案例报告、图书或综述及设定发表时间来缩小范围,随后再通过浏览上述文献的题目与摘要来进一步确定该文献与学习主题的相关性。
2.2 文献阅读的方法 文献选定后并不意味着必需对文章的每一部分都精读,特别是那些综述类文献。学生可以运用“浏览、略读与精读”等不同的阅读模式以提高阅读效率:首先浏览文章的各部分标题以判断该部分与学习主题的相关性,相关性低的部分可以略读,而相关性高的部分则需要(反复)精读以获取、消化和吸收其内容及背后思路。现在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范围内科学与文学界交流的主要语言仍然是英语,所以学生需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专业英语的学习越早开始越好,初学者可使用配套专业教材的英文简写本,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要速览系列。学生平时在学习了中文教材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后就可进行英文简写本的阅读,从而慢慢提高自己的专业词汇量和阅读能力。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清除词汇障碍—语境中理解词义—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透彻理解全文,是培养精读能力的重要过程[8]。
阅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思考过程,没有思考的阅读是低效的学习,其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帮助都十分有限。在专业前瞻性科研文献的阅读中,记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行寻找答案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点来梳理与消化文献内容的过程:“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及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能得出什么可靠的结论?”等是阅读中所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联想式综合学习是完成有效阅读的前提,如疾病案例中涉及的血象分析等都需要学生清楚这些免疫细胞和分子的来源、功能及其数目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这就涉及到了免疫学与病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记笔记与做思维导图等形式对文献的内容以及其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9],这样的阅读训练可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帮助其进一步消化所学到的知识。
2.3 文献阅读后的讨论 文献阅读后的讨论既是学生自我检验对文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方法,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因此学生在此过程中需做到善说:清楚地、有条理和逻辑的介绍文献背景,实验思路、方法和过程,数据解读分析以及所得出的结论等;善听:仔细聆听别人的提问、补充与评论;善思:积极学习和思考文献中的科研思路、设计和结论的合理性及逻辑关系,同时还必须根据老师和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和评论来反思自己相关知识点及阅读能力的缺陷,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
3 总结
全新的医学改革对医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等创新性地将文献阅读渗透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并“督促和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学习能力。同时,医学生则需要在常态化文献阅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拓展自身专业知识的广度并提高其深度,继而增强自身的自学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如何快速的提升学生的文献阅读学习能力还需要广大师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的进行积累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