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数学实验激活初中数学课堂

2020-12-17许春红

初中生世界 2020年28期
关键词:圆锥图形实验教学

■许春红

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教学,将数学实验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广泛性。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这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发展极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一、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数学实验教学是数学理论知识应用的重要体现,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发挥实验的作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传递,首先就要丰富自身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为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具体说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选用课堂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圆锥的侧面积”时,教师可以采用猜想验证法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个圆锥的石膏模型以及一个纸制的、与石膏模型一样大小的圆锥侧面,课堂上,先利用石膏模型讲授圆锥的底面、侧面、母线等相关知识,然后展示纸制的圆锥侧面(不展开),要求学生用一张纸仿制一个。学生开始实验准备:有的学生会选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比如从草稿本上直接裁下来;更多的学生会选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因为手工折纸经常采用正方形的纸片;还有少量学生会选用等腰三角形的纸,因为他们感知到圆锥的形状是“尖尖的”。学生开始实验探究:把纸片一卷,就成功出现了圆锥那尖尖的顶部,但是很明显底部不平。“机智”的学生把手里的立体图形压扁,把下部不平整的部分去掉,做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其理论依据是:圆锥的主视图和左视图都是等腰三角形。但是学生撑开一看,马上发现不对:图形站不直了,老师做的能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于是,又开始新一轮探究。部分学生通过多次微调,稍有进步。此时教师可引导这部分学生,用胶带固定纸制模型,然后沿一条母线剪开,展开得到一个平面图形,通过观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并把这一发现展示给其他学生。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每名学生做两个全等的扇形(扇形的半径和圆心角自定义),将一个扇形的两条半径重合,用胶带固定,这样做成的一个立体图形,就是一个圆锥。然后学生成功得到结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接下来,学生利用做的圆锥,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这些圆锥高矮胖瘦各不同?是和不同的扇形有关吗?学生便可以利用另一个扇形探究圆锥中的相关计算公式。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每一步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做”“理论依据是什么”“得出猜想后要进行验证”等一系列科学的实验方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进行“等边三角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手工折纸法,将数学实验操作融入折纸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对折,逐一说明其中的中线、垂线等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准备一张等边三角形的纸,要求学生折出中线和垂线等。这样的实验教学既可以充实学生的认知,又可以使枯燥的内容讲授转变为生动的手工课,可谓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故事教学法、课外拓展法等多种课堂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创设多样教学情境

数学实验教学开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教材内容的有效传递,因此,初中教师要想使数学实验更好地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紧贴教材内容,创设多样的数学实验教学情境也不容忽视。

例如,在进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行程问题)”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建模,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实验:请两名学生分别站在教室内通道的两头,用不同的行进速度,演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而停”的情境,教师负责发令和计时。根据实验,学生能够很快分析得出:两人所用时间相同,速度不同,所走路程不同;甲与乙所走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接下来,实验升级:教师要求学生想一个方法,替代刚才两名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思考后交流:用两个文具用品代替两个人,在桌面上“走”;利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各用一个手指头,代替两个人,在空中“走”……教师引导:都很好,但是这些实验有个缺点,走过不留痕。学生马上想道:用笔尖在纸上“走”。于是,成功建模: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数量关系。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不妨再做另一个实验,研究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再让学生经历一次“实验→抽象→建模”的过程。

再如,在教授“频率与概率”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带进教室一个透明箱子,箱子中放有30 个除颜色不同外其他都相同的乒乓球,其中红色的有12 个,黄色的有14个,黑色的有4 个。抽中红色乒乓球加2 分,抽中黄色乒乓球加1 分,抽中黑色乒乓球淘汰。请学生计算出抽到红球、黄球和被淘汰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因为有了这样的数学实验教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积极,也更能理解掌握,这不仅有利于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三、运用小组合作探究

切实运用互动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强化数学实验的教学作用,也是将数学实验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学生个人对数学实验的操作与掌握能力毕竟有限,互动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这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

例如,在进行“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教学时,我们经常会设计这样的题:用若干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搭建成一个几何体,其三视图已知,问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实验:提前准备好同类型的3 道习题,让学生准备好学具盒(里面有若干小正方体),实验开始前分组。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1:几人一个小组比较合适?结论是3 个学生为一组,每个学生只关注一个视图,合作搭建几何体比较合适。探究问题2:3 人小组中,谁动手搭建比较合适?这个问题暂时没有很好的结论。于是,教师要求各小组中的3人轮换,因为一共有3 题,每一题由其中一名学生负责搭建,另外两名学生辅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很快就成功地搭建出了几何体,而且很好地回答了探究问题2:由负责俯视图的学生动手搭建,能更快地成功。依据是:要成功地“建造房子”,必定先从“打好地基”开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对照,寻找差异,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操作、改正和调整,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清晰和透彻,这对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很重要。

四、利用先进多媒体技术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普遍认为数学知识难以理解,不好学。目前,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并且较多地被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利于教师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同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做数学实验,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初中数学中的动点问题是很多学生心中“永远的痛”,为了帮助学生“化动为静,动中取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做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课前利用几何画板,做好准备,课堂上就可以演示给学生看:哪些图形是不变的,哪些图形在做什么样的运动。学生很容易找到不变的量和改变的量。当图形运动到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时,教师又可以利用软件将图形暂停不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图形的运动过程中,学生还能体会到,为什么要分类讨论以及怎样分类讨论。

再如,在进行“正数与负数”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搜集生活中与正数、负数相关的例子,诸如气温中零上和零下的表示方法等,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态图片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节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原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化繁为简,切实提高数学实验教学的效率。数学实验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裨益。若初中数学教师因地制宜,合理运用,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必将更加高效、顺畅。

猜你喜欢

圆锥图形实验教学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分图形
找图形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