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多样化,让作文“靓”起来
2020-12-17■徐青
■徐 青
节奏的本初意义是指乐音以不同的速度、长度和强度运行的现象。随着适用范围的扩大,节奏渐渐演变成一种形容事物运行轻重、缓急、行止交替的泛化概念,延伸至音乐、美术、建筑、文学等领域。
很多初中生在习作时,习惯平铺直叙,叙事节奏单一,这样的文章读来很容易让人觉得索然无味。那么怎样才能让文章变得有滋有味呢?笔者认为,叙事节奏多样化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一、篇幅上做到详略得当
其实,改变叙事节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篇幅上做到详略得当。详略的安排是否得当,决定了文章中心是否突出。
材料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笔者先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为儿子做了哪几件事,然后引导他们从叙事篇幅上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父亲买橘”这件事是详写。笔者因势利导:“这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的回答有“父亲的衣着简朴”“父亲走路蹒跚的姿势”“父亲爬月台的不易”等。笔者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些内容?”学生在讨论中悟出:“作者详写‘父亲买橘’这件事,是为了表现父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他对父亲的百般思念。这也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统观全文,感受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详略得当,并给出具体的写作建议:明确写作目的;详写最能体现写作目的的情节;抓住细节丰富的内容。
二、情节上做到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因为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所以作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想看到什么。通常,波澜起伏的情节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材料二: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献娘亲。(相传,这是一位老奶奶做寿时,他的子孙请来纪晓岚为她题的诗。)
笔者首先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接着让学生想象纪晓岚每写下一句诗后,在场观众的反应。随后,笔者告诉学生:“第一句诗其实与《背影》中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了悬念法。第三句诗纪晓岚在故弄玄虚,故意制造一个误会,用的是误会法。在大家都异常惊怒时,他写出‘偷得蟠桃献娘亲’,让大家不禁拍手叫好,用的是情节突转法。”
这首祝寿诗通篇只有28 个字,但是跌宕生姿,情节起起伏伏,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牵动着他们的情感,带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在此教学基础上,笔者教授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如通过制造一些悬念、误会、巧合、突转等,让文章的情节更加吸引人。当然,笔者也提醒学生,设计的情节要符合逻辑,不能破绽百出,否则反而破坏了故事的真实性。
三、气势上做到张弛有度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所谓“张”,就是用快速流动的笔法,描写扣人心弦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弛”,就是用平缓的笔调描述轻松、平静的内容。许多驰名中外的名著,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短篇精作,都能够时而在读者的内心掀起惊天巨浪,时而又让他们的内心波平浪静,始终成功地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作者善于安排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使得紧张、激烈的部分和轻松、平静的部分有机结合,做到了有张有弛,收放自如。
材料三:片段一——《荷花淀》中开头1-2两段;片段二——《荷花淀》中59-61段。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概括两个片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说一说这两个片段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氛围。学生能够回答出“片段一描写的是水乡人们安逸的生活场景以及恬静美好的风景,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片段二描写的却是发生在水面上的一场激烈的游击战,笼罩着紧张、恐怖的气氛”。接着,笔者进行总结:“片段一与片段二一弛一张,让读者的情绪也交替着变化。读者能够获得更为舒畅的阅读体验。”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张弛有度的重要性,笔者用电影来类比文章。笔者让学生回忆并谈谈对曾经看过的那些节奏缓慢、情节冗长拖沓的电影,以及节奏紧张刺激、使人喘不过气的电影的看法。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发现,节奏过于缓慢与过快的电影,都会让观众产生厌倦感,由此得出“写文章也要注意张弛有度”的结论。
接着,笔者为学生具体讲解“如何使文章张弛有度”,即要拉开“张”与“弛”之间的差距,让二者形成强烈反差,互相对照映衬。如《荷花淀》这篇文章,作者似乎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绢本,出现在卷端的是一幕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水乡景象。而随着绢本的继续展开,出现了紧张的战斗场面,与文章开头描写的美好景象形成巨大反差,给读者的心理也带来了强烈冲击。“铙吹之后,接之以洞箫清啭,山摇地撼之后,忽又柳丝花朵”,读者喜欢的正是这样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