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实现返校复学后的“地空”对接

2020-12-17周宗华

中小学校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复学教研疫情

□周宗华

随着疫情防控持续向好,中小学返校复学分学段、分年级逐步进行。但本学期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学生的学习任务又必须完成,尤其是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为紧张,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高效衔接,全面分析线上教学对教育的长远影响,将成为校长和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综合分析前一段时间线上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返校复学后学校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对接工作。

一、做好防疫保稳定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复学,成为当前全国的主要工作。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生态是确保复学的前提,学校就是要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复学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认真细致地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是保稳定的关键。防疫工作抓不好,出一点问题都不是小事,可能会导致复学工作不能继续。学校教师、学生人数多,高度聚集,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千万个家庭,交通工具复杂,社会触及面广,预防难度大。因此,在当前疫情环境下,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其次,要做好师生的心理稳定工作。长期的居家隔离,学生处于相对孤独状态,缺乏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也缺乏运动释放,同时几乎不间断地处于父母的监护下学习和生活,还要完成老师网络监督下的空中学习,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或逆反情绪。返校复课后,学生又面临着疫情防控和抓紧学习的双重压力,容易产生懈怠、逃避、烦躁等情绪,难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可能会自发地将巨大的压力通过各种方式释放。所以,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心理指导课、科学防疫课、情绪调节活动、合理的音乐课、适度的体育课,以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轻松交流,逐渐消除心理障碍。在这段时间内,老师对学生要多引导、多鼓励、多包容,少指责、少批评、少惩戒,要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恢复良好习惯,帮助他们重新适应学校环境,快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老师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克服松散懈怠和急躁冒进的行为,对返校复学后学生出现的落差,不可急躁,更不能采取过激措施,要耐心细致地加以教育与启发。再次,一定要引导好家长。疫情期间,居家时间长,父母与孩子从早到晚在一起,担负着监护人和临时教师的双重角色,既要保障生活,又要监督学习,亲子之间难免出现情绪对抗。返校复学后,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超出以往,面对各种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容易急躁、上火,激化亲子矛盾,从而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状态,甚至会诱发家校矛盾。可见,线上线下教学衔接不仅是时空衔接、课程衔接和知识衔接,更是育人衔接、心理衔接和家校衔接。老师、学生、家长都要调整好身心状态,相向而行,努力做到同频共振。

二、摸清底细抓巩固

线上教学克服了空间局限,使学生在家依然能够接受学校教育,不中断学习,但也存在诸多局限。如缺乏充分的师生互动,课堂比较枯燥,学生易疲劳,学习效率不够高,教师答疑解惑不及时,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等情况。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是一知半解,教育质量难以监测,效果不能及时反馈,知识点难以面面俱到等。这些问题在返校复学后,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有些老师认为应该把教学内容重新上一遍,这肯定不合适,时间也不允许;若视而不见,任其存在也不行。学生到底学得怎样?老师应摸清底细,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实况,做到对症下药。学校也可以在学生返校复学伊始,查阅学生的学习笔记,看学习笔记是否体系完整、内容翔实、重难点突出。在此基础上,准确评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返校复学后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到两周时间对空中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已经公布但尚未返校复课的年级,可以提前一到两周时间停止线上新课,改为线上巩固复习,提前为学生入校学习做好衔接。

三、查漏补缺抓辅导

返校复学后,老师根据摸底情况,就共性问题进行巩固外,还要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科老师都应该建立学生档案,针对知识掌握情况,关注个体学习差异,将学生相对分层归类,为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做到有效辅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前期空中课堂线上教学的经验,在返校复学后对学生继续进行线上辅导,甚至是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这样,老师一手利用校内课后教学辅导,一手利用线上教学服务平台,让学生共同成长,虽然老师辛苦,但是对学生来说,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也可以通过学习互助小组,制定个性化方案,既打牢学困生基础,也让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做好查漏补缺,夯实学习基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较少出现学习障碍,学校的教学才会更加顺畅。

四、把握节奏抓质量

学生返校复学后,时间已经是4、5 月份了,暑假天气太热,延迟放假时间也不会太长。所以,本学期教学时间紧张,教师一定要把前期线上教学与学生返校复学后的教学工作进行统一考虑,综合分析,做到理清侧重,把握节奏,既不能忽视线上教学的成果,盲目重复已经学过的内容;也不能不顾线上学习实际效果,盲目追赶教学进度。教师教学既不能以调试心理状态为理由导致过松过散现象,也不能因教学任务重而过紧过急。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握教育规律,全面把握校情、班情、学情,科学规划教学进度,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五、重视教研抓效率

学校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课时内,做到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做好教研工作,牢牢把握好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一是要在教师集体备课上下功夫。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水平,特别是一些小规模薄弱学校更需要。在区域层面,应该加大校际联合备课,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校际联合备课常态化。二是每位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每位老师应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校情、班情、学情进行深入研究,制定适合学情的教案。三是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一个好老师,往往在课堂上能够满怀激情地讲学,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做到师生积极互动,教学深入浅出。教师教得生动,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四是要在作业的研发上下功夫。学生的时间宝贵,尤其是毕业班的时间更宝贵,可谓是争分夺秒。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题目的代表性和综合性,不可让学生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重复练习上。老师应该珍惜学生的时间,在布置作业时做到精选、精练、精批、精析,最好是研发高水平的试题。五是要在个性化辅导上下功夫。现在都是均衡分班,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是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常规教学中,为顾及后进生,老师们总是采取重复讲解、反复练习的方式,但是现在时间紧,教师不能因循守旧,更要注重因材施教。

六、转变观念抓改革

因疫情防控采取的线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教师的观念。比如教学公平问题,是否面向全体;比如学生主体性问题,线上教学中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从线上教学被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自觉地进行教育观念转变。

一是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疫情之前,虽然教育部门大力推广信息化教学,但是有些老师对新的网络教学、网上辅导、微课、直播课等技术和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现在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师要适应“教育+互联网”发展的需要,把常规教学和线上教学紧密结合。而线上教学作为常规教学的有益补充,要使这种教学方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前提是教师要更加重视情境教学,精准分析学情,更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二是教师要更新教研手段。教科研工作是提升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教研更多的是老师们集体在一起研讨,规模大的学校教师多,教研氛围浓,教师成长就快,教学质量也就好些。规模小的学校,教师人数少,有的学科就一个教师,教研氛围差些,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也制约了区域范围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要优质均衡发展,信息技术必须要广泛应用。要打破校际隔断,积极推进区域联合教研,线上教研与线下教研相结合,自主创建教研与网络资源共享相结合,做到优质资源平台共建共享。

三是教师要创新沟通方式。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较多的是教师家访、打电话和家长到校,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方式,这些沟通方式受到时间、地点甚至工作原因的制约。现在学校可以借助网络视频会议系统、QQ 群、微信群等,实现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视频交流,也可以召开线上家长会,原来生硬的语言逐渐被“笑脸”“点赞”等表情包所替代,交流更加风趣生动,让师生交流、家校交流变得更加和谐。

四是教师要转变学生培养方式。传统教学中以讲授式教学为主,重点在教学内容的掌握上。随着网络学习资源的丰富,学生学习机会、学习途径日益多元化,教师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接触信息时代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猜你喜欢

复学教研疫情
战疫情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探讨退役复学大学生生活与就业再适应问题的解决路径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开心复学
全面复学后疫情防控工作如何做
严把“四关”唱复学大戏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