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桨,让语言文字学习真实发生
——以《猫》《炕和猫》的阅读教学为例

2020-12-17顾小莉

初中生世界 2020年36期
关键词:表现力语言文字小猫

■顾小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的本真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诚然,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重要的途径。《猫》是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的名篇之一,《炕和猫》是语文拓展读本中的一篇小品文。笔者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教学,尝试“1+1”甚至“1+x”教学模式,打通课内和课外阅读,在丰富学生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式,触摸文字内涵,让语言文字学习在课堂上得以真实发生。

一、在细致描写中学语言表现力

《猫》《炕和猫》这两篇文章都在4000 字左右,预习时,学生可以选择“默读”的方式进行。有效默读就是阅读主体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潜心与文体对话,省时高效地搜集信息、提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读书方式,区分、辨别两篇文章中写到的四只猫:“ 猫一: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猫二:浑身黄色的小猫。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猫三: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 猫四:它真的像智慧的老人,长了两撇胡须,永远皱着眉头。握住它又软又小的一对巴掌。(它的鼻子)圆圆的、直直的,还有一层细细的茸毛,摸一摸有一种美妙的手感。”通过有效默读,将四只猫的外貌进行比较之后,学生快速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准确找到四只猫的差别。这得益于作者准确的用语和生动的修辞,体现了作者用语的魅力。

二、在情感抒发中学语言表现力

在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后,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朗读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语言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内驱力。

1.自由朗读——圈画批注,动笔反思。

这种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书之时,必须执笔,用批注的方式圈画表达情感的句子,甚至把朗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比如,学生找出了这些句子:“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但大家都不喜欢它。”“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这些句子来揣摩作者的情感。这里可以采用“指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从读中悟。

2.指名朗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指名朗读的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并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学生将上文几个含有“不”的句子放在一起朗读时,反复品味,很快体会出“我”对猫三的不喜欢、嫌弃。但是,这样的“不喜欢”并不是作者对猫三的情感终点,教师顺势追问:“这只若有若无的猫三,若有一天它亡失了,按理说,应该不会影响任何人,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实际上是不是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有学生根据提问,找出了猫三亡失后“我”的心情:“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这里,教师可以采用“评读”的方法,带领学生感受“我”冤枉了小猫之后良心受到的谴责。

3.评读——且读且评,评导结合。

所谓“评读”,就是边阅读边评议。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悟,然后进行自评或者他评。在学生读完上文所述段落后,教师询问其他学生的意见:他(她)读得怎么样?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如果其他学生说他(她)情感表达不够到位,就再给那名学生一次机会,直到他(她)有意识地对“真的”“都是针”“十分”这样的词语进行重读,音调处理上也比其他语句读得高一些,能从这段话中读出悲伤、懊悔、自责的情感为止。这样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朗读进行反思,在评中领悟文本,使学生在评读中完成语言文字的学习。

对第三只猫的冤枉,因为“芙蓉鸟”这件事,这一段是极为精彩的,所有的人都将矛头指向了本就不讨喜的小猫。这里有张妈、“我”、妻这几个形象。教师让学生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入文本,形象贴切地把文本的内容呈现出来。

4.分角色朗读——感受内心,增加体验。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18—23 节,将听者带入了“我”、妻、张妈三个角色中。“我”的气愤、妻的质问、张妈的有口难辩,都归结在这只“偷吃”了芙蓉鸟的猫身上。这样充沛的情感,对朗读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也只有基于文字,才能体会出这样的情感。其中有一句是:“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学生在朗读这一段的时候,通过“一定”这个词语很好地读出了“我”语气中的毋庸置疑,不容反驳,而且这句话的提示语是“叫”,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叫一叫、喊一喊,叫喊出“我”发现猫三“偷吃”了芙蓉鸟后发狂的愤怒。还有一句是:“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这里的语气以反问为主,起到了强调作用,甚至“?!”这一特殊标点符号的运用,也表现了妻的责怪。

三、在理性哲思中学语言表现力

一篇文章,写作的根本目的是表达情感或想法。笔者在最后的环节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联系实际说说两篇看似写猫的文章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纷繁、热闹的朗读形式在此刻得到了归结,但这并不代表要脱离文本,而是向语言文字的更深处漫溯,用思维的理性将语言文字沉淀。这两篇文章的语言表现力不仅体现在作者细致的描写、感情的抒发中,而且体现在理性哲思中。

以上课例教学,以读为”桨“,让“琅琅书声”真正回归语文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多与语言文字亲近的机会,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表现力语言文字小猫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方式探究
王承英:甘当中国语言文字的“保护神”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