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与食用菌景观设计探析*
2020-12-17王鹏辉
王鹏辉
(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广义上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种现象较难实现,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增大,自然资源会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但狭义上来说,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固然使社会文明进步,但建筑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在景观设计发展过程中,食用菌景观设计可以很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也可以最大化地保护自然资源,让生态环境真正与人类共存。很显然建筑规划生态环境与食用菌景观设计的结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性课题,更需要从多元、多视角的层面上深度剖析。
1 建筑规划的基本方式
强调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当前社会发展所形成的有效共识,尤其是针对城市发展而言,能够制约其有效发展的最直接条件就是土地资源。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在平面空间环境中展现出立体化的效果,其根本环节就在于建筑如何进行科学的配比,而对食用菌景观设计而言,食用菌与景观相互结合,是其设计立体空间的充分展现。
盲目地强调空间环境的利用,或许在社会资源的初期开发阶段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在这个空间环境中,共同追求的目标是让社会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但是当社会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尤其是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遇到主要资源的量化性限制而完全陷入到“瓶颈状态”之后,如何让社会资源的利用价值实现最大化显然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矛盾点,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已经逐步地转化为重要的突破方向。
细化到建筑规划上来,土地资源显然是直接影响建筑规划效果的最核心因素,在土地资源严重受限时,经济价值显然已经不再是建筑规划设计需要首先凸显的一个方向,社会价值与规划效应则成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基于此,当越来越多的建筑规划设计融合了生态环境设计理念之后,个性化建筑甚至是所谓的“绿色建筑”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很多已经通过实践得到了有效验证,如与食用菌文化结合形成的食用菌“菇房”,充分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理念的结合。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不过能形成这种有效的突破,对于传统建筑规划设计而言显然已经是一种明显的发展与进步[1]。
2 建筑规划生态环境的升级
当空间环境的综合利用成为建筑规划设计主旋律时,与建筑规划设计是完全对立面的生态规划设计因素就需要融入到建筑规划设计中,而建筑规划生态设计则顺理成章地成为建筑规划的主流思想。
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一部分设计人员把“生态”理念融入建筑规划设计中,但有时仅将其视为一种“噱头”进行炒作,其具体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中并未真正地将生态及生态平衡视为建筑规划的主要内容。但是,很多设计师的建筑规划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在整个建筑规划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在综合性利用过程中最大化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规划全新思路。
设计,是一种空间效应的展现,建筑规划生态设计中所消耗的资源不能仅靠空间来进行补充时,必须要确保其所产生的效应能接近或大于建筑规划的原始设计状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建筑空间效应与生态空间效应的氛围必须得到使用者的高度认同,那么才能断定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方案是成功的,否则依旧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而这种浪费在建筑规划设计,尤其是商品房规划设计中已经绝非个案,其不利的苗头必须要及时遏制,否则势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从而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速度、水平与整体质量[2]。因此,建筑规划生态理念的体现很大程度反映了其建筑价值。
3 食用菌建筑景观设计的原则
与其他绿植、花卉等生态资源相比,食用菌有较强的适应性,将其视为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或许对很多从事传统建筑规划设计的设计师而言是新鲜事物,但通过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显示,食用菌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生态环境的营造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而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效果,与食用菌景观设计的优势条件密不可分。
1)食用菌景观设计的可移动性较强。对建筑规划设计这种原本讲求空间有效利用原则的设计方案来说,很多设计在建筑主体工程完工后就很难移动,这样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使用者对于生态环境的改造。
尤其是在商业建筑中,主体建筑的变化有可能带来生态基本环境的改变,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改造,则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建筑效果。而食用菌景观则完全不同,其尺寸相对较小,且基本是利用人工栽培的方式完成,可移动性与可塑性的优势使其不会受到大部分环境因素限制[1]。
2)食用菌景观的基础成本投入较低。分析当下的所有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方案可知[2],其用于生态环境营造、平衡的成本支出已直接成为建筑成本的重要部分,而且在建筑投入正式使用后,还需要一笔庞大的生态环境维护成本。
而反观食用菌景观设计,虽然也存在成本问题,但其成本支出明显低于传统的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方案。以环境绿化水资源循环系统为例[3],虽然可将其视为建筑配套设施的一类,但其正式投入使用后,其所消耗的水资源以及电力、人工资源,基本要达到每平方米每月300元~350元,以0.3容积率10 000 m2的使用面积建筑而言,单此一项每月所需要增加的支出就接近2万元,还不包括对绿植和花卉的选种、更换的资金,累积资金年支出接近40万元。
而栽培食用菌景观则完全不同,因为其仅用培养基来提供养分,完全不需要水循环系统,只需要结合食用菌的生长周期来更换菌包即可。以同等面积的生态环境分析,食用菌菌包的成本消耗基本可以控制在5万元,每年因为更换菌包所产生的支出也不会超过10万元,即便是其中选用珍稀名贵的食用菌,其年支出也完全可以控制在15万以内[4],加上一些人工以及不可预见性支出,其比传统生态环境的营造支出会节省最少50%。
4 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中食用菌景观的实用效果分析
考虑到人们在潜意识中已经习惯了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要通过绿植花卉来营造,因此在食用菌景观的主体的融入中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绝对不可以采取一蹴而就的态度武断地增加或改变相关的基础设施,让使用者在一种较为自然地环境下接受生态环境设计的改变,不至于产生突兀的感觉[5],而是在食用菌景观设计中给人赢造创新新奇的主体感受。
若客观条件具备,可以在不同区块或是一定范围内开展阶段性的试验规划,当使用者能接受这种生态环境的基本设计方案后再将其纳入建筑规划的整体设计中,其组成的建筑效果就明显的多。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很多景观方案之所以在正式投入使用后利用率偏低,并非是因为其建成后未按照规划设计人员的基本设计思路发展,而是建筑设计人员的整体设计思路过于抽象,使用者很难从大众化的视角上对其设计理念予以认同。而食用菌景观则主题鲜明,所有的食用菌景观无论是存在一定夸张效应的“硬件营造”,还是完全利用食用菌菌株的不同色彩和形状的景观设计营造,均能给使用者传达一种极为明确的视觉效果,景观设计新奇,营造主题明确,只要能简单理解其基本设计理念,就可以让游客融入其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其综合利用率,扩大其规范范围[6]。
在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时,景观设计师将项目所涉及到的新生态元素进行植入或者利用,已经充分考量了其对生态的影响[7]。基本上是完全建立在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同时还做到了局部的生态恢复以及保护,所用到的设计材料也采取当地较为充沛的原材料,甚至有很多食用菌建筑规划设计在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园区中进行,这显然就可以在园区运作方面得到了资金可持续补给。而反观国内的很多所谓的“生态景观”之所以被业内人士诟病,其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炒作,根本未考虑生态环境设计与规划完成之后的综合利用效果,在现代化科学的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方案应用中是绝不可取的。从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这种取巧的心态必须遏制,这样才能让建筑规划生态设计朝更趋向利好的方向发展[8]。
5 结论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已经发展成为当下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共识,而对于从事建筑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员来说,这是一种挑战,但是也是一种机遇。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种理念上的转变,在生态环境的设计中引入一些全新的模式,显然是对城市发展绝佳的助力方式。而无论是从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上,还是从土地资源的空间综合体效应来看,食用菌景观设计的融入为建筑规划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变革优势绝非单纯地表现在资金利用以及成本支出上,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与思想的契合,这或许会成为现阶段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向未来发展过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