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下的校园足球共生共育模式
2020-12-17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曹 建
2015年3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提出:“发挥足球育人功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增强家长、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让更多青少年学生热爱足球、享受足球,使参与足球运动成为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截至2019年12月20日,全国认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059所,设立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38个,遴选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60个,布局建设“满天星”训练营80个,招收高水平足球队高校181所。特色学校的数量发展已经超过了方案要求,但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校为“挂牌”而申报,校园足球活动或流于形成,或局限于校队十几人,未能真正实现足球育人的目的。基于实践,本文就如何切实地激活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充分挖掘校园足球的育人内涵,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基进行初步探讨,从生生、亲子(家校)、师生共生共育的三个层面上探究足球育人模式,希望对落实校园足球育人提供些许思路。
一、合作共生的生生关系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种独特而主要的方式。儿童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是社会化的预演,儿童在相互的交往中生成并实践其不断内化的独立人格与道德品质。教师要利用好各种校园足球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共生的关系中体验团结、竞争、成功、失败,让他们在喜悦与悲伤,在欢笑与泪水中感悟、成长。
1.班级足球课堂。班级的足球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足球技、战术的基本阵地。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活动为载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足球技能,在探究中学会运用战术。课堂教学要避免单人学习。所有的技术教学都可设计成2人或多人的配合、对抗练习,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与对抗中,明白足球不是一个人的游戏,是团队相互配合的运动。
2.课后足球游戏。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儿童会自发地形成分工。课后的足球游戏是属于儿童自己的秘密花园,是他们自由放飞的时间,是释放个性的乐园。这里没有老师、家长等成年人的参与,谁是发号施令者、谁是出谋划策者、谁是摇旗呐喊者,一切都会在争辩与妥协中自发产生。教师应当重视儿童的课后游戏。课堂是学习,而游戏才是他们内化后的实践,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教育的意义在游戏中得以体现。教师此时不是参与者,也不是设计者,而要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以儿童的立场思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给予引导,做学生“隐形的翅膀”。
3.班队足球训练。于学生而言,班队足球训练就意味着选拔,选拔就是竞争。你上,我上,还是他上?同伴转眼间变为对手。如何看待同伴间的竞争,如何对待竞争者、胜出者与落选者之间的关系,落选者的心理调节,这些都是教育的契机,把握住这些关键点就是把握住了校园足球的育人点,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落在这些细微处。
4.年级足球联赛。年级联赛是校园足球的重头戏,是检验班级足球水平的竞技场,也是展示班级风貌的大舞台。怎样的比赛目的和参赛心态,如何看待胜负、看待对手、看待观众、看待误判、看待同伴的失误,如何观看比赛,如何面对压力,这些考验的都是冲突条件下的生生关系,还有赛场上队友间的关系、对手间的关系、替补与主力的关系、啦啦队与队员的关系。这些生生关系折射出的人性、道德或让人感动得泪目,或让人不忍得揪心。面对同伴的失误有鼓励者,也会有埋怨者;面对对手的胜利有豁达者、有愤愤者;面对对手的失败有拥抱者,也有嘲讽者;面对裁判的误判有理解者,也有指责者;同样观赛有加油者,也有喝倒彩者。儿童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张白纸。赛场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名利场。这里有太多的教育点:团结、合作、拼搏、进取、尊重、自信、责任、友谊、规则、挫折、误解、胜利、失败。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抓住,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能抓好,胜过一万句的说教。校园足球活动、比赛中的生生关系无论是合作者,还是竞争者,归根结底都是相互成就的共生者。
二、家校共育的亲子关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是儿童“最重要的他人”。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和经验,更多的是耳濡目染下父母的言传身教。儿童处于对父母最依赖的时期,父母的陪伴、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足球活动中来,邀请家长成为班级志愿者,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实现家校共育。
1.家长志愿者课堂。家长走进课堂是对正常足球课堂教学之外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主动邀请具有足球特长的家长参与班级足球的教学、训练,邀请具有舞蹈技能的家长参与足球啦啦操的设计、编排,懂球的家长可以讲解足球的历史、典故、赛事,讲述球星的励志故事,这些都是亲子共育的有效途径。
2.联赛家长志愿者。年级的联赛可让家长作为教练、后援团参与到班级比赛中来,指导比赛、为子女加油、拍摄比赛画面。孩子在家长的加油声中能感受到旁人无法给予的安全感,家长会发觉从不曾见过的孩子在跌倒中爬起的顽强,这些场景换个环境也许就无法显现,孩子与家长在特定的情境下相互都看到了不曾发觉的一面,会让亲子间的关系更加的紧密、融洽。
3.亲子足球活动。班级内、班级间开展的足球小比赛、小游戏都是促进亲子关系润滑剂。良好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同学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校园足球育人不能有家庭的缺位,让父母参与其中,不但能提高家长对校园足球运动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也是对校园足球育人力量的有益补充。
三、和爱共生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关系与其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不如说是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学生的成长成就教师的追求,教师的成长得益于学生的进步,水乳交融,和谐共生。校园足球的活动过程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还是引导者和教育者。教师对校园足球活动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凝聚力;教师对待比赛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和家长的参赛认知,教师对待胜利与失败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为校园足球的价值追求,开启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教师要有全程育人的角色自觉,在校园足球的各个活动中,精准把握教育的契机,有的放矢,做好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1.班级足球精神的引领。教师要深谙足球精神的内涵,挖掘足球育人的精髓,让学生学会在规则中比赛、在友谊下竞争、在尊重中对抗、在不屈中前行,做好学生精神的引领者。“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足球精神即是“匹夫之志”,须臾不可离也。中国足球之所以每况愈下,或许有各种原因,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足球精神的缺失。
2.班级足球文化的建设。班级足球文化是足球氛围、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足球精神的文本载体。学生身边的事情、比赛中的感人瞬间、啦啦队的花絮故事、家长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等等都是足球文化建设的生动题材;班级足球队徽的设计、队旗的制作、战斗口号的遴选等都是班级足球文化的路径体现。“生活即教育”,这是儿童本位的生活,是最鲜活的教育资源。
3.班级足球活动的管理。教师要做好班级足球活动的管理者。足球课堂、课后足球游戏、亲子足球活动、班级球队训练和比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教师应基于儿童本位,从儿童的立场考量和设计活动,让足球成为儿童自己的游戏,让比赛成为儿童的比赛,让育人成为校园足球活动的根本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拔节。
儿童立场下的校园足球应成为基于儿童主体地位下的,理智与情感身心俱融其中的生活场景。回归教育的原点,激活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生生、亲子、师生三个层面彼此交融,在校园足球的浸润中实现共育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