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取舍 巧妙整合 高效呈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2020-12-17浙江省义乌市东河小学方志峥
浙江省义乌市东河小学 方志峥
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由于孩子们的生活并不一致,加上地域差异,教材的有些内容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我们的课鲜活起来,增强课程的生命力,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一、超越教材,使课堂灵动起来
教材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等共同开发和制定的基本的教和学的材料,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走出来,把教材当作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灵动起来。
1.改变教材内容,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由于地理和城乡差异,教科书的部分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按教材教,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会有点茫然,一知半解。因此,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
在教学“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时,因为每个学校设定的铃声不一定相同,所以我就没有用教材中的内容,而是选取了我们自己学校熟悉的上课、下课、经典阅读、午间就餐、感恩朗诵等时段的音乐,学生听着熟悉的声音,感觉特别亲切,都争先恐后举手,说这声音表示什么,那铃声又是什么意思,课堂氛围异常热烈。
2.整合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广泛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如果没有其他课程的渗透,要有满意的效果很难。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与其他课程整合起来。如我在教学有关环保的内容时,就把课程内容和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班队课等整合起来;有的内容则需要用音乐来渲染,如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候,就可以用《爱我中华》等歌曲来辅助教学。还有的课需要用大量的照片或图片来增强视觉震撼效果,如“地球——我们的家园”,教材中只有几幅图片,我就增加了地球各种地貌的漂亮的图片,学生印象更深刻,更加热爱我们的地球家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与许多课程的内容巧妙整合起来,我们的课堂也会更高效。
二、联系课外,令课堂精彩起来
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多渠道的。教师应主动挖掘课外资源,使课堂内容有实效,令课堂更精彩。
1.开发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实施课程时,教师要善于组织协调,合理利用好各方人力资源。
(1)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二年级有一节“试种一粒籽”,植树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上课契机。一开始,由于学校绿地有限,没有条件让每个孩子栽种,我自己也对种植一知半解,纸上谈兵,收效不大。后来我得知班里一位家长在学校附近的集市开种子商店,各种菜籽、瓜籽、花籽应有尽有,而且对种植非常有经验,这不是一个极好的人力资源吗?于是在上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带来空花盆,自备泥土和种子,然后请这位家长前来指导,如何种籽,如何浇水。同时师生齐动手,在班里开辟了一块植物角,比一比谁种的籽儿最先发芽。学生还聘请该家长为绿化顾问,每次这位家长来,无数的问题总会围绕着他,孩子们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2)深入挖掘学生资源。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换句话说,学生本身就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如教学“风儿轻轻吹”一课时,我在事先就布置家长和孩子一起录制吹泡泡、放风筝、吹头发等小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呈现。当孩子们在大屏幕上看见自己的笑容,自己的身影时,别提多激动啦,学习积极性不言而喻,学习效果自然比说教要好得多。
(3)巧妙引入教师资源。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你的经历,你的故事,你的爱好等等。记得曾听到这样一节课,内容是“一方水土一方生活”,教师就把自己的旅行经历巧妙引进课堂,说自己是一名“旅游达人”,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走四方,课件上出示一些老师在各地旅行的照片,当地美食的照片,当地民族服饰的照片等。学生往往都崇拜老师,这样一来,他们更是惊叹不已:原来老师去过这么多地方啊!学生心生向往,学习兴趣就更浓厚了。
2.撷取广泛的社会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儿童的生活,努力帮助孩子的视野投射到广泛的社会生活,孩子的思维触角延伸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因此,课堂主题要从课堂拓展到家庭、社区及孩子们更多的生活空间。如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时,我就结合了义乌的一些风俗习惯,比如除夕夜要掰猪头肉、吃陆笋馒头,清明节折柳枝,重阳节去登高等。“奇妙的节日风俗”一课中,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各民族的节日,我选取了家乡义乌的“红糖节”,还有身边的“东河肉饼节”“田藕节”等,学生听着感觉异常亲切,课堂氛围也非常热烈,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升华已有的信息资源
现在孩子们获取的信息来源非常多,五花八门,我们如何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呢?比如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疫情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升华这些资源,运用到课堂中。我在教学“学会尊重”第三课时“尊重他人”时,就说到“生而为人有尊严,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学生尊重名人,比如当下的钟南山院士等对疫情做出贡献的人。但是社会上有些人不尊重湖北人、武汉人,认为他们是“定时炸弹”,甚至挂出横幅恶意辱骂、驱赶,所以我就在课上引导,他们也是受害者,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不能歧视他们,也要尊重他们,我还提到我们义乌在这一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接纳他们,做好隔离,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帮助许多人复工,这也有助于家乡义乌经济的复苏,也是为国家做贡献。这样有反面的例子,也有正面的例子,把对个人的尊重提升到了对家乡、国家的关注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活动价值得到了更高的体现。
三、把握生成,让课堂丰富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三年级“我很诚实”一课中,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完《明山宾卖牛》的故事,都明白了诚实是美德,表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说谎话。正在这时,一位学生发表了不同意见:“老师,我觉得有时撒谎也不一定不好。”他说:“有一次,我和妈妈逛完超市,妈妈手里大包小包拎着,我赶紧都拎过来,妈妈平时已经很辛苦了,我要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走了一会后,妈妈问我累不累,其实我手有点酸,但是我依然说我不累,坚持拎到了家里,我觉得这样的谎言应该没有坏意。”我听了也恍然大悟,趁热打铁,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辩论。结果学生普遍认为有时候撒善意的谎也无伤大雅,许多时候都是为别人着想。我也想到了欧·亨利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说给学生听,他们都听得入迷了,原来善意的谎言甚至能拯救一个人的性命啊。关注生成,课堂将会丰富多彩。
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社会处处是教材,生活时时有教育。只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相信一定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源头活水”滚滚来,课堂精彩无限,课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