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学生潜力,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2020-12-17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小学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轴对称正方形图形

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张 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新课标,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入手设计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主动学习中完成新知识的探索。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借助情境、数学题目练习等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学习动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更好地完成学习内容,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推进教学活动时,不仅要采用创新的教学观念,还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在独立思考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公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引导下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主动探索中挖掘他们的数学潜力。

1.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枯燥压抑的课堂氛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他们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在平等的关系中,学生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提出来,教师要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使他们的自主学习不断深入。

2.以任务激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设计学习任务,引导他们在任务引导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深入探索时,教师还要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引导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受到启发,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分到一些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并给他们布置学习任务,如: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探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用9个小正方形拼出一个大正方形,探索大正方形的周长,最快得出正确答案的小组成员每人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在任务激励下,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地进行探索和讨论,他们通过讨论快速用小正方形拼成了大正方形和长方形,并根据他们对所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观察和思考得出周长。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理解了图形周长的含义,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结合情境开展教学,促进知识深化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他们在自主学习中通过阅读、分析等活动来探究所学内容,由于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很难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在情境中集中精力,深入探索,快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化,推动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1.创设多媒体情境。随着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也要引入多媒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多媒体中丰富的素材结合起来,给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直观感受这些抽象的知识,借助图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戏剧脸谱、天安门、民间艺术剪纸,引导他们认真观察轴对称图形,获得直观的认识,了解轴对称图形有对称轴,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学生了解了抽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腰梯形等图形,引导他们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在多媒体情境中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不仅能引导学生认识更丰富的图形,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利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引导,引导他们主动分析数学知识,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他们能深入分析所学知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在认识分数1/2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理解:把一个蛋糕平均切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是全部苹果的1/2;10支铅笔平均分给两个学生,每个学生得到的铅笔是全部铅笔的1/2。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对分数1/2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探索1/3、1/4、1/5等分数时,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说出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通过生活情境中的学习,学生深刻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能够根据图形说出、写出正确的分数。

三、设计练习环节,发展创新思维

在小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中,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加强对他们数学思维的训练,引导他们在做习题时能从多角度探究,提升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其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练习环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练习题目,找到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拓宽解题思路。在习题练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给出学生以下问题:李强和小慧两人共有图书54本。如果李强给小慧7本,则两人图书本数相等。他们原来各有图书多少本?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题目找到其中的已知信息:两人共有图书54本,隐含信息:如果李强给小慧7本书,两人都有27本,根据这些信息写出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54÷2=27(本)27-7=20(本)27+7=34(本)

答:小慧原来有20本图书,李强原来有34本图书。

方法二:7×2=14(本)54-14=40(本)40÷2=20(本)54-20=34(本)

答:小慧原来有20本图书,李强原来有34本图书。

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分析数学题目时能充分挖掘题目中的已知信息,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不仅能引导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还能有效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进行教学创新,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积极思考中发展数学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在探索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从多个角度进行,促进数学知识的深化,发展创新思维,充分挖掘他们的数学潜力,推动教学活动深入进行,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猜你喜欢

轴对称正方形图形
剪正方形
《轴对称》巩固练习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轴对称”复习点睛
分图形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