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中的互动思考
——一位青年教师的日常反思

2020-12-17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小学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一节课青年教师状态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张 颖

近日常读《红楼梦》,读到“盛席华筵终散场”时,当真有南柯一梦,怅然若失之感。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真是想到了自己近日上的几节随堂课、听的几节校内研讨课,不禁也写下一首打油诗:“花招频出甚苦想,欢喜热闹终散场。行云流水一气成,受益匪浅几人能?”

一节《少年中国说》听下来,几乎没有纰漏,老师提出的问题,几乎不需点拨,孩子都能回答出来,你来我往,一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地上完了,上的老师畅意,听的老师舒心,学生也开心,可想想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是思考。我们都知道学习离不开思考,可为什么一节课却体现不出思考呢?再次回顾这节课,我想,除了学习了一篇新的课文,这些学生真的从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吗?是旧知新用?还是获取了新知?如果获取了新知,那为何不是所有人都能与老师互动?一节课到底应该属于谁?是一位老师和部分孩子,还是所有孩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就喜欢听有激情的课,生动活泼的课,最好是像看大片一样,剧情起伏跌宕,让我身临其境的课,遇到冷冷清清、严肃拘谨的课我便想打瞌睡。当然,我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一节好课老师要讲得生动,学生听得兴致盎然,尤其是师生进行精彩的互动更能吸引人,我觉得这是课堂上学生在认真听的具体体现。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我自己也在这样的循环中自我陶醉,每天上课都是激情洋溢,并且拼命地要求学生与我互动,给我回应。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孩子们为了迎合而与我互动。从聆听的几节课中,也会听到孩子们懒懒散散的“想看、喜欢”等词语的蹦出,我在心中哑然失笑,突然有了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觉,觉得这些学生像被绑架了,在被“严刑逼供”,他们毫无兴致的回应已经暴露了他们的内心:这时候,我并不“想看”,也没那么“喜欢”。

于是,我思考,一节课,究竟该如何做到有效的互动,让这节课成为一节真正在思考的课堂。

一、微观调整,做全面互动

旧三中心是“教师、教材、课堂”,新三中心是“学生、经验、活动”。我发现很多课目前呈现的状态是过渡式的三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联系实际,积累经验,以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但教师从来都不舍得从这个中心离开。以《少年中国说》一课为例,孩子们理解这篇古文的内涵是有难度的,纵观课堂,参与度是不高的,随着课堂的层层推进,在“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这一探究性问题抛出后,不少表现原本就很突出的孩子更加积极,探究思考。老师这时点了一位同学,但是学生的回答似乎并没有让老师很满意,老师又找了一位孩子,回答很是精彩,可之后起来回答的孩子要不就是答案雷同,要不就是觉得有困难。老师这时并没有适时调整,而是直接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再激发学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也许对于这个班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确实有难度,孩子并没有做到全面参与。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就出现了畏难情绪,但我发现后面的“怎样做”环节因为有代入感,孩子们说得很好,甚至联系起了时政问题,那为何不适时做微观调整,先说“怎样做”,再回过头来看“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问题”呢?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生整体学习状态、进度、能力为主体,而不是教师牵拉下的主体活动,那样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也是这个问题,互动不仅仅有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生本互动。语文是感性与理性兼备的课程,不同班级的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区别,我们应该及时调整策略,在层层推进中走向生本共生。

二、层层推进,做有效互动

作为青年教师,我习惯性地备一课上一课,渐渐地我发现了这样的备课是“断链式”的教学事故。我的课与课之间没有层次性,以我打磨三年级小古文《司马光》一课为例。我的试教课就呈现出这样的状态,孩子对古文学习本就初初接触,很不熟悉,而之前的古诗教学也不到位,导致课堂一直处于“掉链子”的状态,教师激情洋溢地讲,学生不知所云地听,为此,只能课后“补习”,把需要运用到的知识点硬塞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呈现出了疲劳的学习状态,到了课堂上思维打架,各种混淆,互动更是虚假。有效的互动是学生与课堂有了共鸣自然而然的情感喷发,而现状却是对答式无趣互动。我不停地问学生“听懂了吗?”我期盼得到肯定的回答,可是学生真的是听懂了吗?我们不停地倡议把课堂还给学生,可还是据为己有,用我们的审判方式关注学生是否有所得。直到我调整备课状态,从一课一备到一单元一备,再到一整本教材一备,将知识点分散、综合,孩子们跟得上我的节奏了,从原本的每课硬塞枯燥的知识点,到现在的每课一得,学生不需要我提高嗓音去问“听懂了吗”,从当堂及时巩固、反馈就能评测出孩子们是否真的懂了。所以,做到有效互动,需要我们从备课起就能层层推进,不管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我们应该关注的都不是互动的“热闹”,而是互动的“得到。”

三、沉浸思考,达高效互动

很喜欢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吉忠兰老师常说的一首小诗:“沉下去是希望,沉下去是勇气,沉下去是我百折不挠的信念。”如今我的课堂就是缺少了这样沉下来思考的勇气。我曾经想当然地认为课堂的思考是学生去思考,我的思考都是在课前,我忘记了,课堂才是激发思维火花最好的时候。在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在引导孩子们欣赏“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句话时,我通过实物梧桐树树叶的飘落让孩子们感受“一片片”,我指名一位学生说。孩子说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叶子的多。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我原本的设想是落叶下降的美,一片一片地落下,有一种秋天凋零的美,悠然悠然地落下。他的思考我认为并不准确,所以另请了他人。课后反思时,我发现了这一问题,反复品读后我觉得这位孩子说的很有道理。我在课堂上除了紧张,还有什么原因让我否定了这个答案呢?我觉得是沉浸式的思考,如果我能及时关注,沉下来思考,或者把问题再抛给孩子们,和孩子们一起思考,感悟这个叠词的美感,是不是能激发出课堂的又一个高潮,或者让给孩子们再次演示、感受,在情景的引领下,课堂不会是简单的师生互动,而是更加有趣的生生互动。

猜你喜欢

一节课青年教师状态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幼儿园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状态联想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从课堂中来 到课堂中去——青年教师听(看)课技能锤炼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