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防控
2020-12-17冯会利王海棚刘守铉娄延岳
冯会利, 王海棚, 刘守铉, 娄延岳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1450)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于1909年首次报道于肯尼亚,该病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ASF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多数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及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2007年以后,ASF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并扩散,2018年8月,我国沈阳出现首例ASF疫情,截止2019年4月,我国新疆、西藏、海南等地陆续确诊多例ASF。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3月我国生猪存栏量比2月减少1.2%,比2018年同期减少18.8%,能繁母猪存栏量比2019年2月减少2.3%,比2018年同期减少21.3%。由此看出,全国生猪存栏量迅速锐减,ASF是导致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ASF的防控提供参考,现将ASF的流行病学、防控措施等介绍如下,以期为广大养殖者提供参考。
1 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猪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只均可感染。由于ASF传播速度快且死亡率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已将ASF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在自然条件下,ASF只感染野猪和家猪,疣猪(Phacochoerusaethiopicus)和非洲野猪(Potamochoerusporcus)感染ASFV后通常不发病,而呈隐性感染,在非洲这2种猪是ASF的保毒宿主。
ASFV以循环感染软蜱和非洲野猪的方式在非洲传播,并且有些带毒野猪组织中检测不到病毒血症,这种病毒水平又可以从带毒的软蜱传播给家猪,使得该病很难在非洲根除。健康猪与患病猪直接接触是ASF传播的主要途径。ASFV在一般环境中能存活很长时间,如室温放置18个月的血液中仍然能分离和提取到该病毒;在冷藏猪肉中存活几周甚至数月之久,在猪肉的腌制品中可存活140 d;对酸性环境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60℃加热30 min后可杀灭该病毒,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灭活该病毒。
2 病原学
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ASFV是一个复杂的二十面体病毒,平均直径为200 nm。ASFV为双股线性DNA基因组,根据ASFV毒株的不同,其大小也不同,主要在170~190 kb[2],该病毒含有末端反向重复序列、1个大小约为125 kb的中央保守区及可变末端。毒株BA7Iv的整个DNA序列由170 101个核苷酸和151个开放阅读框组成,编码5个多基因家族[3]。ASFV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毒,在细胞内的病毒粒子至少有28种结构蛋白[4]被证实,在被感染猪的巨噬细胞中有100种以上的病毒诱导蛋白被证实。因ASFV抵抗力强、基因组大且易变异等原因,导致ASFV疫苗的研发非常困难[5]。该病毒主要在带毒猪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复制,同时,也可以在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肝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中复制。自然条件下,ASFV能在非洲钝缘蜱和游走性钝缘蜱等一些软蜱中复制。
3 致病机理
ASF和其他传染病类似,主要通过家猪的口和鼻腔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其他途径感染,如蜱的叮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以及破损的皮肤。潜伏期一般为4~19 d,主要取决于ASFV的毒力强度和感染途径。病毒经过口感染猪时,首先会在猪体的扁桃体和下颌淋巴结的单核巨噬细胞中进行复制,然后病毒会转移到淋巴结、脾脏、肺脏、肝脏、肾脏和骨髓处进行二次复制。一般感染4~8 d后出现病毒血症,由于猪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所以在慢性病例中,这种病毒血症会持续数周或数月。此外,ASFV感染猪后会引起猪体内出现血细胞吸附现象。急性和亚急性病例中的出血与内皮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有关,这2种病例后期会引起肺水肿,这也是导致患病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ASF的临床症状与猪瘟、猪丹毒等传染病相似,急性ASF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高达40~41℃、食欲减退、白细胞减少、皮肤出血,以耳朵和腹部皮肤最为明显、内脏实质器官出血和高死亡率。亚急性ASF表现为暂时性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慢性ASF表现为呼吸症状和流产,低死亡率。
ASF主要病变出现在脾脏、淋巴结、肾脏和心脏。患病猪脾脏呈红黑色、体积肿大、边缘有梗死且质地变脆,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的梗死和出血。淋巴结有出血和水肿,有时出现大理石样外观。有些病例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肠道有水肿和大面积出血点,溃疡。肝脏、肺脏肿大出血,肾脏出血,膀胱黏膜有出血点。
5 诊断
由于ASF和猪其他出血性疾病的病理变化相似,特别是猪瘟和猪丹毒,很难直接从临床症状上确诊该病。因此,需要建立实验室方法来确诊ASF。目前,实验室确诊比较成熟的技术有以下几种:直接免疫荧光法(DIF)、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IF)、血细胞吸附实验(H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间接ELISA、免疫印迹技术(IB)。
DIF对诊断急性ASF具有快速、经济、敏感性高的优点,诊断亚急性和慢性的敏感性只有40%。HA是检测ASFV最敏感的方法,通常用于诊断新爆发的ASF和伪阴性ASF。当组织病毒不适合其他诊断方法时,PCR技术可以对病毒DNA进行检测,该技术是一种最常规的诊断方法,对ASF的监测、控制和根除非常有效。另外,由于ASF没有疫苗,所以只要检测到猪体内存在ASFV抗体,即可确诊,而且抗体会存在很长时间。如邬旭龙等[6]建立了ddPCR检测技术,最低检测限度为0.36拷贝,在20 μL反应体系中约为10拷贝/反应,检测灵敏度是qPCR的10倍,特异性强,不与其他猪病阳性血清发生反应,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杨吉飞等[7]基于ASFV结构蛋白vp72基因建立了LAMP检测技术,并成功应用于ASF参考实验室提供的17个ASFV毒株的基因组,与猪病的其他病原及传染媒介之间均没有交叉反应。MIAO F等[8]以ASFV p72基因建立了RPA与侧向流试纸方法(RPA-LFD),对ASFV的敏感性在38℃ 10 min内每次反应达150个拷贝,与其他猪病毒无交叉反应,其操作简单便捷,经济实惠。
6 防控
目前,ASF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也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自1963年以来,人们一直在尝试制备能预防ASF的疫苗,从第1个ASF弱毒疫苗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根据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家根除ASF的经验看,疫苗不是根除该疾病的必需品。笔者认为,防控ASF应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入手,控制猪只流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并且要进行广泛的血清学检测,确定带毒猪,加以控制和销毁;猪场要严禁从外面购买肉制品;保持猪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猪食用餐厨废弃物(泔水)也可能会感染非洲猪瘟[9],所以,猪场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
控制ASFV的天然宿主(软蜱)也是预防ASF的重要措施。软蜱在我国分布广泛,据资料显示,软蜱存在于我国北京、山西、江苏、新疆、辽宁、河北、福建、台湾等地。ASFV的传播主要有丛林传播循环、蜱和猪循环、家猪之间循环、野猪和栖息地的循环,这4种循环中蜱是最主要的宿主和传播媒介之一。因此,在软蜱分布地区,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养猪场,要实施杀灭软蜱等虫媒,为确保控制成功,用药时要比正常驱虫的浓度大。种猪灭蜱:用40%辛硫磷0.75 mL/10kg体重体表浇泼,每月1次。未断奶仔猪灭蜱:产房仔猪用40%辛硫磷0.5 mL/头全身均匀浇泼,其他断奶后仔猪同样按0.75 mL/10kg体重浇泼。生长与育肥猪群灭蜱:用40%辛硫磷500倍稀释自上而下进行喷洒。体表去蜱:若猪体表附有蜱,不能生拉硬拽,注意不能弄断嵌入皮肤的口器,以免引起刺激或二次感染,采用氯仿、煤油等有机溶剂涂抹在蜱的头部,等待蜱窒息后自然脱落。在抓取处理死亡蜱时要缓慢而稳定,最好用镊子尽可能抓取蜱头部,避免捏碎。生活区和猪舍应分开,并经常打扫卫生,保持清洁,避免生活垃圾引来昆虫。同时,每周定期使用40%辛硫磷500倍稀释液对圈舍的墙壁、地面、走廊等处进行喷洒。此外,要定期修理圈舍,用石灰乳粉刷墙壁,阻塞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保持墙壁平滑,及时清除垃圾和灰尘,有效降低圈舍内蜱的数量。
此外,已证实厩螫蝇能携带高滴度ASFV,因此猪场要及时消灭成蝇、铲除孳生地。杀蝇药应用方式有喷洒、药饵等,喷洒法适用于墙壁、天花板和隔栏。药饵用于干净的地面和圈舍。蚊子在ASF的传播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猪场每天晚上用二嗪农熏蒸猪舍,用防蚊网和驱蚊灯也有一定效果。同时,为了控制蚊、蝇的繁殖,要定期清除粪便。及时清除猪场周边杂草,配备常用杀虫药(表1)定期灭虫。
注: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并注意每种药物的休药期。
7 结语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生产出可以预防ASFV的有效疫苗,也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因此,目前控制ASF主要是依靠猪场执行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猪场应不断改善养殖环境,规范本猪场的养殖行为,落实生物安全制度,严格控制人、车、物的流通,狠抓消毒工作。另外,因泔水中可能含有非洲猪瘟病毒,加之未进行高温处理,健康猪食用后会增加感染该病的概率,故应杜绝用泔水喂猪。经确诊为ASFV的应立即扑杀,以免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