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公共舆论的演变、影响与政府应对
2020-12-17陈松友赵萌歌
陈松友 赵萌歌
2020年,全球性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的经济民生带来了巨大影响,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高度重视,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1)《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人民日报》2020年1月26日,第1版。并提出“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先锋》2020年第1期,第4-8页。“舆论”,英文表达是“public opinion”,与“公共舆论”同义替换。辞海定义“舆论”为“众多的言论”。学术界对“舆论”比较一致认可的定义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3)刘建明等著:《舆论学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页。公共舆论反映人心向背,疫情背景下的公共舆论关系抗疫士气与信心,影响抗疫效果。面对国内外的疫情形势,公共舆论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国内学者从不同视野、不同维度对公共舆论展开研究。本文以梳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公共舆论的演变为起点,总结归纳公共舆论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正反影响,进而探讨政府应对公共舆论的举措和方法,以期为学界更为深入地研究公共舆论、为当前的疫情防控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公共舆论的演变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万事万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其中必经萌芽期、上升期以及消亡期三个时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下的公共舆论也不外如此。公共舆论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息息相关、同步发展。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形势,依据公共舆论的内容走向与强度层次,笔者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公共舆论的演变划分为始之发轫、爆发蔓延与渐趋稳定三个阶段。
(一)始之发轫
2019年12月1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率先报道了一种由未知病毒引发的肺炎患者病例,这种未知病毒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5)Chaolin Huang 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China”,The Lancet,Vol.395(2020),pp.497-506.当时,人们仅仅以为这是一种未知病毒,并未预料到其巨大的传染性。12月30日,网上开始流传一张武汉市卫健委的内部通知,通知中表明,武汉出现由“不明原因”引发的肺炎。一天后,武汉市卫健委通报肺炎疫情,通报中声明“近期部分医疗机构发现接诊的多例肺炎病例与华南海鲜城有关联,市卫健委接到报告后,立即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与华南海鲜城有关联的病例搜索和回顾性调查,目前已发现27例病例,其中7例病情严重,其余病例病情稳定可控,有2例病情好转拟于近期出院。……到目前为止调查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6)《武汉市卫健委关于当前我市肺炎疫情的情况通报》,http://wjw.wuhan.gov.cn/xwzx_28/gsgg/202004/t20200430_1199576.shtml。在此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只是作为一种新型病毒受到部分人的关注,大部分民众依旧忙于生计,对疫情警惕不足。2020年1月1日,有医护人员在微信朋友圈等传播关于疫情的信息被引发关注和讨论。1月20日,钟南山院士首次确认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同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但是按照甲类标准进行防控。这时,广大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速度、传染的严重性警惕起来,但之前社会整体对疫情传染的严重性认识能力有限。
(二)爆发蔓延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紧急防护措施。1月23日,湖北武汉、黄冈、鄂州宣布封城,浙江、广东、湖南等多个省市陆续宣布启动一级应急预警。媒体随之大规模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人民这才意识到这场席卷全国的瘟疫传播力之强。与此同时,国家开始启动紧急预案,调动资源,遏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进一步传播。此时,公共舆论中开始出现对地方政府早期应对的评论,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现状的担忧以及对于疫情重灾区进行紧急驰援的呼吁。同时,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国的快速传播,确诊人数持续大量增加,民众对病毒的恐慌情绪开始在媒体和网络上散播开来,大量谣言甚嚣尘上。有些谣言,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是国外发明的生化武器,使用某某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要佩戴多层口罩才能防止感染等等,将舆情推向峰值,不仅加剧了民众的恐慌,淹没了正确的信息,而且还误导了民众,造成了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渐趋稳定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抗疫,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疫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当前,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加快恢复,公众舆论开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取得抗疫最终胜利已指日可待。与此同时,如何在抗疫中兼顾经济发展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出“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救助政策要精准落地,政策要跑在受困企业前面”,(7)《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人民日报》2020年2月22日,第1版。实行两手抓策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肆虐全球的国际性公共卫生危机,美国、日本、韩国、伊朗以及欧洲多国也都相继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大规模蔓延的情况。据统计,“截至北京时间4月28日6时30分左右,美国累计确诊逾100万例,达1 004 942例,死亡56 527例”。(8)《全球确诊超300万,美国超100万!世卫组织这个判断再敲警钟》,http://news.ifeng.com/c/7w27dwFyOlk。当今世界是全球一体化的世界,虽然中国的本土疫情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依然面临着输入性病例的风险,为此,各地部署公务人员依据大数据排查、登记护照持有者的近期旅行史,让有国外旅行史的依规隔离。在此情形下,国内的公共舆论终于大体回归理性与客观,对比西方国家在遏制疫情时表现的自大和低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面临重大灾害时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党员始终冲在最前线,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已尽然展现。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公共舆论的影响
公共舆论具有两极性。正向舆论包括诤言、褒扬和曝光丑恶等形式,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具有正面影响。负向舆论包括浮言、谬理和谣言等形式,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具有负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首先,有利于加强政策实施。梳理本次疫情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国家在1月20日就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但是按照甲类标准进行防控,在当时,国家已经开始实施防控措施,但是由于公共舆论并未对此过度关注,必要的预防措施并未及时到位。以武汉市为例,至1月23日前,仍有大批当地居民聚集到市场囤积年货,而当地大量在外打工人员依旧急于赶回家乡。据统计,因为疫情和春运的因素,在春运期间,有将近500万人离开了武汉。在离开武汉的人中,必然存在感染者。当时大众没有意识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此之强的传染性和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因此,在不知不觉间,将病毒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在1月23日武汉市宣布封城后,关于此次肺炎的正向舆论才得到合理传播,民众迅速获得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症状、危害以及如何预防等知识。大批民众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在家隔离14天,有症状者自发去医院检查,各地的基层单位也相继展开地毯式排查,尽最大可能降低人群流动,减少病毒的传播概率。对比政策前后的执行情况,显而易见,正向舆论有利于政策的推广与执行。
其次,有利于监管政府救灾。在本次疫情中,正向舆论对湖北等地方政府进行了细致的监督。一是监督湖北地方政府。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地方政府在疫情初期的应对相对迟缓,个别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不足。黄冈市是湖北省疫情的第二重灾区,在当地出现了政府卫健委管理人员对于本地疫情状况和医疗水平一问三不知的情况。面临着愈发严峻的疫情形势,民众纷纷要求对地方政府个别人员进行追责、问责处理,政府响应民意,出台相关政策,依法罢黜了一些抗击疫情表现不力或失职的公务人员。二是监督武汉红十字会。武汉红十字会是一个由政府主办的非政府组织,具有半官方半民间的特点,属于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由于武汉市是疫情的重灾区,不言而喻,当地的医疗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短时间内,一些必要的医疗资源(比如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出现了大量短缺的情况。在中央政府紧急调拨物资的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自发捐献物资给武汉红十字会。但是1月30日一名武汉协和医院医护人员公开请求支援,声称“现在,医院再次请求社会捐赠,且这一次非常紧急,因为前线医疗物资不是‘告急’,而是‘快没有了’”。(9)《武汉协和医院医疗物资即将全部用尽,紧急请求社会支援》,http://news.ifeng.com/c/7teu3gQMrFQ。民众对此议论纷纷,当地政府迅速对武汉红十字会作出工作整改,物资运输不及时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且规定了公示要求,最大限度确保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灾害面前,只有发挥正向舆论的监督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失误。
最后,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此次疫情的发生,正是我国自媒体、社交网络发展方兴未艾之时,每个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声,都能够通过网络知晓天下事,因此,相比2003年的非典时期,此次疫情引发了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大量民众自发地参与其中,社会各界均不遗余力地为抗疫救援贡献力量。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人员不惜风险赶赴武汉,挽救被感染的患者;众多知名专家亲力亲为,力图挽救每一个生命;大批工程师、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夜以继日,披荆斩棘,这才使得“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短短十余日从无到有,以打破世界纪录的速度被建造出来;大量的志愿者活跃在防疫战线上的各个关键位置,比如武汉市一些有车的居民就自发承担起运输生活物资、接送医护工作人员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一线人员的压力;很多从事病毒研究的科研人员更是第一时间冲到了前方,进行实地考察并火速展开对病毒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病毒的了解与日俱增;面对医疗物资的紧缺,许多企业冒着风险提前开工,生产急缺的物资;大量海外华侨在得知国内物资存储不够的情况下,自发在国外购买了大批的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并将其邮寄回国内;即使是深陷在疫情重灾区的普通民众,也自觉居家隔离,为阻断病毒传播作出贡献。以上种种,如果光靠政府的调遣与动员,是远远不够的。正是这种全民一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正向舆论,使得每个普通人感受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才会出现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联动的有利局面。
(二)负面影响
首先,打击抗疫信心与士气。信心就是精气神,信心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抗疫信心决定抗疫士气,抗疫信心越坚定,抗疫士气就越强烈。在阻击疫情战役中,抗疫信心与士气直接关系抗疫成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高度相关,而作为罪魁祸首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人们对它的了解比较浅显,各种负向舆论乘机横生,传递负能量,打击抗疫信心与士气。比如,夸大新型冠状病毒危害与传染性的舆论。人具有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面对未知病毒,人们闻风丧胆、避之不及,抗疫信心大打折扣。再比如,无中生有、恶意中伤的舆论。抗疫人员不顾生命安全冲在最前线,其精神可嘉、感人至深,尽管如此,网络上依然流传着对抗疫人员行为进行捕风捉影、片面解读的视频和图片,这些视频、图片有很强的误导性,让人难以了解其中到底真相几何,并且在这样的敏感时期,很容易挑起民众的怒火,引发公众对前线战士的误解,伤害抗疫人员的感情。
其次,制造社会恐慌。“社会恐慌是社会危机情境下公众的一种非常态行为。”(10)徐志旻:《信息公开对防治社会恐慌的意义》,《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6-7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人心惶惶,社会恐慌频发、易发、多发。社会恐慌包括自然恐慌与人为恐慌两种。自然恐慌是民众自发产生的恐慌,人为恐慌是民众在人为诱导、带动下产生的恐慌。人为恐慌是社会恐慌的主力,在疫情背景下,总有一些心怀不轨之徒或蓄意哗众取宠、或贪图经济利益利用谣言掌握舆论走向、制造社会恐慌。比如,“近日,重庆朋友圈疯传一小区居民楼起火的视频信息,并配文称,是因为家中女子在喷洒酒精消毒,引发了爆炸”。(11)《网络辟谣:重庆市民在家用酒精消毒引爆炸?谣言!》,http://www.nbyoho.com/news/1657618320454144504.html。该视频一经流出,全国哗然。但经警方核实,该视频为武汉一小区居民楼发生爆炸,起火原因并非是因为使用酒精。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民众在恐慌心理的支配下,纷纷远离酒精,酒精防疫的科学方法受到抵制。再如,“2月4日晚9时许,南宁上林多个微信群、朋友圈出现一张照片,称:‘接上级通知,为了坚决打赢此次疫情防控战……即日起加油站只供应全县救援车辆,谢谢理解!’此消息造成大量私家车连夜出去加油,加油站一度排起了长龙”。(12)《上林加油站只供应救援车辆?官方辟谣》,http://www.nnnews.net/nnby/p/3024054.html。经调查,此消息为不实信息,造谣者之居心昭然若揭。
最后,损害政府公信力。简而言之,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信心程度。政府公信力的程度取决于政府履行职责的行为表现,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职责情况的评价。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政府公信力越大,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就越大。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初期,湖北地方政府对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以及处理急难险经验不足,前期防控工作不当,但都及时进行了修正与补救。尽管如此,很多人盲目跟风起哄,引起了强烈的舆论攻势,造成了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在疫情背景下,政府公信力下降具有严重的后果:一是恶化舆论形势。当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政府发布的信息与指示就难以服众,给谣言等负向舆论以可乘之机。负向舆论损伤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下降致使负向舆论更加猖獗,形成恶性循环。二是影响抗疫效率。当政府的救援动机受到怀疑,政府就难以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无法对其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导致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和医院承受更大的压力。这必然会影响前线抗疫形势,延缓取得抗疫最终胜利的时间。
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公共舆论的政府应对
政府是公共危机事件的主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政府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引导公共舆论的重任。鉴于公共舆论的自身特性,政府应主要从弘扬正向舆论、消除负向舆论这两个方面切入,进行舆论调控。
(一)当务之急:“实”与“褒”相结合,弘扬正向舆论
首先,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和立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政府也要尊重客观事实,保证信息透明公开。这不仅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来源。一是应及时公布公共卫生信息。在疫情防控治理中,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更早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及早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增强人们的自我防范意识,那么防控效果会更好。二是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每当有关系整个社会安全的重大事件发生时,社会上不可避免地会流传出各种各样的言论,这些言论中有的针砭时弊、良药苦口,而有的则纯属无稽之谈。对于这些言论,政府不能也不应该等同视之。对于有事实依据的言论,要及时予以回应。对于捕风捉影、歪曲事实的言论,要在阻止其流传的同时,也要积极解释、予以澄清,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受众的理解能力,使用浅显、明白的方式,对大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形成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良好互动。
其次,褒奖英雄。每当中华民族陷入危机之时,总会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国为民不惜躯命。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是最美的逆行者,值得被国家和民族永远铭记。在本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就涌现出了一大批舍己为人、不畏牺牲的人民英雄。这些人中既有国士无双、八旬高龄依旧挂帅出征的钟南山院士,也有初出茅庐却依旧心系家国的90后护士肖佳蔚;既有全国各地紧急驰援湖北省的大量医护工作者,也有担负起国家安全排查任务而24小时无休的普通基层工作者。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一线医护人员和各地基层公务人员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战,才有了疫情明显缓解的大好形势。国家应该加强对这些英雄的宣传,报道其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光辉事迹,赞颂其毁家纾难、生死以之的高尚品德,在全社会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良好氛围,这样,即使再大的困难都能够迎刃而解。在肯定英雄的同时,在物质上也要对其加以保证。比如,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护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中规定,“各地要在落实现有政策基础上,将湖北省(含援湖北医疗队)一线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标准提高1倍、薪酬水平提高2倍,扩大卫生防疫津贴发放范围,确保覆盖全体一线医务人员”。(13)《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8903114?channel=weixin&from=singlemessage。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妥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牺牲人员烈士褒扬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各部门妥善做好因疫情防控牺牲人员烈士褒扬工作,符合烈士评定(批准)条件的人员,应评定(批准)为烈士”。(14)《关于妥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牺牲人员烈士褒扬工作的通知》,http://www.mva.gov.cn/xinwen/xwfb/202002/t20200217_35665.html。这些优越政策不仅能鼓舞一线工作者的士气,更能作为一种经济刺激手段,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奖励反馈机制,从而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去,为战胜疫情奠定群众基础。
(二)治本之策: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消除负向舆论
首先,实行专业化分工。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在社会分工愈发明确的今天更是如此。在面对重大灾害时,政府要做到群策群力,广泛发动社会各行各业,将一些政府无法胜任的工作下派到社会中去,让市场解决问题。以本次疫情为例,政府的主要工作应当是居中统筹,对各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前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后勤保障,为感染患者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尽最大程度地确保对抗疫情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政府想管却没有管好、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例如,武汉红十字会未能将全国各地捐献的救护物资及时分派下去。为此,公共舆论大都批评武汉红十字会的低效,并且质疑其是否能够切实有效地实施救援。这固然有相关负责人应急处理不当的责任,同时也有由于物资数量实在巨大,作为慈善机构的红十字会并没有丰富的物流管理经验的责任。如果政府能够一开始就寻求专业物流公司的帮助与合作,自己仅仅承担对全国物资的登记与接收,实际的物资存贮和运输统统交给专业公司,无疑会极大地提高效率。之后,九州通接管武汉红十字会紧急物资,仅仅2个小时就完成了物资的入库和分发就是有力证明。再如,武汉市征用江汉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学生宿舍作为安置感染病患的临时医院,对此,学生都表示理解与支持。但是,学校在腾挪宿舍时,出现随意丢弃、摆放学生未来得及带走的私人用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组织专业的搬家公司对学生宿舍进行搬迁,那么,结果无疑会更好:不仅使学生的隐私得到保护,而且可以为患者的入住赢得时间,还能够减少公共舆论的质疑与批评。综上,面对重大事件,政府只有适度放权,让内行专家能够各展所长,才能做到物尽其用,多快好省地完成救援任务,避免不必要的损耗。
其次,坚持制度化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务会会议上指出,“对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不力的,对不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本位主义严重的,对不敢担当、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情节严重的还要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对失职亵渎的,要依纪依法惩处。”(15)《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人民日报》2020年2月4日,第1版。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面对考验,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重点领域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依法防控尤为必要。只有在制度层面上严格规定政府各个部门、层级的权力,才能在有突发情况时稳定舆论、安定秩序。而当政府工作出现问题时,也能够找到直接的责任人,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只有当政府的一切运行机制变得清晰明确,面对诸如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即使政府的一些举措出现问题,也能够及时纠正,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最后,推广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技术应用逐渐被普及,其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是助力疫情检测。在高铁站、机场、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场合,使用传统的“耳温枪”难以满足需求,不少地方增加了红外热成像无接触快速测温仪,可以快速、准确识别体温异常者。二是支持病毒研究。无论是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还是进行靶点探寻、新药筛选,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地筛选出最优解。三是协助疫情管控。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实时追踪、分析病毒的传播途径,定位病毒的传播程度和范围,预测病毒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参考。四是有利于全世界各国信息共享。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及时向世界提供共享性数据资源。这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研究,提高了病毒研究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总之,数字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抗疫利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负向舆论。
综上所述,公共舆论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和主题。公共舆论是民心的反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公共舆论具有两极性——正向舆论与负向舆论,其如同硬币的两面,相向而生。正向舆论有利于加强政策实施、有利于监管政府救灾以及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而负向舆论打击抗疫信心与士气、制造社会恐慌以及损害政府公信力。因此,政府应当积极管控公共舆论,坚持“实”与“褒”原则,弘扬正向舆论,提升自身应急管理能力;消除负向舆论,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抗击疫情的根本性胜利,也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