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多发性硬化的CT 与MR 诊断价值探究
2020-12-17白念强
白念强
(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 山东 菏泽 274100)
多发性硬化症作为脱髓鞘疾病之一,诸多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对此种疾病神经系统损害特点进行分析,呈现出多灶性特点,并且症状表现出多样化特点,从而使得疾病影像诊断难度呈现出一定程度增加[1]。本次研究将针对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探析运用MR 方式进行疾病诊断可行性,以实现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早期诊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 年08 月—2019 年05 月收治的40 例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女3 例,男37 例;年龄区间为19 岁~46 岁,平均为(33.25±2.32)岁;病程区间为7 个月~8 年,平均为(2.35±0.12)年;纳入标准:①患者表现出系列感觉、运动以及视力障碍现象;②均接受MR 以及CT 检查;③颅脑多发性硬化获得有效确诊;排除标准:①存在癫痫疾病;②无法配合完成MR 以及CT检查。
1.2 方法
临床均采用MR 以及CT 方法展开所有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疾病诊断,主要利用双排螺旋CT 扫描仪展开,以横断面扫描方式展开,期间控制200mA 以及120kV 扫描参数,调整5mm 层间距以及层厚。在对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期间,主要选择碘海醇造影剂(300mgI/mL)展开,主要准备造影剂(50mL)注入,控制注射速率为2.8mL/s,完成注入后30s,于临床对患者展开扫描操作;在对患者实施MR 检查期间,主要利用超导磁共振仪展开,分别控制2mm 以及8mm 层间距以及层厚。在进行横断面扫描期间,扫描序列主要体现为SE T1WI 以及FSE T2WI;在进行冠状面以及矢状面扫描期间,扫描序列主要为SE T1WI;在对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期间,将Gd-DTPA 作为对比剂,在实施矢状面以及横断面扫描期间,扫描序列主要体现为SET1WI。
2 结果
对患者实施MR 检查发现,呈现出多发病灶特点,对同一患者病灶发现率进行对比,MR 呈现出一定程度提升,在患者额叶深部白质、侧脑室周围、脑干以及顶叶深部白质等均会发生,呈现出新旧不一以及大小不一病灶特点,表现为3mm ~5cm 直径,呈现出斑片状、点状、椭圆形、斑点状以及类圆形等系列形态;表现出直角脱鞘征象患者12 例。对患者实施增强检查,病灶表现为部分强化患者8例,表现为环形、斑点状、结节状以及肿瘤样增强形状。对患者实施CT 检查发现,呈现出多发病灶,病灶多集中于侧脑室周围白质区位置,并且表现出多发小局灶性低密度灶的特点,呈现出结节状以及串珠状表现。表现为15~28HU 病灶CT 值,病灶区间为0.3cm ~4.8cm,表现为欠清晰边缘。
3 讨论
多发性硬化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就其病理表现进行分析,主要集中于局部组织水肿、神经髓鞘崩解以及血管周围炎性反应等方面。此类患者往往呈现出多发性硬化斑的情况,其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主要集中于脊髓损害以及视神经损害现象[2]。在患病后患者往往呈现出下肢无力、视力减退以及肌肤感觉异常等现象。对于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实施CT 诊断期间,通常低密度造影表现为一处或者多处,并且呈现出结片状特点,诸多集中于三角区以及脑室前后角出现[3]。此类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间,患者会呈现出血管充血以及病灶局部水肿现象,于附近表现出炎性反应现象,从而使得病灶边缘呈现出模糊不清特点,并且轻度占位效应能够发现[4]。对患者实施MR 检查,就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诸多在两侧脑室旁表现出病灶,并且部分病灶通常呈现出融合成团现象,于急性期能够发现呈现出轻度占位效应情况,于慢性期未表现出占位效应[5]。
本次研究发现,对患者实施MR 检查发现,呈现出新旧不一以及大小不一病灶特点,表现为3mm ~5cm 直径,呈现出斑片状、点状、椭圆形、斑点状以及类圆形等系列形态;对患者实施CT 检查发现,病灶多集中于侧脑室周围白质区位置,并且表现出多发小局灶性低密度灶的特点,呈现出结节状以及串珠状表现,从而表明对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展开MR 检查可行性。
综上所述,MR 检查方法的有效应用,使得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病灶发现效果更为显著,并且对于系列细节表现可以充分显示,最终实现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有效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