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关研究综述
2020-12-17赵家兴张梦瑶张立昌
赵家兴,张梦瑶,张立昌,闫 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中明确表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指导意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以及相应的融合服务、政策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路及建议。随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出具体要求,逐渐完善产业融合体系的内容。
连年发布的文件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激发乡村资源活力,提高农民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路径。这不仅有利于农户个体受益,也有助于乡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结构调整。
1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从不同角度看有其不同的内涵。于刃刚(1997)是国内最早对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的学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一(农业)二(加工业)三(服务业)产业在相互融合渗透。李治、王东阳(2017)认为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交易成本内部化,其过程是有多个企业分别经营转为一个企业经营,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产业融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应用。姜晶、崔雁冰(2018)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本质是“农”,要以农业产业为依托,服务于“三农”建设和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为民谋利的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其核心是将小农经营与规模经营、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农业与二三产业价值、农民与企业价值的连接。熊爱华、张涵(2019)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用现代要素融合改造传统农业,使之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并认为技术革新和行业壁垒松动是产业融合产生的原因。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1996)提出“第六产业”的概念,通过将一产、二产、三产纵向产业链串联,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指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2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效应
大部分学者从农民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农民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改善这种不利势态,并有提升农民收入的效应。陈雪、郑风田(2013)研究认为,在龙头企业作为主体推动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由于缺乏资本、技术,无力承担市场和生产风险,处于弱势地位。姜睿清、黄新建等(2013)同样认为农户与企业地位不对称,使得农户在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环节难以参与利润分配。李云新等(2017)基于对345个农户调查的PSM分析得出,农村产业融合促使农民增收的效应在50%以上,以此证明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王丽纳、李玉山(2019)利用中国2008年至2016年的升级面板数据,通过分析发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并发现融合水平越高的地区,农民增收效应越明显。
同时,另有学者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宏观角度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李晓龙、冉光和(201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创业效应,提供创业机会和相应的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推动新城镇化发展。拉加(2018)分析了循环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模式,总结得出农村产业融合与生态之间存在互利效应。
3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
选择合适的融合方式是实现农村三产融合顺利进行的有利保障。姜长云(2016)总结归纳出顺向与逆向融合、农业产业化集群型、农业功能拓展型和服务业引领型等融合模式。吕岩威、刘洋(2017)探讨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为龙头企业带动、工商资本带动、纵向一体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电商平台等模式。李乾、芦千文、王玉斌(2018)总结出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内部融合型、农业农村功能拓展型、三次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型和新技术渗透型等模式,融合形式表现为:劳动就业型,土地出租型,合同订单型,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型及复合型组织联结型等。熊爱华、张涵(2019)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微观视角进行考察,结合案例分析出沿产业链前后延伸、扩展农业新功能与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等三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指出根据自身规模实力、当地资源禀赋等条件的差异,不同的经营主体将选择不同模式探索实施。
总结以上学者研究的融合模式,从延伸线条来看,分为纵向延伸模式(分为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农业内部融合型、农业农村功能拓展型等模式;从引领点来看,分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型;从渗透面来看,分为技术渗透型、互联网+电商平台、产业集群发展型。
4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诸多要素的合理聚集,包括积极因素、适中因素与制约因素。
4.1 积极因素
李治、王东阳(2017)认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需求扩大、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熊慧平(2017)认为人力资本的开发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要素条件之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农民将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姜晶、崔雁冰(2018)认为土地确权、加强农村土地流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
4.2 适中因素
曹祎遐、黄艺璇等(2019)在2005年至2014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农村文体娱乐与农林牧渔的固定资产投资均需保持在适当水平范围内,太高太低均不能使农村三产融合达到最优效果。刘斐等(2019)提到:农村产业融合是否能有效实现农民增收,激发农村活力,关键在于农户个体的响应程度。其中三产融合的相关政策、实现价值收益、面临的风险程度等方面对农户响应积极与否有相关关系,前两者对农户相应有积极正向影响,后者对农户相应有消极负向影响。
4.3 制约因素
姜晶、崔雁冰(2018)认为存在制约融合发展的农业内部结构失衡、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层次及深度不够、要素资源支撑不强、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合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李乾、芦千文等(2018)总结得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着社会认知尚待提高(普通农民、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其他融合主体,政策执行主体等的不足)、融合总体水平偏低(融合内容创新力度不够,致使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融合项目带动能力不强等)、发展升级的要素制约突出(包括传统和现代生产要素两方面的制约)和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等问题。
5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在初期探索阶段,对应各种影响因素,学者们研究提出各种建议。李云新、戴紫芸(2017),汤洪俊、朱宗友(2017)熊爱华、张涵(2019)提出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农民的产业化意识与能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并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强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等策略更好地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李乾、芦千文等(2018)提出加强政策经验宣传、落实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完善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 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改造传统小农业,打造现代大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提高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研究相对较多,但缺乏模式创新,需要进一步探索。同时学者较少从宏观角度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