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
——以黄冈市为例

2020-12-17姜莉莉余夕帆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6期
关键词:黄冈市培育农民

姜莉莉,王 珂,余夕帆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2.黄冈市农业农村局,湖北 黄冈 438000)

自2018年起,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所有的培训班、培育学员、教师课程安排均实现上线可查,鼓励支持职业农民在线学习[1]。如何推进职业农民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一大问题。2019年,湖北省将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之一,提出要为全省每个贫困村至少培训1名脱贫致富带头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深化扶志扶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作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措施[2]。在调查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职业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探索“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参考。

1 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互联网应用素质分析

1.1 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网络行为分析

我国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加,但农村地区非网民占全国非网民数量的62.8%,非网民人口仍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从网民职业结构来看,学生、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企业和公司的职员居前三位,分别占比26.0%、20.0%和11.8%,农林牧渔劳动者占比仅8.1%[3],这反映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应用互联网上还相对比较落后。

抽样调查230名黄冈市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得出的数据显示,网络使用率较高,但用于正确获取农业生产信息的比率较低。农民学员使用手机上网主要用于聊天(86.09%)、看新闻(74.78%)、购物(68.26%)和看电视剧(65.65%),上网主要目的还是通信沟通、娱乐消遣,比较缺乏在商务交易、网络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能力。

年龄因素对手机上网的使用有很大影响,但不论哪个年龄层,聊天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在与家人朋友交流方式的选择中,微信排在第一位。87.39%的学员能在1 min内完成微信扫二维码的操作,10%的学员能在5 min内完成。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进行职业农民教育是一条可行的途径。82.17%的学员有自己安装手机APP的经验,说明学员具备通过手机APP完成在线学习的基础能力。

1.2 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网络信息评估能力

网络信息的获取方式便捷,载入量大,但真实性远不及传统媒介。不能辨别信息真伪,受虚假信息误导,是学员顺利接受网络教育的绊脚石。调查显示,对网络信息真实性完全相信的占12.16%;对网络信息产生质疑的学员,40%会向朋友求证,一起商量决定是否可信,47.39%会自己查阅书籍,并做进一步分析、思考。随着年纪的递增,能对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经常产生质疑的人数百分比从20岁到40岁有明显增加,但在40岁以上学员中有所下降。说明社会经验丰富的农民学员有一定的网络信息评估力,但还需要加强。

1.3 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网络学习能力

在遇到农业生产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80%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会用手机上网搜索,说明学员有从网络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和愿望。但其中只有26.14%的学员认为自己找到了想要的信息,学员的网络学习能力有待加强,需要有专门查阅、学习农业知识技能的网络载体。

2 “互联网+职业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

2.1 人本主义哲学基础

人本主义认为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并且有不断完善自我的成长需求,由此引发出的教学观念包括应摒弃填鸭式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会适应变化的人”[4];“互联网+”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农民学员的学习兴趣[5];“互联网+”赋予学习者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获取知识源泉的媒介[6]。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的社会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互联网+”能让学员沉浸在多媒体信息刺激中,享受便捷的教学交流方式,在愉悦的环境中保持学习习惯。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7]。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属于成人教育,农民有自身的经验积累,教师要成为学员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互联网+职业教育”能实现以学员为中心,借助信息化手段引导学员主动学习、实践应用和及时反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帮助他们建构起顺应农业生产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2.3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与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中是动态发展的,学习内容不仅由教师创建,也包括与学习者互动时产生的批注、评论[8]。农业生产和经营知识信息数量急速增加且动态发展,相比增加知识的掌握量而言,增强农民面对动态发展的问题时对信息的持续理解和应用更为重要。“互联网+职业教育”通过在持续探讨中建立和维护连接,在面授过程中建立的关系,不会在课程结束时终止。

联通主义学习在系统教育内推行力度较大,与“互联网+”手段的结合应用正在研究推广[9],但应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还需要做好基础工作:教授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提升农民学员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的信心和参与联通主义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对信息是否正确、是否对自己有用作出判断。

3 “互联网+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现代农业通过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不断变革生产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服务内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助力精准扶贫,也需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不断适应农村发展要求。

3.1 加强硬件建设,更新发展理念

首先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着力。一方面加大对贫困村网络基础建设和网络使用补贴的投入,不仅实现贫困村有线宽带全覆盖,还要让村民能用得起。信息化教学沟通和产业发展都离不开畅通的网络基础。

另一方面要更新农民的发展理念,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开展教育工作,利用好、建设好农民培育信息服务云平台,开发“互联网+”技术应用相关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应用学习积分及奖励制度吸引农民养成学习习惯。发动各县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争取村委干部的积极配合,鼓励更多农民使用手机加强农业知识网络学习。通过组织学习使用互联网,解决技术、商品信息沟通等问题,让农民获得“互联网+”时代的科技红利,由利益有效推进“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只有农民从思想上接受“互联网+”,才能提高学习、应用的积极性。

3.2 利用“互联网+”,发展扶贫产业

在知识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不是缺乏教学资源,而是可选择的教学方向与内容太多了。可依托大数据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技术,找准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教授符合农民发展需求的知识和生产技术,实施精准培育。黄冈市蕲春县将电子商务与产业脱贫深度融合,探索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以蕲艾特色产业为支撑,以“一村一品”特色农副产品为补充的电商脱贫之路。蕲春县农广校在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班上开设了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绿色种养技术专题、健康产业与药材种植技术、智能手机应用等课程,使学员能跟上县域发展的脚步。

3.3 确保终身学习,提高农民素质

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激励人们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有信心、有创造地愉快地应用它们[10]。农民也和其他职业人一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互联网+职业教育”,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突破点,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素质,正是迎合了目前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需求。

3.4 贴近实情需求,落实惠农政策

2019年全年,黄冈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农业产业精准扶贫项目中累计培育了471名产业扶贫带头人,线下集中培育虽然已经结束,但师生联系并没有结束。在班级微信群中,延续交流使得培育机构能及时了解到学员的现状和对惠农政策的需求,及时为学员提供政策信息,向政府部门反映农民需求,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教师帮忙联系电商平台帮助销售农产品,传递黄冈市政府关于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出台的加大财税支持、加大金融支持、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等一系列措施信息,宣传了惠农政策。

猜你喜欢

黄冈市培育农民
耕牛和农民
我的理想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题黄冈市老干合唱团旅游照
赞黄冈市“校企合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黄冈市图书馆连续六年为驻黄海军官兵提供图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