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2020-12-17李平儒周永军
李平儒,周永军
(瓜州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甘肃 酒泉 735000)
1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及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人类可以实时、大规模、直接、快速地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及时做出干预。通过数据的积累,逐渐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打造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智慧农业,是农业领域的一次革命的变革。
其次,农业生产信息化可以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让农民逐渐变成一项职业。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大企业、小中型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近300万个,并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农业生产主体都应用互联网技术来生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智慧农业的发展一定会带来一个全新的农业生产形态。
最后,物联网技术除了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量运用,还可以用于农副产品的流通与销售。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符合物联网背景下智慧农业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利用新技术渠道多、速度快、范围大等优点,更好地服务现代新型农业主体。农业主体的壮大又能很好反哺服务体系,形成良性互补。
2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2.1 相关传感器的发展
农业生产具有野外作业多,劳动强度大,对时间节点有一定要求等特点,为了充分适应农业生产的特性,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尝试采用遥感卫星技术来实现农业生产一定程度的自动化,代替现有的人工操作。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尝试发展了种类多、性能优、适应广的传感器。
2.2 农业生产信息化网络系统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信息化不断推进,传感器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感器在农业生产及信息化中的应用,为接下来的农业信息化“三步走”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前期数据准备。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到农作物种类、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用水、病虫害防治等。在传感网络的系统化发展中,农业生产网络建设逐步完善。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全国农情网等通信系统。
3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与信息化中的应用展望
3.1 政府牵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智慧农业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包含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公益性质。不但需要政府的大力推进,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切实地执行。目前,我国仍处于农业生产及信息化的初级阶段,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因而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非政府部门参与进来,调动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工作积极性。
3.2 增强信息利用率,鼓励多类型主体参与
智慧农业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完成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是不现实的,一定要大力调动社会各方资源的主动参与,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协同完成农业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发布等工作,积极推进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效开展。广泛吸纳社会各优势力量,早日完成“智慧农业”的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力。
3.3 重视底层技术的研发,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的智慧农业
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信息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的支持。没有底层技术的支持和实验数据的积累,农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物联网农业正处于初步研发阶段,属于高投入低回报阶段。因此要加强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农业”等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
3.4 统筹农业发展的各项因素,注重农民的切身利益
在整个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要统筹农业发展的各项因素,注重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政府、金融、农民、科研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局观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进来。同时要注重农民的切身利益,既要关注农民的当前利益,又要关注长远利益,要理清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突出农业信息化发展重点,注重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产生的实效。
3.5 控制成本,研发大面积遥感技术
智慧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处理的主要数据均来源于前端传感器,目前处于试点阶段,在小型农业大棚内部使用传感器是可行的。但是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这样广袤无垠的户外土地上,使用传感器的成本将十分高昂,且日后的维护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笔开支。目前要利用现有传感器收集的一手数据,归纳整理出他们之间的共性,朝着卫星断层扫描及红外遥感结合方向去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智慧农业及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无限放大,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6 加强以数据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化的保障工作
我国东西南北相距甚遥,经纬度差距巨大。南北方作物的生长习性区别明显。所以不同地区的作物生长状况,喜欢的湿度,光照强度对产量及作物品质的影响等这些基础而繁杂的信息收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该保证基础数据的收集,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及精确度。只有这样,建立的数据库才准确,才能在日后的使用中更好地为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服务。
3.7 与高校合作,研发底层技术
物联网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学科专业,随着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产出了一些可喜的科研成果。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与高校的合作,切实让高新技术与传统行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让高校研究人员切实了解现实需求,以应用为导向,做实用型的科研。同时大力争取行业规则的制定权,认真落实产业体系的构建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3.8 寻找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点
物联网是新兴事物,代表了科技发展的前沿。传统的农业则代表了几千年来人类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一定要在传统优势和技术创新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让新旧技术完美互融,用新技术推动老行业焕发新春,老行业赋予新技术全新的内涵和厚重。加强软硬件的结合,更好地为物联网技术加持下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
3.9 培养与智慧农业相匹配的智慧农民
依托于宽带中国战略和国内网络大提速,为依托于物联网的农业生产和信息化管理技术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持。作为智慧农业的主要载体,我们在大力发展与智慧农业相配套的硬件设施时,要注意其中最主体的部分,那就是农民。农民是一切农业活动的主体,只有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建设以及科学知识的学习,才能培养出一批能够切实领导我国新型农业生产和信息化管理的主人。大力发展农民、返乡农民工、农业合作社成员等成为智慧农业的参与者、建设者与领导者。
4 结语
我国农业现状的特点以及物联网目前的发展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所使用的技术不够稳定,传感器的精确性和耐用性仍有进步空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传统的物料供应链等相关平台的整合问题将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新型智慧农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带动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整合相关资源,努力研发新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技术的飞跃式进步。改善我国农民的工作生活状况,让农民真真正正成为一个让人向往的新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