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州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12-17闵亚军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6期
关键词:菌种食用菌基地

闵亚军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陕西 商洛 726000)

商州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处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上,西北有秦岭作为天然屏障,冷空气不易侵入,形成了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平均海拔880 m,平均气温12.8℃,年平均无霜期206 d,年均降水量740 mm,森林覆盖率达6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天然园林”和“天然氧吧”之称,水质甜澈、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是食用菌的适生区,是发展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的最佳区域。

1 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规模化生产基本形成

2012年以来,在食用菌示范县(区)项目和全市“百万袋”生产模式的推动下,商州区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规模化生产基本建成。到2019年,全区栽培食用菌2 020×104袋,其中香菇 1 502.5×104袋,平菇 480×104袋,木耳7.5×104袋,其他菌类10×104袋;棒栽黑木耳、天麻、猪苓等地栽菌类30 hm2,其中木耳3 000架、天麻3×104窝、猪苓24.67 hm2。菌类总产达1.9×104t,实现产值 1.96×108元。

1.2 食用菌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以来,商州区食用菌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底,在商州区产业中心食用菌示范县项目支持下,鑫阳食用菌基地首先引进专业化菌包生产线及自动化接种生产线1条,实现了菌包专业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该基地的带动下,目前全区引进食用菌专业化菌包生产线8条,使商州区食用菌专业化生产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1.3 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

近年来,商州区积极推广食用菌“百万袋”生产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运营模式,建成食用菌“百万袋”模式生产示范基地8个,按照“菌包工厂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的方式,基地统一制作菌袋,供给群众分散出菇,基地负责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等,基本实现了“七统一分”。实现了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优势互补,加快了食用菌生产由传统的家庭分户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工厂化发展转变步伐,提升了食用菌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区有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139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个。

1.4 优良品种使用基本实现全覆盖

商州区积极引进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品种,如反季香菇引进了L808,冬菇引进了9608,839、908、优化2号;平菇夏菇主要是新8、川8、39,冬菇主要是高邮160、619,春秋菇主要是170、36等,基本实现了优良品种的全覆盖。反季菇、秋冬菇、春夏秋冬平菇的合理茬口安排,基本实现了菌类产品的周年供应,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1.5 资源循环化利用模式基本形成

近年来,商州区各基地香菇生产原料有50%来源于关中、咸阳、渭南等地的苹果修剪枝条及当地桑枝条等下脚料;平菇生产90%利用棉籽壳、玉米芯等作物秸秆等;废旧菌包作为加温燃料、生产有机肥料等,每年可节约森林资源近1.7×104t,使食用菌生产逐步向资源循环利用转变。

1.6 经济效益显著,农民增收稳定

近几年来,食用菌价格相对稳定,鲜香菇价格在5元左右,干菇价格在30多元,每袋产值在10元左右,纯利润5元左右,群众种植积极性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种植食用菌800×104袋,2016年发展到 1 000×104袋,2017年发展到1 260×104袋,2018年底达到1 510×104袋。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商州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 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不利因素

商州区食用菌发展较为迅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明显增加。但是,商州区产业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基础差、起步慢,发展不均衡,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菌种生产滞后,菌种质量不能保障

商州区食用菌菌种只有5~6家种植户少量生产,供自己及周边种植户使用,无生产许可证、无专业人员、无生产设备。食用菌生产所用菌种90%以上从河南、浙江等地购进,菌种质量难以保证。一是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菌种均无标识;二是菌种生产经营企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按照国家《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管理办法》执行的力度不够。

2.2 劳动力素质低,产业技术力量不足

食用菌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食用菌种植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商州区群众普遍缺乏食用菌种植经验,大面积发展食用菌种植缺乏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农村劳动力多为留守老人及妇女,文化程度低、科技意识不强、接受能力差,食用菌生产技术难以及时传授到千家万户,有的基地虽然聘请有专业技术人员,但缺乏本乡本土的技术人员,因而严重限制了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2.3 产品结构单一,产业效益相对较低

商州区菌类产品主要以袋料香菇、平菇为主,木耳多为椴木生产,产量和效益较低,加之近年来椴木种植农户大量减少,木耳生产严重萎缩,其他如猪苓、茯苓、天麻等高价值的药用菌类更是少之又少。造成商州区菌类产品种类少,产值效益低下。

2.4 营销队伍建设发展滞后,生产与市场营销衔接不够紧密

一是营销网络和中介组织不健全,缺乏市场营销与基地生产相结合的平台,销售渠道不畅,部分业主只懂生产,无力顾及销售,产销脱节较为突出;二是营销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营销手段和管理办法相对落后;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对食用菌营销组织建设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的扶持,导致生产、营销信息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应用于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运作上;五是缺乏市场预测和长远种植、规模化生产的意识,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较大,经济效益难以保证。

2.5 基地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较低

单个基地规模过大,人工费用高,在技术操作、生产管理、开源节流等方面管理不善,致使雇佣人员出勤不出力、食用菌接种成活率低、管理不善产量低、产品不能及时采摘销售、人为浪费严重等,造成种植成本高、增产不增收,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2.6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的龙头企业少,农产品绝大多数为原产品、初级产品,缺乏精深加工及包装,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缺乏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的比较效益低、增产不增收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数量少,名牌、优质、专用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满足不了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的需求,制约了市场的扩大。

以上诸多问题,造成产业效益不高甚至没有经济效益,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商州区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突破性思路及对策。

3 商州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商州区产业调整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重点抓循环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突出提质增效促规模、统筹城乡抓特色,扩基地、兴中介、重销售、创体制、增效益,坚持行政推动、市场拉动和科技带动相结合,走“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之路,全面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3.1 强化菌种生产管理,提高菌种质量

在全区范围内培育3~4家菌种生产技术高、生产设备先进的工厂化菌种生产企业,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微生物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单位,积极引进研发适宜本地气候特点的菌种,通过区域试验后在本地推广应用。同时加强对菌种生产企业、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生产企业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经营正规渠道菌种,从而确保菌种质量及品质。

3.2 加强技术培训,壮大科技队伍

设施蔬菜、食用菌等产业技术含量高,必须加强技术培训力度,提升技术人员综合素养。一是加强对中心职工的技术培训,使技术人员更好地服务于商州产业发展;二是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将产业相关技术培训列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返乡农民工培训计划,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及实际技术水平。

3.3 加强品质引进,丰富种植种类

针对商州区菌类品种及种植模式单一的实际问题,积极引进地栽黑木耳、地栽香菇等栽培模式,引进血耳、猪苓等药用菌类,通过新模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丰富商州区食用菌种类,提高食用菌经济效益;组织各基地技术人员及生产大户现场观摩,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试验、示范工作,筛选出适宜本区域的新品种、新模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 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种植标准化

加强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体系的研究,形成技术规程,指导农民标准化生产,提高单产水平,推进产业发展;指导农户和企业规范贮藏,降低损耗,延长企业生产周期。

3.5 突出标准园建设,进行无害化生产

按照标准园创建规范,围绕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营销、产业化经营的“五化”建设标准,重点推广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无公害、有机农业发展,将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循环、安全、效益型农业转变,有效提高商州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6 改变经营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和鼓励全民创业等形式,改造提升或兴办加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发展;发展订单生产,推广“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和“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集约化管理、规范化种植,实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经营。

3.7 健全加工贮藏体系,延长产业链条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鼓励各地通过招商引资、改造、联营等形式,培育和壮大贮藏保鲜、加工等龙头企业,引进保鲜、储藏、运输等关键技术和设备,促进产品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特色产业永葆青春。

3.8 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拓展产品销售平台

一是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在区特产办设立特色产业网站,与全国各主要市场联网信息互通,以利于产业信息的采集利用和科学决策;二是加强市场硬件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批发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开拓产品销售市场;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大型企业、学校、超市等的联系,真正实现农企、农校、农超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四是促进协会、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诚信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基地的组织化程度,避免低价竞争,损伤农户利益。

3.9 加强品牌认证,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快商州区无公害中药材、蔬菜、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的产地及产品的申报认证工作、特色产品商标注册工作,建议以“秦岭菜篮”合作社为主体,申报注册有商州特色的商标为主要商标,形成特色系列产品商标,使特色产品打入各大超市,走出外市外省,提升商州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菌种食用菌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我的基地我的连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
选择优质食用菌菌种的五项原则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