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嘴蓝鹊带来的课程创新
——学校课程点状生发的“三式”探索

2020-12-17肖淑芬

中小学校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教师

□肖淑芬

用教育创新提升中国力量——这样的理想感召让教育工作者热血沸腾,我们仰望星空,亦脚踏实地。课程是学校服务学生发展的最好抓手,我们如何做好课程创新,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在思考、在实践。

一、故事:在经历中感悟

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厦门岛东部,依山傍水,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意蕴悠长的凤凰苑、最美的炮仗花墙、热烈的三角梅迎宾道……一年四季吸引各类鸟儿驻足嬉戏,流连忘返。漫步校园,一定能感受到这里生态良好,充满勃勃生机。骤然抬头会看到,在房檐下,赫然钉着一个个挂钩,似乎与周围的环境有些不相协调。这样的挂钩,房檐下有,立柱上有,细数有两万多个,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这与红嘴蓝鹊带来课程创新紧密相关。

(一)开端:从兴趣说起

我校胡震宇老师在鸟类的摄影、研究、保护方面有兴趣,有专长。他开发了“鹭岛飞羽”校本课程,从最初的赏析图片、介绍常识,到逐步形成科学、完整的模块式教学——“观鸟观自然、爱鸟爱自己”“认识我们的鸟类朋友”“快乐观鸟去”“鸟类与人文”,此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胡老师一个人的兴趣也变成了许多人的兴趣。

(二)冲突:不速之客的到来

2015年春天,来来往往的鸟儿中出现了一对尤为美丽的精灵——红嘴蓝鹊。它们长着鲜红的小嘴、鲜蓝的羽毛,拖着长长的尾巴穿梭、跳跃于校园的树木间。它们在教学楼中庭的树丫上筑起了鸟巢,学生们高兴极了。学生们频频在距离鸟窝最近的走廊、树下欣赏它们,关心它们。胡老师把握契机,引导学生们通过绘画、摄影、制作手抄报、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记录下鸟儿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红嘴蓝鹊校园的安家落户,很快带来了一个惊喜——雌鸟诞下了六个鸟蛋。但我们还来不及高兴,问题就出现了:红嘴蓝鹊进入了繁殖期,它们亲鸟护巢性极强,性情变得十分凶悍。护犊心切的红嘴蓝鹊对校园里关爱它们的师生充满了戒备,用尖嘴利爪展露了它们的攻击性,保证师生的安全与守护红嘴蓝鹊的繁殖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三)发展:和谐共生的欣喜

胡老师带着学生们深入调查,找书籍、上网站、访专家。最后,他们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家的帮助下,确立了方案——“把人关到笼子里”。方案匪夷所思,笔者聆听了他们理性的陈述,感受到他们情意的恳切,最后与他们一起力求学校行政会通过方案。后勤保障部在房檐和立柱钉下挂钩,用伪装布将教学楼廊道进行围挡,把师生“关起来”;学生们设计了警示牌,引导人们活动时远离鸟巢,避免惊扰到鸟儿;学生们自觉地减少室外活动时间,降低活动音量,二十多天过去了,鸟宝宝们出生了,它们标志性的蓝色尾巴长出来了,会飞了,鸟爸爸、鸟妈妈又变得温和起来。校园里洋溢着孕育新生的喜悦,各班顺势举行爱鸟讲座,开展相关班队课,组织排演舞台剧,学生们爱护鸟类、亲近自然的意识悄悄萌芽、肆意滋长。对此,华东师大李家成教授深情地说:“这段人与鸟儿和谐共生的经历将永远定格在孩子们记忆的深处。”

二、创新:在实践中滋养

课程是什么? 课程是孩子们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石。课程就是孩子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1]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对课程的意义、内涵、外延有了新的认识——课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与体验;从强调目标和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课程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2]新理念呼唤创生性的教学实践,红嘴蓝鹊与我们师生的机缘,让我们对新课程从纸面理解走向实际创新。

(一)渐进式:课程开发路径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兴趣”领域的专业性可能不强,学校要在课程设置的适切性、逻辑性、科学性上给予具体指导。学校更要抓住节点事件,引导教师从目标、内容、实施、资源、评价等维度进行课程重建。与红嘴蓝鹊亲密接触后,胡老师的“鹭岛飞羽”课程重建体现为参与广度加大,从原来的单设校本选修课,到增设校本必修课,三至六年级每学期选择一个主题开展研究;“鹭岛飞羽”课程重建还体现为实施深度开掘,以课程为载体推进项目研究性学习,灵动地、个性化地促进学生发展。学生自发组建小组,自由选择内容,自主设计进程,自发寻找资源,自然获得成长。以“校园鸟类调查与保护”研究性学习为例,学生们采用路线途径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开展项目研究。他们设计观鸟记录表,在选定的8 个区域展开实地的鸟类调查,梳理了鸟类分类数据、两校区优劣势对比数据,分析现象成因,提出了包含宣传教育、生态建设在内的8 个方面的建议。胡老师的课程正进一步拓展,他开展课题研究,展开自然教育体验课程的设计、实施。他引领更多教师参与,吸引更多资源汇聚。自然教育体验课程是以四季活动开发为主轴,以主题统整的方式开发设计观鸟课程、耕种课程、四季课程、自然笔记课程、露营课程、农具课程、爬树课程等与自然相关的课程体系,综合化、实践性、项目式、成长感在课程的实施中得到显现。从兴趣入手进行课程初建,抓住节点推进课程深化,聚集资源实现课程拓展,从胡老师的课程中可以看到我校课程开发路径的创新。我们用这样的路径指导了近50 门学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博雅”课程体系。

(二)生发式:课程师资培育创新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不仅是变革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支撑,相比于传统课程,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也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从“鹭岛飞羽”课程的创新中,我们可以看到课程师资培育的创新——学校激发兴趣,引导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化;学校打开视角,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化;学校提升经验,引导教师专业背景利用最大化;学校借力合作,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化。教师的专业研究回归“教什么”的领域,无疑给予课程更大的空间。学校要引导教师胸怀学科,高于学科,不断思考,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便要采用植入式、延伸式、镶嵌式、渗透式创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作为各界人士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反思技术,善于与人合作的研究者。[3]从兴趣激发到课程素养丰厚,生发式师资培育让我校拥有了一批课程建设的优质力量。

(三)多元式:课程特色成果创新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不仅关注过程,也关注不同维度成果的预设与促发。一个维度是数字型显性成果。多少学生参与了课程的学习,取得怎样的进展,课程为学生拓展了哪些展示和提升的平台,取得哪些成效? 数字型显型性成果,很直观,具有说服力。“鹭岛飞羽”等自然体验课程,学生参加选修课达200 多人次,参与必修课达3500 多人次,后者全部参与了项目式研究学习。200 多人次获校级奖项,28 人次获区级以上奖项,其中16 人次获市级一等奖。学校获得“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另一个维度是资源型隐性成果。胡老师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有所建树,他由此发展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厦门市观鸟协会理事、市级优秀教师。他的经验成为资源,可复制,可发展,他带教的徒弟陈娴老师发展喜人。陈老师建构了创新型的“种植”课程,指导学生撰写《环保除虫我能行》《酵素施肥真神奇》《龟龟之我见》 等研究性学习报告参加市级比赛均获一等奖。她本人成为厦门市学科带头人、思明区青年教师成长共生体导师。这些教师带教徒弟,可带来课程成果几何发展,他们可视为课程的资源型隐性成果。还有一个维度是辐射型叠加成果。四年来,我校接待来自全国的参观团50 团次,3000 多人次。他们慕名而来,学习课程经验。我们虚心求教,以问卷访谈留下他们的宝贵意见。这些意见为课程发展带来思路,可视为课程的辐射型叠加成果。

对孩子们来说,在校学习的经历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在旅程中,我们以课程创新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陪伴、更好的引领。课程创新永无止境,红嘴蓝鹊的故事还在继续,仍将给予我们启迪。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教师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最美教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