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代中小学校长的使命与担当
2020-12-17高国君蔡友芬
□高国君 蔡友芬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这为教育、为学校、为校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赋予了校长角色更为深刻的内涵、更为重大的担当和更为特殊的使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很多城市需要沿河或沿江而建,沿江道路通常有防洪、景观的要求,并且通常是交通干线,因此,考虑的因素很多,对设计水平的要求也更高,下面结合多条沿江道路的实际设计经验,探讨沿江道路设计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造福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中国教育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每一位校长首先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管理的学校是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具有鲜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学校,这是中国教育的“本色”和“底色”,是校长要理解得清清楚楚的办学方向。
(一)校长要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教育最朴素的认识就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着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的国情与现实。特别是古老的中国在近代以来所遭受到的巨大苦难,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经历过的。新中国成立后,经历70年艰苦卓绝的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所以,“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今天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校长办学思想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永远的教育担当和教育使命。作为执掌一所学校的“领头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校长都要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国教育”。
(二)校长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教育永远不能丢掉的追求。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长要逐渐摒弃“唯分数、唯文凭、唯升学”的教育观念。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立德树人不仅仅在思政学科,也不仅仅在学校德育,校长要引导广大教师建立“学科思政”的思想,把立德树人贯穿渗透在学校的任何一种教学行动中,哪怕是学校的一草一木,哪怕是学校的义工门卫。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教育能否从“育才”走向“育人”,从“以学生为中心”走向“以发展为中心”;能否让学生从“学好”走向“好学”,从“学会”走向“会学”。教育要着力破解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所指的一些学校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教育悖谬,这是作为一个新时代校长一定要具备的远见卓识。
(三)校长必须具备敏锐的价值引领力
关起门来、围起墙来办教育的时代早已过去,学校教育的围墙能否从“有形”走向“无形”,是衡量一位校长是否具备现代办学思维的标志。过去校长的精力很多时候耗费在跑项目、跑经费这些“硬件”的建设上了。但是,现在随着“两基达标”、均衡发展的一步步实现,校长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优质均衡发展”这一战略目标之上。新时代,校长就是要想方设法调动一切“软件”因素,包括学校与社区、街道、妇联、文明办、少儿中心等部门的紧密联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等,集群力、汇众智、统整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聚集力量,拓展空间。
医院要以成本效益观为立足点,对各申请科室立项的资本性投入项目(特别是大型设备购置)做到事前充分进行科学调研,科学论证,对项目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对其在国内、省内的先进性,普及率及分布情况,收集信息,运用保本分析法、投资回收期法、利润净现值等方法进行投资评价;事中,由各临床科室和职能科室通过对项目产生的收入、人员经费、折旧维修费、卫生耗材、变动成本等资料,获取成本与效益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分析,为以后成本投入提供成本数据;最后,将项目的投入产出率、使用率与绩效考核挂钩,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明确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这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定位,是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使命和新担当。
二、校长要具备现代治理能力,善于协同育人,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三,校长是政策把握能力优异的人。读懂时代,具备很强的政策能力,是校长办学的基本素养。校长的重要职责也在于把方向、谋全局。也正是因为校长有很强的政策能力,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才能以前瞻性的眼光准确把握我国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预见性。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人物,是师生价值观的引领者,应该具备很强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校长要把握好现代学校管理的规律与节奏
排放并处理动物的排泄物,属于兽医的日常工作。现阶段,国内的动物饲养环境相对恶劣,具体表现在排泄物被大量堆积在动物的生活环境中,导致动物感染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利用现代化设计对沼气池适用的发酵处理系统进行建立,经过发酵处理的禽畜粪便,能够生产出为照明提供动力的沼气,作为猪饲料的沼液以及作为优质有机肥的沼渣,能源得到了最大限度上的回收和二次利用。上文讨论的沼气生态技术,核心为能源开发,纽带为循环利用,通过实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合理应用该项技术,既能够提高养殖业废弃物具有的利用效益,还可以缓解废弃物大量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校长要善于整合一切校内外资源,做到协同育人
校长首先是一个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鉴别力”,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教育政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恰恰体现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关涉到大是大非的社会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香蕉人”“假洋鬼子”们,是要高度警惕和重视的教育问题。
2013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中要求,校长要“不断提高与完善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能力”,“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校长的关键品格和必备素养中包含着深刻理解教育与高瞻远瞩的布局,管理知识和管理工具融合的专业管理这两项相辅相成的能力,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的管理,需要校长达到“专业”而“科学”的程度,还要与时俱进,开放互鉴。否则,校长治校就有可能是在“黑暗中奔跑”,甚至会陷入迷局当中。
(三)校长要不断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泰德·丁特史密斯在《未来的学校》 一书中写道:“传统学校是僵化的教育体系打造出来的纸老虎,是创新时代的博物馆文物。”智能化时代从第一阶段的CT 时代(Computer Technology)到第二阶段的IT时代(Information Technology),已经进入到DT 时代(Data Technology),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未来已来”。切实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信息化行动力,成了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所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项贤明教授在他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学为人师?》 一文中写到,如何确保教师个体在智能时代不被淘汰或者被代替,提出了只有具备“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创新素养、哲学与审美素养”的教师实施的“能够完善人心的教育”,才能为人类自身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火墙。如此,校长就不得不带领广大教师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间统筹兼顾,把智能技术巧妙地引进教育。比如VR 技术(虚拟现实)、AR 技术(增强现实)、3D 打印技术等这些能够提升学生创造力、创生力和主动性的现代技术手段,以及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课堂(AI 老师监课系统、雨课堂)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也很有必要。对于校长来说,率领全体教师迎着信息化浪潮,准确理解把握信息化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站在更好更全面育人的方位,也是新时代校长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信息化素养。
三、校长要具有卓越的领导力,发展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师生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明确指出:“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校长要具备的卓越领导力的国家要求。
其次,校长是价值观领导水平很高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一般而言,校长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又因为具有超越一般教师的价值观、领导能力,才逐步走上了校长这一管理岗位。校长价值领导力的内涵就在于,校长们有意识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核心价值观,规约、整合、引领教职工个体的价值观,使师生认同并践行学校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愿景。
紧缺岗位在六大产业中的分布情况上,大数据的紧缺岗位占比最大,比例为31%;其次为智能制造、文化科技融合、大健康和创新服务产业,占比在14%-16%之间;生态产业占比最低,为8%。
(一)校长必须是国家课程改革的引领者
由全球化智库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发布的《人力资源强国指数报告(2018)》 显示,2018年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排名全球第13位,成为紧随发达国家之后,唯一一个有可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发展中国家。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中国新时代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从教育均衡到教育现代化,中国新时代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飞跃;从“实施素质教育”到“发展学生核心素质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中国新时代教育正在经历新一轮课程大改革。特别是2017 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高考改革在基础教育中的“指挥棒”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家办学是新时代的热切呼唤。校长一定是一个领导课程改革的“急先锋”。国家课程改革顶层设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定就在学校、就在课堂。浙江“国家课程标准化、学校课程精品化”的经验,以及教育要聚焦课堂的“目标导向”,应该是课程改革的“靶心”。校长要带领广大教师着力打造出一个个“优秀教学模式”,也是落实课改的根本性目标。
(二)校长是用校本教研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点灯人”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无论是管理型校长还是学术型校长,都需要发展教师,都需要依靠教师开展教研。“教学即研究,学科即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师即专家,成长即成果”,这是当今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普遍共识。校长在学校教研中扮演着“激活者、评价者、学术榜样”的重要角色,也在学校教研中承担着以政策转化、专业引领、教研方式创新,为教师赋能的重要职责。校长治校、治教,要大力倡导“做真的教育,做真的研究”,努力做到学校教研“流程要对,核心要好;整体要严,研究要细;结果要实,效果要新”。校长要力求把广大教师的“研究力”转化为“生产力”,把众多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力”。
(三)校长是成就教师教育人生的奠基者
学校是一个在知识的媒介下,人激励人、人成就人的神圣殿堂。要形成校长成就老师,老师成就学生的良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新时代,教师的专业化已经发展成了国家在教育中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史无前例地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历史的深刻寓意一定就在于此。“四有好老师”从哪里来? 国家层面提供了战略政策支撑和系列化国家培训规划,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人也还深刻地体现在校长的领导力之中。校长一定是一所学校“激扬教师生命活力的人”。说到底,校长的根本性职责就是“带队伍、引思想、领文化、促发展”。只有好老师才有好教育,这一点是校长治校最基本的认识。教师的发展“既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更是为学生创造更多价值的必然要求”。为此,校长就要善于为教师搭建更多、更广的专业成长舞台,信任每一位教师,力所能及地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大力推进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历史性转变,赋予教师强大的内在动力,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存在感和幸福感,让教师能够得以“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