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错误”进行到底
——一年级学生美术创作中“换纸重画”现象成因和对策的研究

2020-12-17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田艳华

小学时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颖画画现象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田艳华

一、探寻:“换纸重画”现象的成因

案例一:“老师、老师,小颖的这课作业用了六张作业纸!”美术课上,突然一位孩子大声叫了起来,我急忙走过去,看到小颖低着头,一脸沮丧,我打开作业本,看到六张纸上有五张只画了两三笔,最后一张略微完整了一些,我轻轻地问她原因,她小声说:“我总是画错!”“和老师说说错在哪儿了?”小颖指着画说:“第一张上我想画一条鱼的头,但画小了,第二张我的线没画直。”

案例二:安静的美术课上,作业巡视时关注到浩天很专注地画画,但每次经过他身边发现他的作品总是和前一次看到的不同,我好奇地翻开他的作业本,连续好几张作业纸表现的主题相同,但内容有所不同,而且没有完成,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急切地说:“我每次画到中途,发现我画的内容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画错了,所以我要重画,但总画不好。”

成因1:在一年级美术课中,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这时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还属于“儿童特征”,他们的心理幼稚单纯,对身边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画画时没有太多的规矩,所有涂抹都是自然抒发,来得自然、真切,天性使然,作品呈现出特有的“稚拙”之美,但部分学生不能欣赏自己作品中的这种美,认为自己“画错了”,只好换纸重新画。

成因2:欣赏环节中,画家作品经常脱离孩子实际或引导不正确,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导致很多孩子作业时会下意识地和范画进行比较,发现差距,信心受挫,反复换纸重画,觉得自己“画错了”。

成因3:课上限时完成和作业本单调的形式不能满足部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画画过程中急于表现但又缺乏思考,导致了所画和所想不一致,失败感油然而生,他们把这种情绪转化为不断换纸重画,这个过程让他们从初画时的大胆涂鸦到变得小心翼翼,逐渐对创作失去耐心,一次又一次体会“画错了”。

二、思考:“换纸重画”现象的改变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反复换纸重画现象其实就是认为自己“画错了”,对作业失去信心的表现。如果这时老师质问孩子:“你怎么画成这样?”“你画画为什么不认真?”“只可以用一张纸,你为什么要用好几张,这么浪费纸?”等等,恶语相向、消极的信息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学生更不敢画画,厌恶画画,只会退缩,缺乏信心。

孔起英老师说:“儿童的艺术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发展的特点,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儿童作业中“画错了”的现象,虽然是美术教育中的小插曲,也是进行美育的契机。作为美术老师的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要积极思考,耐心倾听儿童的心声,从兴趣入手帮儿童消除沮丧受挫的心理,并走出创作的困境,打消“画错了”的想法,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使美术教育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

三、实践:“换纸重画”现象的对策

其实,美术教育中的“是非对错”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时候,错误亦是通向正确的必经之路。在低年级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如果将错就错,将“错误”进行到底,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我受到了启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探究:

1.点燃自信的火花

对于画错的现象,我没有直接和孩子说没关系,而是播放《画家波洛克》电影给孩子观看,影片中一次泼洒颜料的经历,无意中洒出的流线产生的神奇效果让波洛克创造了抽象画法,他也成为抽象主义的先驱。观看后,我及时提问:“波洛克的不小心你也有过吗?”“他怎么做的?”“他是画错了吗?”儿童陷入思考,我适时总结:画画是不会画错的,只是你画出来的和想象的有一些不一样而已,画家也会不小心呢!这时不要着急,说不定这样画更有趣呢!教师的鼓励给予学生充分的安全感,消除学生创作过程中“我又画错了”的沮丧情绪,建立起他们的创作自信心。

2.收获意外的惊喜

除了帮孩子树立信心,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体验到解决“画错了”这一问题的成就感。我悄悄收集学生作业中的“错画”,和孩子们进行有趣的想象添画。

【课堂片段】

(出示《鱼儿游游》一课中小颖画错的一幅画。)

师:你们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小小的圆。

师:这个调皮的圆是什么呢?从哪儿来的呢?

生:它是雨,从天上来;它是小鸟的眼睛,从树上来;它是小小的乒乓球,从赛场上来。

师:小颖,你的圆是从哪里来的呢?

小颖:从海里来。

师示范添画:原来它是鱼儿亮闪闪的眼睛啊,在海里它还会变成什么呢?

生:泡泡、鱼鳞、贝壳。

师:原来一个小小的圆可以这样千变万化啊!

在教师的启发下,孩子们用一个小小的圆创作了很多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的作品。小颖也展开想象,它在原来画错的作业纸上继续创作,小小的圆已经巧妙地成为珊瑚上的小洞了。第二张画错的线已经变成了一条快乐游动的鱼儿,她的脸上终于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这样的添画练习既提高了孩子随机应变的能力,又能让孩子体会到想象创造的妙趣。

3.体验创作的魅力

有了第一幅的添画练习,学生的创作热情已经被激发,我乘胜追击,建议学生把连续的画错的画用两种形式进行再创作。一种是把几幅画作为连环画进行添画,自编一个故事小组讲述,另一种方法是把几幅画张贴到一张大的作业纸上,建议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借助形想象完成一幅大型的主题创作,可小组合作。这一递进的过程,把“画错了”的纸张中的笔触、图形当做一个新的视觉起点,激发孩子们发散思维,展开想象绘画,巧妙地将“画错了”的纸张变身为画面丰富的作品,让孩子感受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四、反思:“换纸重画”现象的感悟

每一次作业对孩子来说都是情感的渲染、心灵的独白,在一幅幅充满童心的作品面前,我们需要以欣赏和学习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更要让孩子能正确看待和欣赏自己的作品。低年级孩子“画错了”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我们要从积极正确的角度看待这个现象,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出发,通过将错就错的方法帮助孩子主动发挥想象,创造地解决问题,重塑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当今显得极为重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将错就错”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富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活动,它把儿童的一个个小小的失误变成一个个创造的天地。将“错误”进行到底,会使课堂中的“错误”转化为精彩的“催化剂”。

猜你喜欢

小颖画画现象
小幽默
小幽默
脑筋急转弯
脑筋急转弯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我爱画画